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嘉誠賣巴拿馬港口引起了熱議,有個老案例被翻出來了——深圳梧桐山隧道的事。這事說白了就是"資本大鱷"和"老百姓剛需"的正面剛,結局直接把李嘉誠打得滿地找牙。
1997年李嘉誠看準內地基建風口,和深圳政府簽了個對半分股的合同,拿下了梧桐山隧道30年收費權。隧道一通車就開始收錢:小車每次10塊,貨車30塊。這哪是過路費啊,直接成了東部經濟命脈的"抽血機"!
鹽田港發展快,每天3萬多輛車擠在這條隧道,早晚高峰堵得跟蛇一樣。更離譜的是,鹽田區房價被羅湖區甩出好遠——同樣面積的房子,這邊便宜上千塊,老百姓氣得直跳腳。
深圳人民可沒慣着李嘉誠。從1996年開始,人大代表們年年提案要求免費。到2000年,101個代表聯名抗議,這陣仗比雙十一搶紅包還熱鬧!政府也坐不住了,2004年直接提出來買回隧道,打算花9個億。結果李嘉誠上來就要價13.5億,還非得一次性付10億!這哪是談生意啊,直接擺出一副"不給錢就干到底"的架勢。
深圳政府沒辦法了。2006年直接砸11.5億建免費的深鹽二通道,2008年一通車,梧桐山隧道直接從"黃金通道"變成"冷宮",車流量暴跌80%!李嘉誠的印鈔機瞬間變成廢鐵,最後2011年不得不2.5億甩賣股權——當初要價13億,最後只拿到1/5,這波操作直接把老李的"資本算盤"打得稀碎!
有人說了:"李嘉誠不就是按合同辦事嗎?"但問題是,隧道是民生工程啊!當初簽的是"收費權",但公共利益永遠排第一!深圳用免費路分流,既合法又讓老李的"抽血機"徹底報廢。更狠的是,新通道路況更好,車自然都往那邊走,梧桐山隧道的商業價值直接歸零,李嘉誠的"搖錢樹"變成了"賠錢貨"。
李嘉誠這回栽得不冤。他以為靠合同條款能躺賺30年過路費,結果深圳直接用基建打破壟斷。更諷刺的是,當初他看中隧道的"壟斷地位",結果深圳直接用一條免費路給它來了個"致命暴擊"。最後甩賣股權時,李嘉誠團隊還在嘴硬:"這只是商業調整",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就是"資本算盤打空"的翻車現場!
這事成了李嘉誠的"污點事件"。後來他在中國減持資產,被網友罵"割韭菜跑路";反對港珠澳大橋又被噴"不關心香港發展只顧錢"。梧桐山隧道的"血虧",直接暴露了他的"逐利本質"。
但深圳人民可開心了。2011年隧道免費後,東部交通壓力大減,鹽田房價開始追上羅湖。市民們拍手叫好:"這才是政府該乾的事!"更有人調侃:"老李頭的隧道,最後成了深圳的'民生功德箱'。"
總結一下:李嘉誠這波操作,就是"資本逐利的反面教材"。深圳用一條免費路,直接把他的13億美夢打碎,老百姓再也不用當"過路費韭菜"。這說明啥?當商業利益綁架公共福祉時,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畢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才是最大的"KPI"!
最後說句實在的:李嘉誠的梧桐山隧道,直接成了他在中國的"資本墓地"——這就是不把老百姓當回事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