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幾個,今天咱們聊個實在的理兒——為啥有些人走到哪兒都有人幫襯,而有些人卻處處碰壁?
其實啊, 《毛澤東選集》(簡稱《毛選》) 里早就藏着答案。這書是毛主席從1925年到1957年寫的文章、講話合集,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連外國領導人都當寶。他老人家一輩子講究「群眾路線」,說白了就是「真心換真心」。
咱們這把年紀的人,活了大半輩子,最明白一個理兒:想讓別人對你好,先得自己敞亮做人。這可不是玄乎的「吸引力法則」,而是實實在在的處世智慧。
群眾路線:人心齊,泰山移
毛主席在《毛選》第三卷《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里寫得明明白白:「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這話聽着簡單,可裡頭有大講究。舉個例子:1930年,毛主席在江西長岡鄉搞調查,跟農民同吃同住,蹲田埂上問收成、問疾苦。後來他寫調查報告,連老鄉家「一年吃幾回肉」都記下來。鄉親們為啥信他?因為他把腳扎進泥巴里,說的話句句戳心窩子。
咱們這歲數的人,誰沒遇到過事兒?街坊鄰居搭把手,親戚朋友幫個忙,靠的就是平時攢下的情分。就像《毛選》里說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出自《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別總端着「過來人」的架子,多聽聽年輕人的想法。
老李頭住三樓,每天晨練碰見樓下修車的小劉,總遞根煙、嘮兩句家常。去年老李摔了腿,小劉二話不說背他上醫院。
人心都是肉長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老哥們,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為人民服務:家裡家外都是情
「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是1944年毛主席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的演講標題(收錄於《毛選》第三卷)。
他給革命老同志吳玉章寫祝詞時還說:「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才是最難最難的!」
這話戳心窩子啊!吳玉章是誰?那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元老,70歲還跟着紅軍爬雪山,為啥?因為他信「服務」二字不是空話。
咱們對老伴兒、對兒女,不也是一樣的理兒?年輕時拼事業,老了得學會「服務」家人。我認識個老周,老伴兒關節炎犯了,他天天燒艾草水給她泡腳,邊泡邊念叨:「你這腳底板的老繭,還是當年給我納鞋底磨的。」兒子創業壓力大,老周不嘮叨「我當年多苦」,反倒偷偷往兒子包里塞個紙條:「錢不夠了跟爸說,別硬扛。」
親情就像存摺,平時多存點溫暖,急用時才取得出來。
毛主席在《矛盾論》里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家裡的事兒也一樣——孫子嫌你啰嗦?換個法子,把叮囑的話寫成打油詩貼在冰箱上:「天冷加衣勤吃飯,手機別看太晚。」
話少了,心意卻更濃了。
矛盾論:處事的「軟」和「硬」
《矛盾論》是《毛選》第一卷的經典文章。毛主席說:「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這話多實在!
舉個咱們身邊的例子:老張和老李為樓下停車位較勁,一個鎖車軲轆,一個潑髒水。居委會勸不動,搬出《毛選》里的「統一戰線」策略——把兩家請到社區活動室,泡上茶擺盤瓜子,從「當年一起幫廠子扛過沙包」聊起。最後兩家紅着臉握手:「車位輪流用,周末咱兩家拼桌喝兩盅!」
對外要「軟」,對內也得有「硬」骨頭。1950年毛主席拍板抗美援朝,在《給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里寫:「堅決勇敢,不怕犧牲。」
咱們治家也得有這個勁頭。老趙的兒子三十好幾了還啃老,整天打遊戲。老趙一狠心,把工資卡收了:「我像你這年紀,早扛起一個家了!從明天起,你去送外賣,掙多少我不管,但得養活自己。」
半年後兒子升了片區站長,回家給他爹鞠了一躬。該硬氣時硬氣,孩子反而長出息。
持久戰:感情越熬越香
《論持久戰》是《毛選》第二卷的名篇。當年有人說「速勝論」,毛主席偏說:「抗戰要熬,熬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才能反攻。」交朋友、處親戚,不也是這個理兒?日久見人心啊!
咱們衚衕口的王大爺,二十年雷打不動做三件事:幫孤寡老人代繳水電費、給環衛工送臘八粥、春節給留守孩子包壓歲錢。去年他心梗住院,樓道里擠滿探病的人,連菜市場賣魚的都拎着甲魚湯來。這不就是《實踐論》里說的「認識得靠反覆琢磨」?
好事做一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
對老伴兒更是如此。老孫頭跟媳婦金婚五十年,秘訣就一條:每天早晨給她擠牙膏,擠成她喜歡的螺旋狀。去年老伴兒走了,他在葬禮上說:「這習慣改不了嘍,擠完才想起來,人不在了……」
台下沒一個不抹眼淚的。
結語:吸引力不在玄乎,而在腳下
老哥們兒,回頭想想,毛主席那些話哪句不是大實話?
「吸引力法則」不是算命,而是做人做事的本分。用大白話講道理,用真心換真情,這就是《毛選》給咱的底氣。
最後送大家一句毛主席的詩,出自《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咱們雖然頭髮白了,可心裏那團火不能滅。就像當年修水庫、搞生產一樣,把日子過敞亮了,身邊自然圍着一群暖心人。
來,咱舉個茶杯當酒碗——敬《毛選》,敬真情,敬咱們這輩子的踏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