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引導廣大職工在工作中實幹篤行、爭創一流。射陽縣新坍鎮總工會與deepseek一同踏上追尋勞模光輝足跡的旅程,挖掘、聆聽勞模奮鬥故事,汲取奮進力量,激勵職工勇攀高峰。
在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新坍鎮,巴一愷的名字家喻戶曉。這位1926年出生的老人,用他的一生詮釋了「勞模精神」的深刻內涵,從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到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他始終衝鋒在前,無私奉獻,成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
戰火淬鍊,堅定信仰鑄就紅色初心。1941年,年僅15歲的巴一愷懷着滿腔熱血加入民兵隊伍,投身保家衛國的浪潮。1948年,淮海戰役爆發,他毅然響應號召,主動支前,在戰火中錘鍊意志,堅定信仰,並因英勇機智、頑強鬥爭,火線入黨。淮海戰役勝利後,他回到家鄉,被推舉擔任初級社、高級社社長,一心帶領鄉親發展生產,建設美麗家園。
敢為人先,改革創新譜寫農業傳奇。1958年,巴一愷帶領400多名群眾,大膽探索出了「包產到組、以產計工」等5條農業發展的「黃金法則」,極大程度打破了計酬上的「平均主義」枷鎖,充分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面對鹽鹼地的難題,他創造性將旱作制改為水、旱輪作制,巧用「種綠肥、多養豬、深挖溝、草還田」等妙法改良土壤,連年獲得豐收。1966年,新潮九隊實現了畝產棉糧達千斤、皮棉畝產過百斤。1970 年,旱谷畝產更是突破一噸,成為華東高產的標杆,引得江蘇省委發出「蘇南學龍橋、蘇北學新潮」的號召。
心繫群眾,共同富裕描繪幸福畫卷。巴一愷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心繫群眾,帶領群眾共同致富。1973年,他帶領群眾自辦窯廠、燒磚建房,為68戶農戶集中建成新房,讓家家戶戶用上電燈、吃上自來水,這便是如今的新潮老九隊。不僅如此,他還積極興辦麵粉廠、挂面廠、玻璃廠等企業,持續壯大集體經濟,改善群眾生活,使新潮九隊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耀眼旗幟。憑藉突出貢獻,巴一愷也先後於1962年榮獲「華東勞動模範」稱號,1979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此後,新潮九隊的成功經驗在全縣推廣,3707個生產隊中,有2283個實行包產到組、聯產計酬,成效顯著,當年全縣糧棉產量大幅增長,遠超歷史最高水平。
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力量。歲月流轉,當年勇立潮頭的開拓者已至鮐背之年,巴老雖年近百歲,可他用奮鬥鐫刻下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業精神,依舊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矗立在新坍鎮的土地上,激勵着新坍人民奮勇向前。
如今,新坍鎮深挖本地紅色資源,以巴一愷事迹為主線,建成了新潮紅色文化傳承館,打造紅色研學線路,培育特色項目,開展系列宣講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勞模精神,激發全鎮干群奮發進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通訊員董奇遇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