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的回歸,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持續幾十年的研究密不可分。從個人的不懈努力,到國家的傾力追索,正是這些合力最終促成了紮實、完整的證據鏈,從而助力我國成功追回國寶帛書。
這是1980年完成的《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也是從這時,李零教授開啟了對子彈庫帛書,長達45年的研究,今年李零教授77歲,半生奔波一心著述,只盼帛書歸來。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在1980年以後,我又寫過很多研究楚帛書的東西,加起來就是15種,橫跨了從1980年到2025年,所以前前後後已經研究了45年了。
45年,久久為功,此間有心酸更有欣慰。
因首部著作被考古學家張光直讀過,1990年,李零在美研修期間,經張光直推薦參加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舉行的東周楚文化討論會,得以第一次見到子彈庫帛書,也結識了美術館的蘇芳淑教授。
1992年6月12日,柯強所謂「捐獻」的帛書入藏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1993年經蘇芳淑推薦,李零應邀赴美參與這批殘片的揭剝,至此,第一次形成了子彈庫帛書的完整印象,同時,也開始了帛書在美國多地如何流轉的溯源調查。
後來,美國芝加哥大學夏德安教授與李零一起,往返美中兩國進行調查。柯強檔案入藏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後,也是在夏德安邀請和幫助下,李零得以詳細查閱。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特別應該感謝的是什麼呢,原來我們在華盛頓做的(揭剝)工作,由於柯強的原因,就是停下來了。羅泰教授他們發起了一個簽名運動,有20多個來自各個不同國家的學者簽名,給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去寫信,所以從2001年重新啟動帛書的揭剝工作。
因子彈庫帛書相識、相投,原本李零教授一人開始的溯源研究,逐漸擴大成「四人組」,帛書如何被盜出土、如何被帶至美國,以及在美國多地如何流轉,證據鏈終於閉合。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以我個人之力,也不可能做這樣的帛書追索工作,感謝他們所有這些熱心學者幫助我們做成這一件事情。
2022年轉機出現,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發佈了關於返還非道德方式獲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水到渠成,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的追索工作。
國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副主任 朱曄:這些文物關係到我們文脈傳承,關係到民族尊嚴、國家尊嚴,是我們一定要追索的對象,念念不忘。
回國!國寶文物子彈庫帛書二、三卷從美啟程
楚帛書流失美國重要物證首次披露>>詳情
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帛書返還我國!一起探秘它的「前世今生」
證據鏈確鑿!這件現存美國的珍貴文物屬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