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意義上的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也就是兩宋。宋朝弱不弱?一定程度上講是弱的,要不然人們怎麼會說「弱宋」呢?
人們說宋朝「弱宋」,主要是因為「寧可花錢不打仗」的做派,使自己在對外關係中處於弱勢地位。
兩宋年間,朝廷奉行着一項基本政策,那就是送「歲幣」換和平。歷來送歲幣,不僅僅是面子的事,還要將絹、銀等好東西拱手送給西夏、遼等國。
如,《澶淵之盟》北宋每年要交的歲幣,每年是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數量不少,後期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不過宋遼邊境從此長期相對和平的狀態。
除了對遼之外,北宋對西夏,甚至是金國多要支付不菲的歲幣。相對於北方游牧民族政權,北宋無疑是弱的。
北宋「歲幣」關係的形成和軍事上的「軟弱」有關。宋朝的軍事初始於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收回軍權,也就是失去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緊接着中央進行大刀闊的改革,主要有三:一是設立樞密院,樞密使和樞密副使分掌軍政大權,同時與三衙統領各有所司,剝離領兵和調兵之權。二是內外相維,全國軍隊要麼屯駐京城,要麼戍守各地,兩者力量對等,相互制約。三是兵將分離,實行「出戍法」,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使之「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對內嚴防,處處制約,這樣的軍隊還有什麼戰鬥力呢?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弱」。除了「積弱」之外,我們還說宋朝「積貧」,是不是這樣的呢?這個話題就比較大了,我們舉幾個例子說明:
宋朝商品交易打破了時間限制,所謂「日中為市、日落而散」成為過去,各種草集、夜市異常活躍;
除了白銀之外,兩宋還創新了貨幣交易形式,北宋出現「交子」,南宋出現「會子」,可見當時商品經濟發繁榮;
南宋時期,經濟中心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蘇湖熟,天下足」說明了南方經濟的發達;
海上貿易頻繁。由於路上絲綢之路的斷絕,海上貿易異常活躍起來,當時泉州是最大的國際貿易港,瓷器、茶葉等中國貨通過海陸銷往世界;
文化輝煌燦爛,文人參與政治,文藝世俗化向市井延伸,並發展為詞。
從經濟生活及文化來看,生活在宋朝的確是不錯的選擇。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過:「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
不過,宋朝也有妥協苟合、土地兼并,以及建炎南渡,這是生活在宋朝不利的因素。生活在宋朝還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段。
總體來看,宋代是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儘管對外交往、軍事上比較「弱」,但其在政治制度、經濟生產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真正的宋朝雖弱但並不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