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2025年05月14日10:32:04 歷史 1121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六六鱗

編輯|六六鱗

前言

1942年2月的一個漆黑夜晚,河北平西某日軍戰俘營內,一名被囚禁在不足兩平方米木籠中的八路軍戰士悄悄活動起來。這個連解手睡覺都被迫在籠內完成的囚徒,將用一根鐵絲改變十幾名戰友的命運。

硝煙中的捕獲

1920年,劉欣出生在河北省平山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童年的貧困與日軍入侵的國難,在這位年輕人心中種下了反抗的種子。1938年秋天,18歲的劉欣毅然決然加入了八路軍第129師386旅,成為了一名抗日戰士。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打鬼子,救中國!"這是當時劉欣在入伍誓詞上按下的手印。與千千萬萬投身抗戰的中國青年一樣,劉欣對未來充滿了熱血與期待。

1940年8月,八路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作為386旅一名班長,劉欣率領戰士們參與了破襲正太鐵路的戰鬥。在一次爆破敵人碉堡的行動中,劉欣冒着槍林彈雨,成功將炸藥包塞進了敵人的槍眼,炸毀了這座阻礙部隊前進的堡壘。這一勇敢行為為劉欣贏得了"爆破英雄"的稱號。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命運的轉折點出現在1941年1月的一個寒冷夜晚。劉欣所在的小分隊在平西地區設伏,準備襲擊一支日軍巡邏隊。誰知情報有誤,來的不是小股巡邏隊,而是一個加強中隊。面對十倍於己的敵人,劉欣和戰友們仍然英勇作戰。

"撤退!向東突圍!"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劉欣聽到了連長的命令。就在掩護戰友撤退的過程中,劉欣不幸被敵人的機槍掃中了大腿。劇痛讓劉欣摔倒在雪地里,很快被包圍上來的日軍抓獲。

接下來的日子如同噩夢。1941年2月,劉欣被押送到正定日軍監獄。在那裡,劉欣經歷了第一輪嚴刑拷打。日軍想從劉欣口中得到部隊番號、人數、駐地等情報,而劉欣只是重複着自己的名字和籍貫。

"我只是一個農民,被八路軍抓壯丁,什麼都不知道。"劉欣編造了這樣一個身份,希望能矇混過關。

鞭打、電刑老虎凳...日軍用盡了各種酷刑,卻無法撬開劉欣的嘴。一個月後,日軍似乎意識到在正定無法獲取有效情報,決定將劉欣轉移到更專業的審訊中心。

1941年3月的一天,劉欣和另外幾名戰俘被裝上了卡車,向北駛去。經過一天顛簸,車子停在了一個由高牆圍起來的營地前。劉欣後來得知,這裡是日軍第一軍管轄下的特設戰俘營,專門關押頑固抵抗的八路軍和游擊隊員。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劉欣不會想到,在這裡等待着的不僅是更嚴酷的審訊,還有一種前所未見的囚禁方式——木籠。這種非人的折磨將考驗每個戰俘的意志極限,而劉欣將在這裡譜寫一曲越獄的傳奇。

木籠中的煎熬

1941年4月,春暖花開的季節,本該是萬物復蘇的美好時刻。對於被關押在日軍戰俘營的劉欣來說,卻迎來了更加黑暗的日子。

就這樣,一種專門針對八路軍戰俘的特殊囚具誕生了——木籠。這是一種長約1.5米,寬約1米,高約0.8米的全封閉木質結構。籠子上只留有幾個拳頭大小的通氣孔和一個投食口。戰俘被塞入籠中後,四肢無法伸展,只能蜷縮在裏面。更為殘忍的是,戰俘解手進食都必須在籠內完成。

劉欣第一次被推入木籠時,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自己未來的"家"。

木籠頂部有一個活動門,此時已經被日軍用粗鐵鏈和大鎖牢牢鎖住。劉欣嘗試動了動,發現連翻身都困難。這種設計的目的很明確——徹底摧毀戰俘的意志。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日復一日,劉欣在木籠中度過了難熬的春天。到了1941年夏季,情況變得更加糟糕。華北的夏季酷熱難耐,木籠內的溫度比外界高出許多。汗水、尿液的氣味在密閉空間內混合,形成一種難以描述的惡臭。更要命的是,蚊蟲能輕易通過通氣孔進入籠內,卻無法驅趕。

"再這樣下去,我會發瘋的!"劉欣有時會這樣想。營地里不斷傳來戰友們的哀嚎聲和看守的辱罵聲。據劉欣後來回憶,那個夏天,至少有5名戰友在木籠中窒息或中暑死亡。

日軍每周只允許戰俘出籠一次,時間不超過15分鐘。這短暫的"自由"用於沖洗身體和籠子。劉欣珍惜每一分鐘,不僅快速清洗身體,還會暗中觀察營地環境和守衛規律。

1941年秋季,劉欣經歷了更為嚴酷的審訊。日軍將劉欣從木籠中拖出,帶到專門的審訊室。

劉欣依然堅持自己只是被抓壯丁的農民。惱羞成怒的日軍對劉欣實施了電刑。兩根帶電的金屬棒接觸身體,劇烈的疼痛讓劉欣幾乎昏厥。接下來是水刑,日軍強行灌水,再踩踏腹部,這種痛苦甚至超過了電刑。

"你可以殺了我,我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劉欣咬緊牙關,沒有透露任何有價值的情報。

這種審訊持續了整個秋季,直到日軍意識到從劉欣口中得不到任何信息,才暫時放棄。回到木籠後的劉欣已經瘦得脫了形,只剩下皮包骨頭。曾經健壯的小夥子,現在像個垂暮的老人。

然而,正是在這種極端條件下,劉欣的求生意志反而越發堅定。1941年12月的一天,劉欣意外發現了一個機會。當日軍換班時,劉欣透過通氣孔看到了木籠鎖具的結構——這是一種簡單的彈簧鎖,或許能用鐵絲打開。

從那天起,劉欣開始了秘密準備。越獄的種子在木籠中悄然萌芽。

絕處逢生的計劃

1942年1月初,華北大地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戰俘營里,劉欣在每周短暫的出籠時間裏,仔細觀察着營地的布局和守衛規律。經過多次觀察,劉欣繪製出了一幅完整的營地"地圖",牢記在腦海中。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劉欣發現,每天深夜12點到凌晨2點之間,守備最為薄弱。此時只有兩名哨兵在巡邏,而且往往因為寒冷和疲憊,巡邏懈怠。尤其是月黑風高的夜晚,視線條件差,更有利於行動。

1942年1月中旬,劉欣在打掃木籠時,注意到鎖具的內部結構確實存在可破解的可能。這種鎖需要鑰匙插入後向右旋轉90度才能打開。理論上,如果有一根形狀合適的鐵絲,也能達到相同效果。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欣在被帶去審訊室的路上,發現地上有一小段生鏽的鐵絲,可能是修理圍牆時掉落的。在沒人注意的瞬間,劉欣用腳踩住鐵絲,裝作系鞋帶的樣子,迅速將鐵絲藏入鞋中。

回到木籠後,劉欣開始耐心地加工這根鐵絲。沒有工具,劉欣只能用牙齒和指甲慢慢塑形。經過數天的努力,鐵絲的一端被咬成了適合插入鎖眼的形狀。接下來是最關鍵的測試環節。

1942年1月下旬的一個深夜,當所有人都沉睡時,劉欣悄悄地將鐵絲伸向頂部的鎖具。這個動作非常困難,因為籠內空間極為有限,手臂伸展受到很大限制。經過多次嘗試,劉欣終於將鐵絲插入鎖眼,輕輕旋轉——"咔嗒"一聲輕響,鎖開了!

劉欣心跳加速,趕緊將鎖恢復原狀。這次成功的嘗試證明越獄是可行的。接下來,劉欣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戰友一起行動。

通過每周出籠時的短暫接觸,劉欣認識了同區關押的兩名八路軍戰友——張海山和李長林。張海山曾是一名爆破手,李長林則精通方向辨別。1942年2月10日,三人利用打掃時間簡短交流,達成了共同越獄的初步協議。

然而,三個人的力量有限。如何聯繫其他區域的戰友成了新的挑戰。幸運的是,送飯的一名中國籍看守對戰俘心存同情。這名叫王大伯的老人曾在劉欣飯碗底下塞過一小塊蘿蔔乾,表達過自己的立場。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1942年2月14日,通過王大伯的傳話,各區戰俘都已收到消息,確認了行動信號和路線。根據收到的回復,共有16名戰俘願意參與這次行動。其中不乏在部隊擔任過重要職務的人員,如第386旅某營的政治指導員和一名醫護人員。這些人的加入,大大增加了行動成功的幾率。

現在,一切準備就緒,只等農曆年三十那個特殊的夜晚到來。

黑夜中的自由之路

1942年2月15日,農曆除夕。北方的寒冬還未結束,刺骨的北風呼嘯着掃過戰俘營。這一天,日軍似乎也有過年的氣氛,守備明顯鬆懈。晚飯時分,戰俘們甚至分到了一小塊肉和半個饅頭,這在平時是不可想像的"奢侈"。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午夜時分,萬籟俱寂。劉欣輕輕取出藏在木籠縫隙中的鐵絲,小心翼翼地將其伸向頂部的鎖具。經過反覆練習,這個動作已經非常熟練。"咔嗒"一聲,鎖應聲而開。劉欣稍稍抬起頂蓋,向外窺視——四周漆黑一片,只有遠處崗樓的燈光。

劉欣輕手輕腳地從木籠中爬出,這是近一年來第一次在夜間離開這個折磨人的囚籠。

三人按照預定計劃,各自負責一排木籠的解鎖工作。不到15分鐘,所有參與行動的16名戰俘全部獲釋。大家聚集在監禁區的角落,劉欣用手勢示意眾人保持安靜,然後發出了行動信號——模仿貓叫的聲音,連續三聲。

張海山帶領的小組已經在預定地點等候。這是營地西北角的一處圍牆,高度相對較低,而且距離最近的崗樓有一定距離,是突圍的最佳選擇。

就在行動進行到一半時,意外發生了。巡邏的探照燈突然向這個方向掃來。

"有情況!"崗樓上的哨兵發現了異常,立即拉響了警報。刺耳的警笛聲劃破夜空,營地霎時間燈火通明。

槍聲響起,幾顆子彈打在圍牆上,濺起碎石。好在黑夜中日軍的射擊並不精準。12名戰友已經成功翻越圍牆,只剩下劉欣、張海山和另外兩名戰友。

身後,戰俘營已經亂作一團。警笛聲、喊叫聲、槍聲交織在一起。日軍很快組織了搜索隊,帶着軍犬開始追捕逃犯。

劉欣帶領的小組向西北方向撤退,這是通往平西抗日根據地的方向。四個人在漆黑的夜裡快速前進,穿過田野,躍過溝渠,儘可能地拉開與追兵的距離。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黎明時分,一行人已經行進了近20公里,來到了一片小樹林。天色漸亮,繼續前進風險太大。劉欣決定在林中休息一天,等到夜幕再次降臨時繼續趕路。

接下來的兩天,劉欣一行人晝伏夜行,忍受着寒冷、飢餓和傷痛的折磨,向著根據地的方向艱難前進。

2月20日,劉欣帶領的四人小組遇到了同樣逃脫的另一組戰友,兩組人會合後繼續前進。2月25日,經過9天9夜的艱苦跋涉,劉欣和11名戰友終於到達了平西抗日根據地,受到了當地部隊的熱烈歡迎。

1942年3月,劉欣回到自己的部隊後,撰寫了一份詳細報告,記錄了日軍戰俘營的虐囚罪行和這次驚險的越獄經歷。這份報告被送到了八路軍總部,引起了高層的重視。

1942年5月,八路軍總部將劉欣越獄事迹編入教材,在部隊中廣泛傳播,大大提升了官兵的抗戰決心和必勝信念。

1943年9月,《解放日報》以"籠中戰士的智慧與勇氣"為題,報道了劉欣等人的越獄事迹,成為鼓舞軍民的典型案例。文章中寫道:"敵人的鐵籠囚禁不了中國兒女的身體,更囚禁不了中國兒女爭取自由的決心。"

1944年春,在部隊宣傳部門的幫助下,劉欣參與創作了《木籠求生記》,詳細記錄了被俘與越獄的全過程。這本小冊子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向國際社會揭露了日軍的戰爭罪行。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後,劉欣參與了接收日軍戰俘營的工作,親手解救了大批被囚禁的中國戰俘。當劉欣再次站在那些木籠前時,往日的痛苦記憶湧上心頭,更加堅定了自己為國家和民族奮鬥的決心。

從一名被囚禁在不足兩平方米木籠中的戰俘,到成功策劃並實施了戰俘營史上最成功的越獄行動,劉欣的經歷不僅是個人勇氣和智慧的體現,更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抗爭精神的生動寫照。這段塵封的歷史雖已過去多年,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賴清德稱台灣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樣」,國台辦: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 天天要聞

賴清德稱台灣和日本的感情「像家人一樣」,國台辦: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5月14日,國台辦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陳斌華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陳斌華資料圖記者提問:賴清德日前在台南參加八田與一紀念會時稱,台灣與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樣,是像家人一樣。島內輿論抨擊其對日本殖民時期屠戮台灣民眾的慘痛過去選擇性失憶。對此有何評論?陳斌華:今年是日本侵佔台灣130周年,...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 天天要聞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在吉林省農安縣前崗鄉遼金時代文化園(以下簡稱文化園)內,吉林印記遼金時代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靜靜佇立。博物館以文物搜集、整理、保護和展覽為主線,依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深厚人文歷史,融合青銅文化、遼金文化與民俗文化,自2012年開館以來,持續為遊客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的神秘面紗,展現其悠久歷史與燦爛文...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 天天要聞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5000年歷史積澱出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來的文明。在數千年文明積澱中,也有些民間遊戲代代相傳,包括一些博彩的遊戲。其中有鬥雞、斗狗、走馬、鬥蟋蟀、鬥鵪鶉等比較流行,而且產生了許多相關的成語、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 天天要聞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王敦其人王敦,字處仲,出生於公元 266 年,琅琊臨沂(今山東費縣)人 ,是東晉時期極為重要的大臣與丞相,同時也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治書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導的堂兄。他出身於頂級士族琅琊王氏,這個家族在當時的政治和社會中擁有着極高的地位
賴清德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國台辦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 天天要聞

賴清德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國台辦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14日午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主持本次新聞發佈會。環球網記者:賴清德日前在台南參加八田與一紀念會時稱,台灣與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樣,是像家人一樣。島內輿論抨擊其對日本殖民時期屠戮台灣民眾的慘痛過去選擇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六六鱗編輯|六六鱗前言1942年2月的一個漆黑夜晚,河北平西某日軍戰俘營內,一名被囚禁在不足兩平方米木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