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裡抱着波波沙,喝一口伏特加,嘴裏大喊「烏拉」,這幾乎是二戰蘇聯士兵的標配了。時至今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每年的紅場閱兵中,我們也能聽到俄羅斯士兵力震山河般的呼喊「烏拉」!不過,你知道「烏拉」是什麼意思嗎?
「烏拉」的含義
國內很多學者把「烏拉」(俄語Ура)翻譯成「沖啊」或者「萬歲」,其實並不準確。準確地來說,「烏拉」這個詞語並無任何含義,僅僅是提升當時情景下的語氣!就好比把泡菜國家的「思密達」翻譯成「呀」,把泰國小姐姐的「菜」翻譯成「是」,把倭國的「哈依」翻譯成「好的」,其實都不準確。
「烏拉」這個詞語被國內學者翻譯成「沖啊」或者「萬歲」,不過是為了方便咱們國內老百姓記而已。
一般來講,「烏拉」這個詞語在俄羅斯民族中通常用於勝利或者軍功表彰等情景之下。如果大夥有幸現場看俄羅斯境內的體育比賽,勝利一方的觀眾都會大喊「烏拉」。當然了,最振奮人心的還是紅場閱兵。每年在蘇聯衛國戰爭勝利日,在紅場閱兵完成之後普京都會帶着受閱士兵大喊三遍「烏拉」,可謂是震徹雲霄。
所以如果您哪天要是去了俄羅斯,可別因為就記住「烏拉」這個詞就隨便用,尤其是遇到天災人禍等等場面。您可能會被那些不好的場面驚嚇到,但如果您在這個時候喊一句「烏拉」,我不保證戰鬥民族不去削您。
「烏拉」的來源
說完了「烏拉」這個詞語的意思,咱們再說說「烏拉」這個詞語的來源。可能您會說了,這還用說嗎?不就是俄語嗎?還真不是,目前流行三種說法,但是這三種說法的來源都不是俄語。
第一,蒙古語。
沒錯,蒙古語。如果應用到實際歷史場景中,準確地說應該是「韃靼」。眾所周知,蒙古帝國被明朝由南向北給打殘,後被藍玉在漠北蹂躪,之後的蒙古諸部跑到了如今祖國的大西北方向,被明朝稱為「韃靼」。但是如果翻閱《歐洲史》等典籍,尤其是記錄中世紀歐洲的史書,你會發現人家把蒙古叫「韃靼」,其實比我們更早。
要說盤踞在華夏大地北部的游牧民族確實厲害,被兩漢時期徹底打殘的匈奴人跑到歐洲就變成了「上帝之鞭」。你會覺得曾經的蒙古帝國會比匈奴人差嗎?回歸正題,從成吉思汗時代,蒙古騎兵衝鋒的口號就被定為「Hurree」,音譯成中文,你可以讀作「忽熱」。每當歐洲人聽到蒙古騎兵的鐵蹄聲便隨着騎兵口中的「Hurree」,都會被嚇破膽,他們知道,大汗的部隊來了。
當然了,蒙古帝國當時在開疆拓土方面對原住居民確實狠了點,所以大家都怕。要知道俄羅斯人被蒙古壓迫了幾百年,蒙古帝國滅亡後,為了宣洩情緒和振奮士氣,俄羅斯人便繼承了這個口號,然後接着去跟歐洲對着干。要說俄羅斯民族也是尷尬,雖然是標準的歐洲血統,但是歐洲人始終不認可這個親戚。
第二,德語。
它來自日耳曼軍隊,來自高地德語的「hurra」。高地德語是什麼?德語來自日耳曼語,日耳曼語分為三個分支,分別為北日耳曼語(瑞典挪威語等)、西日耳曼語(德國等)和東日耳曼語(來自哥特,這個語系已經沒了),高地德語來自西日耳曼語,是如今正統德語。「hurra」的原始形態「hurren」意為「快速行進」,之後俄國人引進之後,延伸為勝利之意。
別看二戰時期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等地,蘇德兩家打得頭破血流,多次上演兵臨城下的戲碼。但是在希特拉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前,俄羅斯人一直拿日耳曼人當師傅來對待,經濟學德國,軍事學德國,其實就是哥倆好。整個歐洲,跟俄羅斯人有宿仇的只有法國和波蘭而已。
第三,突厥語。
這個就有點貼了,熟悉歷史的哥們兒都知道,突厥語就是哈薩克語。蘇聯時期兩家是好兄弟,但在沙皇時期兩家在如今哈薩克斯坦北部的被哈薩克斯坦州和巴甫洛達爾州兩地沒少干架。當時的哈薩克騎兵還是突厥騎兵,每當跟俄羅斯騎兵砍成一團時,突厥人都會喊:Ур!a!意思就是「殺啊」。
俄羅斯人倒也聰明,直接把「Уp」和「a」兩個突厥語給連起來了,就變成了今天的「Уpa」,就是「烏拉」。
結語
好了,今天咱們先說到這裡。不管「烏拉」來自於哪裡,它如今已經是俄羅斯民族渴望勝利的象徵。
當然了,個人更希望他會一直是我們的好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