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故宮那些隱藏在深宮後院之中卻秘而不宣的「禁區」,歷經歲月沉浮,卻靜默如謎,於今天的我們而言充滿了神秘、禁忌和吸引。
今天,我們藉助豐富的史料,透過個人化的視角,為大家搜尋翻查了歷史殿堂中塵封已久的記憶,捕捉在紫禁城出現過又消失了的那些歷史人物及其起伏命運,讓我們從他這篇敘述寫作甘苦的文章中去感受和體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故宮。
所謂的「隱秘角落」,是對大多數人而言的。自這座宮殿在公元1420 年竣工,到 1925 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對於天下百姓來說,在這五個世紀里,整個紫禁城都是隱秘角落,閑人免進。
一、雨花閣
故宮裡的佛寺建築有很多,其中在內廷外西路的一座高聳秀麗、色彩輝煌奪目的佛寺就是雨花閣。
雨花閣建於乾隆十四年前後,是故宮諸多建築之中是獨一無二的,據說系模仿西藏札達「托林寺」而建。最突出的特色是他的外觀三層,但內部實為四層,其中有一暗層。
雨花閣花朹側面
雨花閣的平面似正方形,柱位安排採用九宮格,正面三開間,進深亦三間,四周位以迴廊,前面的「抱廈」為後架,可增加祭祀法會的空間,每年特定的日子,喇嘛會在閣內誦經,舉行禮佛法會。
這樣的平面工整而嚴密,殿內光線較暗,散發出神秘的氣氛。
二、傳心殿
傳心殿位於故宮建築群東南方向,坐落在文華殿東側,是一組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祭祀性建築。整個院落南北長100米,東西寬25米,院子前方無正門,在東、西牆的前半部分各開一隨牆式玻璃門,上覆黃色琉璃瓦。
傳心殿院內,整個院落好似文華殿的一個跨院,院中「大庖井」極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與京西玉泉山之水相批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之說,井水至今仍未乾涸。
大庖井
歷史記載,傳心殿是皇帝御經筵前行「祭告禮」的建築。「經筵」是專為皇帝研讀經史開設的講席,一般於每年春秋季舉行,逢單日設講,酷暑、嚴寒時節輟免。開講期間由學識廣博的大臣輪流侍講,精選名篇闡釋其義,為治國理政提供借鑒。
三、英華殿
英華殿院落位於故宮內廷西北角,是一座漢式佛堂,東鄰西筒子,西界內宮牆,南鄰壽安宮,北至神武門內西橫街,南北長108.3m,東西寬72.6m。
英華殿始建於明代,初名隆禧殿,隆慶元年(1567)年更名為英華殿;明清兩代均為內廷太后、太妃、太嬪們供奉佛像,禮佛之所。
《英華殿菩提樹歌》
《欽定日下舊聞考》中記載:「壽安宮之北為英華門,門內為英華殿。英華殿庭內方亭恭勒皇上御制詩碑。」
御制詩碑亭東西兩側生長着枝繁葉茂的菩提樹,1761年,乾隆皇帝曾在碑的背面鑲刻了一首滿漢雙體的《英華殿菩提樹歌》,可見,乾隆帝對菩提樹的喜歡,如今掛着紅色保護牌的菩提樹,樹齡應該都在300年以上。
英華殿里的菩提樹
結語:幾十年來,出於文物保護和辦公的需要,故宮博物院的開放面積,始終沒有超過一半。那些「未開放區」,就顯得愈發神秘。我也萌生了寫「未開放區」的念頭。然而,「未開放區」是在不斷變化的,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的概念。
2015年,在故宮博物院成立90 周年之際,在這一年,故宮博物院的開放面積從52%增加到65%,未來的日子裏,會有更多的「未開放區」成為開放區。或許有一天,對於這座古老的宮殿,每個人都將擁有一個「全知視角」。
這使我最終放棄了寫「故宮的未開放區」的想法,而把目光投向「故宮的隱秘角落」。「故宮的隱秘角落」,是故宮魅力的一部分,或者說,沒有了「隱秘」,就沒有真正的故宮。
大家是不是覺得故宮有點「神秘」感會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