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序儀和光刻機,作為生命科學與半導體領域的「國之重器」,其發展之路充滿艱辛與挑戰。從專利爭奪戰到科技冷戰,再到光學技術的精密支撐,每一步都凝聚着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與智慧。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作為光學技術的中流砥柱,以其卓越的科研實力和創新精神,為國產測序儀和光刻機的崛起提供了堅實保障。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我們期待更多的「國之重器」在光學技術的助力下,閃耀世界科技舞台,為國家的繁榮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測序儀和光刻機,分別是生命科學與半導體領域的兩大「國之重器」。
雖然它們的用途不同,一個幫我們破解生命的密碼,一個用來「畫」出手機和電腦里那些複雜到肉眼都看不見的芯片電路。但確實值得放在一起來說說,因為測序儀和光刻機有着戰略上的許多相似之處,而且它們背後有一個相同的幕後功臣。
首先,它們背後都有一場場激烈的專利爭奪戰,核心就是搶佔技術制高點。
基因測序技術從第一代到如今的高通量測序,專利戰幾乎貫穿整個發展史。以二代測序為例,2000年代,兩大巨頭illumina和life tech展開了激烈競爭。illumina的「邊合成邊測序」技術和life tech的半導體測序技術,都通過專利布局拚命圈地。它們互相起訴,官司打了幾年,最後以和解收場。專利戰的目的不只是保護技術,更是為了壟斷市場。像illumina一度佔據全球測序市場70%以上的份額,靠的就是專利「護城河」。
後來者如中國的華大智造,另闢蹊徑搞自主研發,試圖避開專利雷區,也依然免不了在2019年開始被illumina起訴,儘管訴訟最終達成和解,illumina其後又開始加大遊說力度,使美國國會進一步通過法案限制華大等中國公司,直至中國商務部今年的反擊,在隱忍多年後,給出了對illumina禁止進口到中國的裁決。
光刻機的專利戰更像是一場「光學霸權」爭奪戰。荷蘭asml是當今光刻機領域的絕對霸主,但它的崛起背後也有專利博弈。尼康和asml曾在浸潤式光刻技術上爆發專利糾紛,雙方在美國、日本等地提起多起訴訟。後來,由於euv技術的專利壁壘太高,加上美國的技術授權限制,日本廠商逐漸退出競爭。
其次,測序儀和光刻機都深深捲入了近年來的科技冷戰,貿易摩擦直接影響了它們的全球供應鏈和市場布局。
測序儀的貿易摩擦更多圍繞數據安全和生物安全。基因數據被認為是戰略資源,美國對中國測序企業的關注從2010年代就開始了。無論是「實體清單」還是《生物安全法》,這些摩擦表面是貿易問題,背後是對基因科技主導權的爭奪。
而光刻機的貿易摩擦簡直就是科技冷戰的縮影。美國從2018年起,通過出口管制法案(ecra)和「實體清單」,限制asml向中國出售euv光刻機。2020年,美國進一步施壓荷蘭政府,禁止asml向中國出口高端設備,理由是「國家安全」。
更重要的是,測序儀和光刻機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們不只是設備,更是科技主權的象徵。
基因測序被認為是未來醫療、農業甚至國防的基石。掌握測序技術,等於握住了生物科技的「鑰匙」。大國競爭中,誰能快速、低成本地測出基因序列,誰就能在精準醫療、生物武器防禦上佔先機。比如,美國通過illumina等企業,試圖主導全球基因數據庫,掌控數據話語權。中國則靠華大智造等公司,力爭在測序設備和數據分析上實現自主可控,避免基因資源外流。這種競爭表面是技術,實則是對未來生命科技制高點的爭奪。
光刻機是芯片製造的核心,直接決定了芯片性能和產量。現代社會,從手機到導彈,幾乎啥都離不開芯片。所以,光刻機的戰略地位簡直是「工業命脈」。目前,asml的euv光刻機全球獨一份,美國通過控制asml,間接掐住了全球芯片供應鏈的脖子。中國要發展高端芯片,必須突破光刻機技術,否則只能在低端市場打轉。
測序儀決定生物科技的未來話語權,光刻機掌控信息科技的命根子,兩者都是大國競爭中「誰也輸不起」的賽道。
而更巧的是,這兩件神器背後,有個共同的「大功臣」——精密的光學技術。
先來說說測序儀,簡單點說,它就是一台「讀」dna的機器。想像dna像一串長長的字母鏈,上面寫滿了a、t、c、g這些「密碼」。測序儀先把dna剪成小段,複製很多份,然後粘在一個小芯片上。接着,它用一種帶熒光「標籤」的化學物質,像是給每個字母點上彩色小燈。激光一照,這些小燈就亮起來,不同字母亮不同顏色,儀器里的相機「咔嚓」一拍,把這些光信號記下來。電腦再把這些彩色信號翻譯成字母,拼出一長串dna序列。這過程就像是用燈和相機把生命密碼一行行「拍」下來,變成我們能讀懂的東西。
再來看光刻機,它是造芯片的「大手藝人」。芯片上那些細得連用顯微鏡都看起來費勁的電路,就是光刻機「畫」出來的。它的原理有點像老式幻燈片投影儀:先有個光源,射出特彆強的光,比如深紫外光或者極紫外光;光透過一個刻着電路圖案的「模板」(專業名叫掩模),再通過一堆精密透鏡,把圖案縮小,投到塗了感光膠的硅片上。感光膠被光一照,性質就變了,之後再用化學方法「洗」掉一部分,留下電路的形狀,最後再刻一層層,疊出一個完整的芯片。整個過程就像是用光在硅片上「印」藍圖,細到幾納米,比頭髮絲還薄幾萬倍。
測序儀和光刻機雖然乾的活兒完全不同,但它們都離不開光學技術。比如,兩者都需要特別精準的透鏡,測序儀得靠它清楚地「拍」下微弱的熒光信號,光刻機得用它把電路圖案縮到納米級還不能走樣。它們還都得用上穩定的激光,光刻機用激光「畫」線,測序儀用激光「點亮」dna信號。還有,測序儀和光刻機都得有靈敏的相機或者探測器,專門捕捉光信號,測序儀用它看熒光顏色,光刻機用它檢查圖案有沒有偏差。總之,光學系統在這兩台機器里,就像是它們的「眼睛」和「手」,得又准又穩。
說到光學技術的硬核支持,國內有個地方不得不提——中科院長春光機所。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全名叫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是個在光學領域響噹噹的地方,號稱「中國光學的搖籃」。
長春光機所的故事得從1952年說起。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沒幾年,科技基礎還很薄弱,國家急需搞科研的地方。1952年,在吉林長春,一群科學家和工人一起收拾出一片地兒,準備建個研究所,這就是長春光機所的前身——中國科學院儀器館。當時的條件可沒現在這麼好,科學家們自己動手平地、填坑,硬是把這地方建起來了。
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是王大珩院士,他可是中國光學界的「大牛」。在他的帶領下,長春光機所從一開始就瞄準了光學和精密機械,目標是為國家的工業和國防搞出點真傢伙。1950年代到1960年代,長春光機所參與了不少大事兒,比如「兩彈一星」工程,他們造出了高精度的光學儀器,幫着導彈和衛星瞄準目標,立了大功。
1999年,長春光機所和長春物理所合併,成了現在的樣子。從建所到今天,70多年過去,長春光機所一直是國內光學研究的「頂樑柱」,創造了一堆「中國第一」: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口徑光學望遠鏡、第一套導彈光學制導系統……這些成果聽着就挺牛,實際也真挺牛。
長春光機所在光學和精密機械領域攢了不少絕活兒。
長春光機所最擅長的就是造各種能「看」東西的儀器。他們搞出了很多高精度的光學設備,比如大口徑望遠鏡,能看得比誰都遠,裝在衛星上能拍地球的「高清寫真」。還有顯微鏡,能看到細胞甚至更小的玩意兒。這些技術不光用在科研上,還用在工業檢測、醫療設備里,幫着醫生看清楚病人體內的「小毛病」。
說到激光,長春光機所可是國內的「老前輩」。他們1960年代就搞出了中國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後來又研發了一堆更厲害的激光設備。現在,他們的激光技術用在各種地方:工業上能切金屬跟切豆腐似的,醫學上能拿來做手術,連國防上都能用來搞激光武器或者精確制導。總之,激光這塊,他們玩得挺溜。
長春光機所在空間光學上也有一手。簡單說,就是給衛星、飛船裝上能看清東西的「眼睛」。比如「嫦娥」探月工程、「神舟」飛船上的一些光學設備,就有他們的手筆。他們造的星載相機,能從幾百公里外拍地面,假如排除大氣干擾等限制,連車牌號都能看清。這些技術直接幫國家在航天領域站穩了腳跟。
除了光學,長春光機所還特別擅長精密機械。啥叫精密?就是細到你想像不到的地步。他們能造出誤差不到1納米的零件(1納米等於10億分之一米),這種精度在造光刻機、測序儀這些高精設備時特別關鍵。他們還搞過不少機械手、自動化設備,幫工廠把生產效率提上來。
光電探測是長春光機所的另一大強項。簡單說,就是能抓住光信號,轉成電信號,再分析出來。他們做的高靈敏度探測器,能捕捉到特別微弱的光,比如測序儀里用的cmos傳感器,能「看」到dna發出的熒光信號。這些技術在基因測序、夜視儀、遙感衛星上都有大用處。
長春光機所的技術可不只是「高冷」的實驗室玩意兒,他們特別會把技術變成真能用的東西。早年主要是給國防幹活,幫着造導彈、衛星的瞄準系統。後來慢慢轉到民用領域,比如幫着企業造醫療儀器、工業激光設備,還跟華大智造、國望光學這些公司合作,把光學技術用在基因測序和芯片製造上。
比如光刻機的光源系統,難度特別大,尤其是極紫外光源,波長短到只有13.5納米,還得功率高、穩定性好。長春光機所就在這方面使勁鑽研,搞出了超平整的反射鏡和平面鏡,平到誤差不到1納米,幫國產光刻機光源系統打下了基礎。他們還在深紫外光源的穩定性上下了狠功夫,讓國產設備少走不少彎路。
還有個厲害的,就是高端cmos相機芯片,這種芯片在測序儀和光刻機里都少不了。測序儀用它拍熒光信號,光刻機用它檢查對準誤差。長春光機所開發的高性能cmos芯片,特別靈敏,還不容易受干擾,幫測序儀看清微弱的光,也讓光刻機的對準更准。這些技術可不是光在實驗室里玩,他們還和企業合作,把成果變成了真能用的東西。
比如說,長春光機所他們和華大智造合作,這家企業是國內基因測序的「大牛」。華大智造的高通量測序儀對光學要求特別高,長春光機所就幫他們弄了高精度的鏡頭和激光系統,讓設備性能直追國際水平。再比如和國望光學的合作,國望是搞高端光學元件的,他們一起攻關光刻機用的曝光光學系統,搞出了面向28納米工藝的設備,填了國內空白。通過這些產學研合作,長春光機所直接讓許多國產設備硬氣了不少。
長春光機所還特別擅長把技術變成產品。他們的高精度光學加工技術,已經用在國產光刻機和測序儀的核心零件上了,激光技術也用到了各種精密製造里。這些成果不僅讓國內企業少花冤枉錢買進口貨,還拉動了一整條產業鏈。可以說,長春光機所在光學這塊,給「專精特新」四個字做了個硬核註解。
測序儀和光刻機這兩件「國之重器」,背後都站着光學技術這麼個「超級英雄」。而長春光機所就像是給英雄打造裝備的「大匠」,從實驗室到工廠,從技術到產品,一步步讓中國在這兩大賽道上站得更穩,走得更遠。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中,我們期待更多的「國之重器」在光學技術的助力下,閃耀世界科技舞台,為國家的繁榮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