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墳」古代民間傳說的喪葬習俗之一,這種習俗又稱「花甲葬」,其殘忍程度令人毛骨悚然。此喪葬習俗是將60歲以上的老人拋棄在類似瓦罐狀的墳墓中餓死,類似於活埋,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版本,包括日本也有類似的傳說。
電視劇《皇帝二大爺》將這一習俗的細節演繹的淋漓盡致,劇中講述:子女將60歲的老母,送入類似於瓦罐的墳中,每天為老母送一頓飯,然後在墳口砌一塊磚,日復一日,直到墳口被全部堵死為止。墳口被堵死後,老人會在墳中餓死,這種喪葬習俗,殘忍程度類似於活埋。很多人質疑,我泱泱大中華自古都是百善孝為先的禮儀之邦,怎麼會出現如此違背倫理,違背綱常的事情呢?
那麼歷史真的出現過「瓦罐墳」的現象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所有的正史、野史以及民間筆記,都沒有關於「瓦罐墳」的任何記載,「瓦罐墳」只是出現在古代民間的口口相傳中。
古代封建帝制時代,歷代的帝王都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儒家思想講究以「孝道」治天下,至今都流傳着很多宣揚孝道的典故,比如:「郭巨埋兒」、「卧冰求鯉」 等,都是感天動地的孝道故事。「瓦罐墳」的現象自然與這種思想相反,讓人質疑。
我們從杜甫的詩中,也可探尋一二,杜甫的《曲江二首》有一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說明古人雖然平均壽命低,但活到七十的,還是不足為奇。
《禮記.曲禮上》記載:「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說明古代80歲、90歲的老人大有人在,所以說60歲就被送進「瓦罐墳」的說法自然是站不住腳的。
其實在我們質疑「瓦罐墳」時,我們都不約而同的忽略了兩個詞:「不毛之地、蠻夷之地」,古代有很多不毛之地,蠻夷之地,這些地方文明相對不開化,而且生產力極低,吃飯都成問題,又談何精神文明、禮儀道德?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老百姓只有糧食充足。衣豐食足,才知道講禮儀,重榮辱。
在這樣的不毛之地,沒有勞動力的老人常常被視作「多餘之物、無用之人」,《論語·憲問》記載:「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雖然是責備老而無德、為老不尊的人,但這句話在民間常常會被誤用為形容老而無用之人。
再者,古人比較迷信,他們認為,人老了活的太久,是在「盜取」後人福緣,像電視劇《皇帝二大爺》中,兒子稱60歲的母親為「陰世之人」,所以說「瓦罐墳」的傳說,也並非全部是空穴來風。
但在胡先生看來,在沒有任何文獻記載,沒有確切的考古證據,老胡還是更願意相信「瓦罐墳」只是後人杜撰,僅是個傳說,畢竟尊老愛幼自古都是我大中華的傳統美德。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