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年我提干初戀懷了男知青的娃,他拍拍屁股走人了,我成了接盤俠
1977 年,對於李建國來說,是命運轉折的一年。25 歲的他,在部隊表現優異,終於迎來了提乾的好消息。這對於出生在農村,一心想通過奮鬥改變命運的他,無疑是天大的喜事。
李建國的初戀叫林曉梅,兩人在村裡就相識,情竇初開時便暗生情愫。林曉梅生得水靈,性格活潑,在村裡眾多姑娘中格外顯眼。李建國提干後,滿心歡喜地想着,這下終於能給曉梅一個安穩的未來了,便迫不及待地回到老家準備和她商量婚事。
然而,當他找到曉梅時,卻發現曉梅的狀態很不對勁。往日里靈動的雙眼滿是憂愁,面對李建國的熱情,她總是欲言又止,神色閃躲。李建國心裏 「咯噔」 一下,一種不好的預感湧上心頭。在他再三追問下,曉梅終於哭着說出了實情。原來,村裡來了個男知青,能說會道,還會拉小提琴,充滿了文藝氣息。曉梅在與他的接觸中,漸漸被吸引,兩人有了越軌之舉。如今,曉梅發現自己懷孕了,可那男知青得知消息後,竟收拾包袱,拍拍屁股走人了,回了他的大城市,把曉梅一個人扔在了這難堪的境地。
李建國聽到這個消息,猶如五雷轟頂。他不敢相信,自己深愛的曉梅竟做出這樣的事。他的內心充滿了憤怒、痛苦與糾結。他在村裡的小河邊獨自坐了一夜,腦海里不斷回想着與曉梅的過往,那些一起在田野里奔跑、在月光下談天說地的日子。他對曉梅的感情太深了,深到即使她犯下這樣的錯,他還是無法狠下心來拋棄她。
第二天,李建國找到曉梅,看着她紅腫的雙眼,嘆了口氣說:「曉梅,事已至此,我不能看着你一個人受苦。我願意娶你,孩子我也會當成自己的養。」 曉梅愣住了,她沒想到李建國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她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哭着說:「建國,我對不起你,我……」 李建國連忙扶起她,溫柔地說:「別說了,都過去了,以後咱們好好過日子。」
李建國的父母得知此事後,自然是極力反對。他的母親拉着他的手,哭着說:「兒啊,你這是何苦呢?她做出這種事,你還娶她,以後村裡的人會怎麼說咱們家啊?」 李建國看着母親,堅定地說:「媽,我不能不管她。我要是不管,她和孩子就沒活路了。我提幹了,以後日子會好起來的,別人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 父親在一旁抽着旱煙,沉默許久後說:「兒啊,你自己想清楚,這可不是小事。」 李建國重重地點了點頭。
結婚的日子很快定了下來。婚禮辦得很簡單,畢竟這種情況,也沒法大操大辦。村裡的人議論紛紛,李建國和曉梅都假裝沒聽見。婚後,李建國對曉梅依舊體貼入微,他在部隊請了假,留在家裡照顧曉梅。曉梅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笨重,行動也不方便,李建國每天都會陪她在村裡的小路上散步,給她講部隊里的趣事,逗她開心。
孩子出生了,是個男孩。李建國看着襁褓中的孩子,心裏五味雜陳。他給孩子取名叫李陽,希望他能像陽光一樣,給這個家帶來新的希望。曉梅看着李建國對孩子的疼愛,心中滿是感激與愧疚。她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過日子,彌補自己曾經犯下的錯。
李建國回到部隊後,更加努力工作。他想着,自己現在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這個家,為了曉梅和孩子。每次休假回家,他都會給曉梅和孩子帶各種各樣的禮物,給曉梅買漂亮的衣服,給孩子買好玩的玩具。曉梅則在家操持家務,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她會在李建國回來前,做好他最愛吃的飯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光,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刻。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李陽漸漸長大,他聰明可愛,十分黏李建國。李建國每次看到兒子,心中的疲憊都會一掃而空。曉梅也在李建國的關愛下,變得越來越開朗,過去的陰霾漸漸從她的臉上消失。
然而,平靜的生活還是被打破了。有一天,曉梅突然接到一封來自大城市的信,信是那個男知青寫的。他在信中說,自己這些年在城裡過得並不好,經歷了很多挫折,現在突然想起了曉梅和孩子,想回來看看。曉梅看完信,臉色變得煞白。她不知道該怎麼辦,拿着信的手不停地顫抖。
李建國回家後,發現曉梅的異樣,在他的詢問下,曉梅哭着把信拿給了他。李建國看完信,心中燃起一股怒火。他沒想到,這個男人現在還有臉回來。但他看着曉梅害怕的樣子,又冷靜了下來。他對曉梅說:「別怕,有我在。他要是敢來,我不會讓他傷害你和孩子的。」
幾天後,那個男知青真的來了。李建國站在門口,冷冷地看着他。男知青有些尷尬地說:「建國,我…… 我就是想來看看曉梅和孩子。」 李建國說:「你現在來幹什麼?當初你拋棄她們的時候,怎麼沒想到會有今天?現在她們是我的家人,不歡迎你。」 男知青還想再說什麼,這時曉梅抱着李陽走了出來。李陽看到陌生的男人,躲在曉梅身後。曉梅看着男知青,眼中滿是恨意,她說:「你走吧,我現在過得很好,不想再和你有任何瓜葛。」 男知青看着曉梅和李陽,又看了看李建國堅定的眼神,默默地轉身離開了。
從那以後,李建國一家的生活又恢復了平靜。李建國依舊在部隊努力工作,曉梅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他們的日子雖然平淡,但充滿了幸福。李建國用他的寬容和愛,守護着這個家,讓曉梅和孩子在溫暖中成長。
感謝鑒賞,多謝關注。[註:本文為虛構故事,旨在展現一種生活態度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並非真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