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踏上長征路,留下一支部隊守在中央蘇區。這支留守紅軍的任務說白了就是掩護主力撤退,同時盡量保住蘇區的地盤。
可誰也沒想到,這幫人接下來的日子會那麼慘。
國民黨幾十萬大軍壓過來,留守部隊從一開始的1.6萬人打到最後只剩幾千人,損失大得讓人咋舌。更別提那些犧牲的高官了,名單一拉出來,真的是觸目驚心。
中央紅軍主力撤離的時候,蘇區已經不是當初那塊鐵板一塊的地盤了。前幾次反「圍剿」把各蘇區打得七零八落,國民黨步步緊逼,好多要地都丟了。
中央走之前,把瑞金、會昌、於都、寧都這四個核心城市劃給留守部隊,讓他們在這片區域打游擊,拖住敵人。
可主力一走,蔣介石立馬就看出機會來了。他知道蘇區空虛,馬上調重兵過來圍剿。留守紅軍手裡就1.6萬人,還包括不少機關人員和傷員,想靠這點人擋住國民黨的大軍,難度可想而知。
指揮這支部隊的是項英和陳毅。項英是中央分局書記,陳毅是他的搭檔,兩人都是老革命,經驗豐富。項英覺得情況沒那麼糟,畢竟主力長征的消息蔣介石已經知道了。
他猜主力在路上打幾個勝仗,蔣介石肯定得調兵去追,那蘇區的壓力就能減輕點,到時候就能喘口氣,恢復一下。
可惜,蔣介石沒按他的劇本走。得知主力長征後,蔣介石一邊部署圍堵主力,一邊派重兵直撲蘇區,根本沒打算放過留守部隊。
國民黨大軍從三面壓過來,留守紅軍拼了命地扛,可實力差距太大。寧都、瑞金這些地方沒多久就丟了,會昌也守不住,蘇區的縣城全被敵人拿下。
項英帶着部隊打了幾仗,贏是贏了幾場,可每次打完敵人更多,自己的損失也越來越大。
到1935年1月,紅二十四師在牛嶺跟敵軍幹了一仗,結果慘敗,部隊傷亡一大片。這仗之後,留守紅軍徹底陷進絕境,人數銳減到五六千人,連糧食彈藥都快沒了。
這時候,陳毅在戰鬥中受了重傷,腿被打得血肉模糊,但他腦子還清醒。眼看部隊連連失利,他提出得換個打法,把部隊分散開,發動群眾打游擊。
這建議被採納了,中央分局趕緊組織群眾,疏散傷員,全軍動員起來準備游擊戰。
可惜,前期失利太多,調整得太晚,國民黨已經佔了先手。敵人沒給他們喘息的機會,直接分區進攻,想把剩下的紅軍全殲在西江、寬田這一帶。
到了1935年2月,情況實在撐不住了。項英跟陳毅商量後,向中央請示,決定分散突圍。他們把機關人員分到各部隊,自己只留了三個人指揮——項英、陳毅、賀昌。
部隊撤到於都南部,準備工作都做好,就等中央命令。結果中央那邊因為長征路上亂成一團,消息沒及時回。
直到遵義會議後,中央才看到請示,趕緊批了。
命令一下,中央分局馬上行動,陳毅他們開了個緊急會,把突圍分成九路,部署得清清楚楚。
這九路分別是:第一路由李才蓮帶獨立第七團,從會昌突圍去閩贛蘇區;第二路陳潭秋、譚震林領紅二十四師四個連,去閩西;第三路汪金祥帶紅二十四師四個連,在尋烏南部活動;第四路李天柱領紅二十四師四個連,去廣東東江;
第五路紅二十四師兩個連,去龍南;第六路龔楚帶紅二十四師第七十一團,去湘南;第七路和第八路是兩支獨立團,分頭去湘贛和贛南打游擊;第九路項英、陳毅帶紅七十團,在蘇區附近穿插游擊。
計劃是有了,可執行起來太難。這九路突圍愣是變成了一場血戰,每路都損失慘重。
第一路李才蓮帶隊到瑞金九堡就撞上敵軍埋伏,部隊被打散,李才蓮帶着殘部拚死殺到閩贛邊界,可沒聯繫上當地省委,只好退到瑞金西邊山區打游擊,最後還是被圍剿,大部分人犧牲。
第二路陳潭秋他們一路打過去,硬是到了福建長汀,跟友軍會合,後來成立了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總算站穩了腳跟。
第三路汪金祥開始還順利,從於都南部出發,到了會昌邊界,可在清溪被粵軍一個師堵住,打了三天,部隊死傷大半,最後只剩二三十人到尋烏南部。
第四路李天柱突破好幾道防線,到了信豐安息,可粵軍追上來,前後夾擊,剩下來的人拚死突圍到信豐油山,後來又去了粵北湘南打游擊。
第五路剛出發就被敵人發現,渡河時被截斷,一部分人殺出去,可沒法按計划走,最後跟項英命令返回於都南部,轉到信豐,跟第四路殘部會合,在粵贛邊界搞了個新根據地。
第六路毛澤覃帶隊,突破封鎖到了長汀四都,跟福建省委部隊會合,可沒多久就被敵軍圍攻,損失慘重,毛澤覃帶着人撤回瑞金方向,最後在紅林山被圍,大部分人犧牲。
第七路在尋烏南部被圍,基本全軍覆沒,少數人跟古柏突圍到廣東龍川建游擊隊,可又被敵人打散。
第八路獨立六團在於都南部撐了一陣,被圍後分三路突圍,大部分被打散,小部分到信豐油山跟陳毅會合。
第九路項英、陳毅帶隊,在會昌被敵軍襲擊,賀昌指揮阻擊犧牲,部隊損失大半,陳毅他們埋了電台,帶着一個營分散突圍,最後靠群眾掩護到了油山。
這場突圍,留守紅軍從五六千人打到最後剩不到一千,高級將領和中央分局的幹部死了太多。李才蓮,22歲,第一路突圍犧牲;何叔衡,中共一大代表,突圍中體力不支死了;瞿秋白,早期領導人,被俘後在長汀就義;
李天柱,南昌起義功臣,在信豐犧牲;毛澤覃,毛澤覃弟弟,第六路全軍覆沒時陣亡;賀昌,第九路指揮中犧牲;古柏,紅一方面軍前委秘書長,帶游擊隊犧牲;蔡會文,贛南軍區司令,犧牲;阮嘯仙,贛南省委書記,犧牲;劉伯堅,政治部主任,犧牲。
還有紅二十四師政委楊英、福建省委書記萬永成、軍區司令龍騰雲,全都沒了。
1.6萬人起步,牛嶺一戰後剩五六千,突圍後不到一千,這中間死了多少跑了多少,誰也說不清。
紅二十四師是主力,幾乎打沒了,獨立師也全軍覆沒。機關人員、地方部隊加一塊,能突圍出去的沒幾個。
裝備就更別提了,糧食彈藥早耗光,電台都埋了,靠繳獲敵人的東西撐着。蘇區本身也丟得乾乾淨淨,縣城全被占,游擊區也沒剩多少。這代價換來的是主力長征的安全,可對留守紅軍來說,真的是血本無歸。
突圍之後,油山成了倖存者的集合點。陳毅腿傷還沒好,項英帶着殘部在這兒重整旗鼓。山裡條件差得要命,吃的是野菜,住的是草棚,武器就那麼幾條破槍。可他們沒放棄,靠着群眾支持,硬是撐了三年游擊戰。
陳毅後來去了延安,抗戰時成了新四軍大將,1949年後當了上海市長,1972年去世,活了71歲。項英沒那麼幸運,1941年皖南事變被叛徒出賣,跟副官躲山洞裏被敵人打死,才43歲。龔楚那傢伙投敵了,殺了自己團的政委,跑去國民黨那邊,後來流落海外,80年代死了,沒啥人記得他。
這場突圍暴露了紅軍那時候的短板。兵力少,裝備差,情報也不行。國民黨有飛機大炮,紅軍靠步槍手榴彈,硬碰硬肯定吃虧。
指揮上也有問題,早點分散突圍可能損失沒這麼大,可拖到最後,敵人封鎖線都紮緊了,想跑都跑不掉。陳毅提的游擊戰是對的,可執行晚了,部隊已經傷筋動骨,回天無力。
留守紅軍這幫人硬氣,面對幾十倍的敵人沒慫,打到最後還想着突圍出去接着干。突圍失敗了,可精神沒垮,後來油山游擊戰證明他們不是白白送命。這股勁頭,是紅軍能走到最後的關鍵。
留守紅軍的犧牲,直接保住了長征主力。要沒他們在蘇區拖住敵人,主力能不能順利轉移還真不好說。油山游擊戰又給南方留了塊根據地,後來跟全國抗戰連起來,成了勝利的一部分。
這仗打得慘,可值不值,得看長遠。主力活下來了,新中國有了,這代價換來的東西,夠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