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2025年06月13日22:30:31 歷史 4207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

中國大地上星羅棋布的史前遺址與古城遺迹,是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載着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如今,通過科學保護與活化利用,曾經沉默的廢墟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一場關於「守護文明根脈」的探索正在展開,記者跟隨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看基層」(湖南行)主題宣傳活動探訪湖南大地上的考古遺址,尋找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平衡之道。

從城頭山遺址6000歲古城牆的防潮難題,到老司城遺址古代排水溝渠的整體保護;從如何讓年輕人愛上文物,到文化遺產如何賦能鄉村振興……這些挑戰的背後,是基層文保工作者與當地百姓的共同堅守與智慧突破。

當古老的遺址與現代的守護相遇,當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文化遺產真正在當下生機勃發。

澧陽平原史前遺址活化新生,稻浪依舊

微風拂過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裡的稻田,翻捲起層層綠色波浪。在這片佔地662畝的遺址公園中,不僅有6000歲的古城牆,也不時回蕩起孩子們在稻田彩繪節、風箏節里的歡聲笑語,他們腳下踏過的,正是人類農業文明最古老堅實的土壤之一。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這是西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其大部分區域屬於湖南最大的沖積平原——澧陽平原。澧縣分佈着城頭山遺址、八十壋遺址、彭頭山遺址、雞叫城遺址、孫家崗遺址等1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片史前遺址群是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其中,被譽為「中國最早之城」的城頭山遺址,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保護最完整的古城遺址。它展示着從下到上累次加高、連續四次築城的痕迹,古老的稻田系統與灌溉設施,以及6000歲圓形祭壇等重要遺迹。一件件陶器、石器、骨器,無聲記錄著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到石家河文化的漫長流轉。最寬達70米的護城河遺迹,訴說著先民如何賦予它灌溉、防禦、運輸等多重使命。

然而,讓這些沉睡的遺迹開口說話並非易事。「南方潮濕氣候環境下,土遺址保護最大的問題,是泥土很容易變質、變色、發霉、管涌,對遺址破壞很大。」澧縣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周華道出保護困境,「為了保護城牆剖面,我們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的長時間反覆試驗,對城牆進行除霉、裂隙修補、固化等保護工程,最終從根源上解決了潮濕環境下的保護難題,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塊城牆基本上和上世紀90年代挖掘出土時的顏色保持一致。」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城頭山遺址內,6000年歷史的古城牆剖面(李揚/攝)

走進二十多公里外的澧縣夢溪鎮五福村,八十壋遺址區沃野披綠,周邊民居錯落。68歲的老支書鍾吉沐已在此義務守護遺址15年。「家很近,住這裡守着,心安。」他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初考古隊駐紮在他家中的點滴,「沒想到從小生活的村子,地下埋着幾千年前的古遺址。」

9800餘粒稻穀與稻米在此出土,海星狀高台式建築遺迹靜卧於此,距今20000年至15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層與距今8500年至78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讓今天的人們一窺史前文明的樣貌。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八十壋遺址區

這裡「保護+活化利用」的智慧,令人印象深刻:遺址保護用房兼具小型展覽與農家書屋功用,化身鄉土課堂;專修的兩座橋和田埂便道,讓村民的插秧機械得以暢通無阻地耕耘於歷史遺迹之畔;及時的渠道清淤與河道疏浚,既保護了遺址本體水土,亦保障着稻田灌溉與防洪安全。

「遺址保護和百姓的生產生活從來不是割裂的。」澧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副局長曹毅說。當文物保護紮根於百姓生活,便催生出強大的守護自覺——如今,周邊農田稍有違法動土的跡象,警覺的村民立刻便會報告。「上世紀90年代我參加了八十壋遺址和城頭山遺址的考古發掘,那時這周邊全是水稻田,還種棉花、養魚,今天的自然地貌沒什麼變化,除了搬遷了十多棟房子,基本上保持原貌。」曹毅感慨,做了30多年文物工作,看着遺址從挖掘到如今的妥善保護和活化利用,作為文物工作者感到「很安心很高興」。

高廟遺址鮮活復原遠古先民如何「飯稻羹魚」

沅水奔流,日夜沖刷着兩岸赭黃的土層。在沅江北岸的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岔頭鄉,一片新石器時代的史前遺址深埋於此。撥開高廟遺址的層層積澱,碳化的稻粒、鳳鳥紋白陶、神秘的祭祀坑次第顯現,勾勒出長江中游先民「飯稻羹魚」的鮮活圖景。

高廟遺址,距今約7800年至6600年,自1985年發現以來,歷經四次科學發掘,埋藏其下的史前圖卷愈發清晰:這裡出土了3萬餘件史前遺珍,進一步證實了這片土地在長江中游農耕文明起源中的關鍵地位。

遺址出土的器物中,最令人驚嘆的是那些胎質細膩、紋飾精美的白陶。它們是迄今中國考古發現中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其上精心刻畫的鳳鳥紋、獠牙獸面紋、八角星紋,線條流暢,充滿神秘力量與超凡想像。「7700多年前,高廟先民就掌握了複雜陶藝,創造了令人震撼的史前藝術。」高廟遺址保護利用中心副主任向薪霖介紹,這些紋飾不僅是裝飾,更是先民精神世界的圖騰與密碼。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遊客在高廟遺址博物館參觀(李揚/攝)

在遺址核心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處大型祭祀遺迹,復原面積約1000平方米,由四個邊長約一米的方形大柱洞組成對稱式建築,是司儀主祭的場所。祭祀坑內有火燒過的多種動物骨骼和大量螺殼,還有一個人祭坑,呈現了高廟遠古先民宗教祭祀的場景。

‌專家介紹,2024年啟動的第四次考古發掘,不僅新探明遺址核心區面積,更在核心區中部新發現了20餘處螺殼坑,對解讀高廟祭祀體系有重要意義。同時,連續性的石器加工證據與大量新出遺物,特別是新紋飾組合的湧現,不斷豐富着高廟文化的物質與精神圖譜。

「這個坑裡出土的堆積如山的螺殼,是古人食用後丟棄的。」向薪霖介紹,經考古專家研究,積留如此多的貝丘,要跨越2300多年時光,它們來自兩大生活時期:從距今7800年至6600年的高廟文化,再到距今6300年至5200年的高廟至屈家嶺文化。

距遺址不遠,一座形如金黃稻穀的建築——高廟遺址博物館靜靜佇立。走進館內,數字光影交織,精準復原了遠古聚落的面貌與祭祀場景。遊客穿行其間,彷彿步入時空隧道,同7800年前的炊煙、祈禱與勞作聲息相通,考古成果變得可觸可感,沉睡的遠古文明鮮活了起來。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高廟遺址博物館

考古遺址的保護與活化,始終與當代民生緊密相連。洪江市秉持「宜留則留、宜搬則搬、就近就便」原則,平衡遺址保護與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為遺址的長久留存奠定基礎。持續深入的科研為文化展示提供了學術支撐,而研學旅行、考古體驗、田園休閑等文旅融合模式的探索,正將高廟遺址打造為集科研、教育、文化體驗於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沅水湯湯,不舍晝夜。高廟遺址在考古工作者一鏟一刷的叩問下,在博物館的現代敘事中,持續釋放着跨越數千年的精神能量。

老司城遺址經「考古式修復」展示古人智慧

在湘西永順縣靈溪鎮的群山環抱中,承載了800年土司傳奇的老司城遺址吸引了八方遊客。作為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土司城址,老司城遺址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一部鐫刻在山水間的土家族史詩。近年來,通過考古修復、民生改善與文化活態傳承,這座「土司界的活化石」正煥發著新的生機。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老司城遺址區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老司城遺址區(李揚/攝)

漫步老司城遺址,宮殿區、衙署區、祭祀區的文物遺存,訴說著昔日「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的繁華。而最令人們驚嘆的,是隱藏在地下的古代排水系統。遺址所在山地的年降雨量豐沛,但歷經800年風雨,縱橫交錯的暗渠、涵洞仍有效抵禦着山洪侵蝕。「依山而建的老司城有着完備的排水設施,遺址中仍能看到當年修建的寬敞的排水溝,雖經千年風雨沖刷,仍基本保持原貌。」專家介紹,考古團隊通過「考古式修復」復原排水網絡,既保護了遺址,又讓遊客直觀感受古人的智慧。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經「考古式修復」復原的老司城遺址排水溝渠(李揚/攝)

這種「科學守護」理念貫穿始終,每一處修復都力求「原真性」。2015年,老司城遺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湖南首個世界文化遺產,其價值不僅在於建築遺存,更在於它完整保留了土司制度興衰的歷史。

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的矛盾?老司城交出了一份「以人為本」的答卷。遺址區內,土家族風格的民居內充滿煙火氣息,戶間道鋪着青石板,路燈點綴山間夜色。村民向世芹感慨:「過去怕遺址開發影響生活,現在環境變好了,村民還能在家門口賺錢。」

當考古遺址遇見現代守護 - 天天要聞老司城遺址區內土家族風格民居

2021年,老司城傳說躋身國家級非遺名錄,作為州級代表性傳承人,向世芹從小聽着傳說長大。如今,他身着土家族服飾,向遊客講述康熙改土歸流、抗倭英雄彭翼南、溪州銅柱的故事,眼中閃着光:「我要把老司城傳說的故事講出去,把土家族文化傳遍全國各地,傳遍世界。」

像他這樣的原居民已有160餘人在遺址區就業,有的擔任講解員,有的參與民俗表演,還有人經營土家餐飲,政府每年投入百萬獎補資金扶持原居民從事民俗相關工作。村裡還倡導村民穿土家服裝、唱土家歌、講土家語。遺址公園內,載歌載舞的民俗文化展演等項目,讓遊客彷彿穿越時空。

夜幕降臨時,靈溪河畔的燈火映照着土家兒女的笑臉,古老傳說與現代歡歌在此交匯,這或許正是文化遺產保護最生動的答案。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着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
古代生活太苦了,穿越女想辦法回現代,不料差點丟了小命! - 天天要聞

古代生活太苦了,穿越女想辦法回現代,不料差點丟了小命!

劇名《我的神使大人》04。穿越女偷偷鑽進一口大水缸里,她準備從這水缸里穿越回去。因為前幾天她就是從這水缸來到古代的,好不容易再找到這口大缸,穿越女高興壞了,畢竟在古代的每一天都太難熬了。晚上和一大堆太監住在一起,沒有風扇,沒有蚊香,呼嚕聲此
地震頻發 日本吐噶喇列島第二批島民撤離避難 - 天天要聞

地震頻發 日本吐噶喇列島第二批島民撤離避難

當地時間7月6日傍晚,第二批從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疏散撤離的當地居民已乘坐輪渡抵達鹿兒島市的港口。本次疏散撤離的人員為惡石島的31名居民和小寶島的15名居民,合計46人。當地目前採取自願疏散撤離的原則。截至6日,惡石島尚有23名居民,小寶島尚有41名居民。如今後仍有居民希望離開,當地政府將考慮進行第三批疏散撤...
阿根廷交流團走進武昌紅巷 - 天天要聞

阿根廷交流團走進武昌紅巷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7月6日訊7月5日,20多名來自阿根廷的大學生、大學教授、政府官員等外賓走進紅巷,參觀中共五大舊址、農講所和毛澤東舊居。據了解,他們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5年國際暑期學校成員,在武漢開啟為期兩周的學術文化交流之旅。阿根
95歲抗戰老兵登上山東艦後熱淚盈眶:「祖國始終是香港的強大後盾」 - 天天要聞

95歲抗戰老兵登上山東艦後熱淚盈眶:「祖國始終是香港的強大後盾」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母艦山東艦、導彈驅逐艦延安艦、湛江艦及導彈護衛艦運城艦組成的航母編隊於7月3日上午抵達香港特別行政區開啟為期5天的訪問活動這是山東艦首次赴港也是繼遼寧艦後中國海軍航空母艦第二次訪港巨艦破浪而來、氣勢磅礴「航母熱」燃爆香江線上發放參觀票全部約滿7月5日下午兩位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老戰士...
日本「末世預言」落空,5600億損失卻成了真 日當局:吐噶喇列島地震或長期化 - 天天要聞

日本「末世預言」落空,5600億損失卻成了真 日當局:吐噶喇列島地震或長期化

7月4日開始,「日本末世預言」「日本將發生毀滅性地震」的消息,逐漸霸榜社交媒體平台。該網傳內容引發大量關注。7月5日凌晨4時,日本全國緊急地震速報的視頻直播一度吸引了近25萬人蹲點觀看。如今,預言時間點已過,「毀滅性大地震」沒有應驗,僅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附近海域5日發生5.4級地震。經確認,島上未有人員傷...
「80後」正廳史麒麟,兼任縣委書記 - 天天要聞

「80後」正廳史麒麟,兼任縣委書記

來源:石阡黨建、政事兒貴州銅仁市「石阡黨建」微信公眾號7月6日消息,近日,銅仁市委副書記、市委政法委書記、石阡縣委書記史麒麟走訪看望慰問部分老幹部。上述信息顯示,銅仁市委副書記、市委政法委書記史麒麟,已兼任石阡縣委書記。史麒麟(資料圖)公開簡歷顯示,史麒麟,男,布依族,1980年11月生,研究生學歷,法學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