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立國189年的王朝,為何在22年內被鄰居徹底抹去?
連同它的文字、宗廟、乃至整個民族,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不是天災,而是一場長達22年的「國家級自殺」。
他們曾有機會活命,甚至一度把侵略者逼到絕境。
可一手好牌,卻被打得稀爛。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臨終前下的最後一道命令,竟是針對他們——「殄滅無遺,以絕後患」。
究竟是怎樣的深仇大恨,能讓一個帝王在生命盡頭,依然念念不忘要斬草除根?
一、鄰居是惡魔,該咋辦?
公元1205年,西夏皇帝李安全收到了一個燙手山芋——蒙古克烈部的殘兵敗將逃進了他的國境。
這本是件芝麻綠豆大的事,可問題是,追兵的頭頭,叫鐵木真。
此時的鐵木真,剛剛統一蒙古草原,正愁沒地方練手,這簡直是瞌睡遇到了枕頭。
西夏君臣的案頭,想必也曾有過激烈的爭論:「打,還是不打?」 打吧,人家剛統一草原,士氣正盛,咱不一定幹得過。
不打吧,這不等於告訴人家,我家大門常打開,你想來就來?
這就像一頭餓狼,今天到你家羊圈門口轉悠,叼走一隻迷路的羊,你若是不吭聲,明天它就敢拆了你的羊圈。
西夏的選擇是,加強邊防,不主動出擊。這在他們看來是穩妥之舉,但在成吉思汗眼裡,這就是懦弱。
1207年,蒙古人第二次來了,圍着斡羅孩城打了兩個月,沒啃下來,自己退了。西夏朝堂上一片歡騰,覺得蒙古人也不過如此。
可他們沒想過,狼第一次試探,第二次撲空,第三次來的時候,必然是雷霆萬鈞,不死不休。這種僥倖的樂觀,為兩年後的滅頂之災埋下了最致命的伏筆。
二、金國老大哥,見死不救
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來了,這次他動了真格。
西夏副元帥嵬名令公率領的七萬精銳,在野戰中被蒙古騎兵打得落花流水,全軍覆沒。
國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被圍得水泄不通,成了瓮中之鱉。夏襄宗李安全徹底慌了神,他能想到的唯一救命稻草,就是北邊的「老大哥」——金國。
他立刻派使者火速前往金國求援,姿態放得極低,就差跪下了。
畢竟,西夏向金國稱臣多年,每年進貢,歲歲來朝,現在小弟有難,大哥總得拉一把吧?
誰能想到,金國皇帝完顏永濟接到求救信,非但沒派一兵一卒,反而說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混賬話:「敵人相攻,於我固利,何以救為?」
翻譯過來就是:你們倆打起來,對我是好事啊,我救你幹嘛?
這操作,簡直是「鄰居家裡着火,我非但不救,還在旁邊烤起了紅薯」。
金國君臣的小算盤打得噼啪響,以為讓蒙古和西夏互相消耗,自己可以坐收漁利。
他們完全沒意識到,西夏這道屏障一旦倒下,下一個被蒙古鐵蹄踏碎的,就是他們自己。
這種短視,最終也讓金國自食惡果,但對於當時的西夏來說,卻是徹徹底底的絕望。
三、一次求和,終身悔恨
被金國老大哥拋棄後,西夏只能獨自面對蒙古大軍。
但中興府城高牆厚,蒙古人不擅長攻城,打了五十多天,愣是沒進展。
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想出了個損招——水淹中興府。
他下令在黃河邊築壩,引水灌城。
眼看中興府就要變成一片汪洋,老天爺卻突然站到了西夏這邊。
十二月,河堤突然決口,滔滔河水倒灌進了蒙古軍營,糧草物資毀於一旦。
蒙古大軍陷入了斷糧的絕境,成吉思汗已經準備撤軍了。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西夏皇帝李安全做出了一個讓後人扼腕嘆息的決定——他派人出城求和了!
蒙古人正愁沒台階下,你這邊就把梯子遞過去了。
這簡直是從勝利的邊緣,主動跳進了投降的深坑。
他不僅獻出了自己的女兒,還答應了一個致命的條件:「附蒙伐金」。
這哪是求和?這分明是簽下了一張無限透支的賣身契。
從此,西夏成了蒙古的馬前卒,被驅使着去攻打昔日的宗主國金國。
國庫被掏空,軍隊在別人的戰場上消耗殆盡,百姓怨聲載道。
這次求和,換來的不是和平,而是一把插在自己心口的刀,慢慢放幹了西夏最後一滴血。
四、最後的倔強,死路一條
被蒙古人當槍使了十幾年後,西夏終於受不了了。
公元1223年,新即位的夏獻宗李德旺決定硬氣一把,他撕毀了與蒙古的盟約,轉頭聯合金國,共同抗蒙。
這最後的倔強,在當時看來是血性,在後世看來卻是催命符。
此時的蒙古,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攻城只會用蠻力的草原部落了。
經過西征花剌子模的洗禮,他們已經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攻城技術和戰術。
而成吉思汗,也因為西夏的「背叛」而怒火中燒。
1226年,結束西征的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對西夏發起了總攻。
這一次,不再是試探,而是徹底的毀滅。黑水城、甘州、肅州……一座座重鎮接連陷落。
西夏最後的野戰部隊在黃河岸邊被擊潰。
國都中興府再次被圍,但這一次,再也沒有天降奇蹟。
城內彈盡糧絕,瘟疫橫行。
1227年夏,就在西夏滅亡的前夕,成吉思汗病逝於六盤山。
彌留之際,他下達了那道充滿仇恨的遺囑:待西夏末帝出城投降後,立刻殺掉,並對全城軍民進行屠戮。
當末帝李睍率領群臣出城投降時,他並不知道,自己面對的,將是一場早已註定的殺戮。
結語
回顧整場戰爭,西夏的滅亡,與其說是亡於蒙古的兵鋒,不如說是亡於自己一次次致命的戰略誤判和心理崩潰。
從最初的僥倖,到求援的絕望,再到求和的短視,最後到反抗的無力,每一步都走在了刀刃上,最終萬劫不復。
如果你是當年的西夏皇帝,面對成吉思汗這個「惡鄰」,是選擇屈辱求和、苟延殘喘,還是奮起反抗、玉石俱焚?你的評論,或許能給歷史一個不同的答案。
期待你的留言、點贊和轉發,關注我,帶你看不一樣的歷史。
參考文獻
《元史》,[明] 宋濂、王禕等
《西夏書事》,[清] 吳廣成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英] 崔瑞德(Denis C. Twitchett)、[德] 傅海波(Herbert Franke)主編
《西夏史稿》,吳天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