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2025年02月22日21:03:13 歷史 1826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正月初六上午十點,我們一家六口離開廣州,沿高速公路直奔下一個旅遊目的地南昌。

百度地圖顯示,廣州到南昌800多公里,正常情況下晚上八點能到。可是此時正是過年返程高峰,車速很慢。兒子說,導遊圖上顯示的紅色(擁堵)路段很長,有可能下半夜到南昌。

於是,我提議:咱們不如順道先到瑞金看紅井,然後再去南昌。聽說去瑞金,大家一致同意。我給孫子們講,爺爺上小學時,課本上有紅井的故事,瑞金是紅都。大孫子說他也學過這篇課文,並且隨口說出:「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正在迷迷糊糊的小孫子,霎時來了精神,居然搖頭晃腦地背起了他才學過的一年級下冊課本中的課文:「瑞金城外有個村子叫沙洲壩,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那兒住。村子裏沒有水井,鄉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後,鄉親們在井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着…」

此時,一家人齊聲接續:「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大家的情緒突然高漲了很多,巴不得馬上到達瑞金。

下午四點,我們抵達瑞金沙洲壩共和國搖籃景區紅井景點。景點大門口的廣場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共和國搖籃」雕塑,雕塑主體是紅色五角星,內嵌圓形中華蘇維埃國徽。紅井是共和國搖籃景區的四個景點之一。

景點旅遊車直接把我們送到紅井附近。一片大大的汪塘旁邊有一處紅色圍欄,圍欄裏面就是寫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的石碑和圓筒狀水井,那情景就跟我們在課本上看過的一樣。排隊跟紅井拍照的隊伍大約300米長,隊伍里比較多的是小學生。工作人員說,即使到天黑,後面的人也排不上。我只得用長焦鏡頭遠距離地拍了一張紅井照片。兩個孫子也只能遠距離地看看紅井。

紅井旁邊有一處大型雕塑,展示的是毛主席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井的場面。旁邊還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小學課文雕塑。雕塑旁邊有兩處紅井水飲用處,我們圍上去,工作人員往我們的杯子里倒水,紅井的水確實清甜甘洌。小孫子沒有杯子居然赤手去捧水,連說有點甜。

再走幾步就是列寧小學舊址,牆上的文字介紹:「列寧小學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蘇區普遍設立的新型小學。原則上以村為單位創辦,學制五年,初級小學三年,高級小學二年,設國語、算術、勞作實習、社會常識等課程。學校中有共產主義兒童團組織,學生經常參加站崗、放哨、送信以及各種宣傳和生產勞動。」列寧小學,當年是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學校,現在是國家公務員接受再教育的課堂。

放眼四望,紅井周圍還有很多老式建築 ,統稱「紅井革命舊址群」。這裡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群等中央領導機關在瑞金的第二個駐地,1933年4月從雲坪遷來,1934年7月遷往雲石山。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葉坪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舉世震驚的萬里長征。紅井現有革命舊址3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蘇區軍民在這裡進行了一系列治國安邦的偉大實踐,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治黨、治國、治軍的人才。

我們主要參觀了毛主席、張聞天、謝覺哉、徐特立舊居,還參觀了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以及中華蘇維埃教育人民委員部、最高法院、工農最高檢察委員會、審計委員會、交通管理局、土地委員會、國家銀行、財政部稅務局、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社前身)等國家機關舊址。

轉了一圈,快要回到景點大門時,田邊的一處水牛耕田雕塑吸引了我們。前面一頭水牛拉犁,後面一位農民執掌犁把,活靈活現。牛拉犁耕田的真實場景,兒子孫子都說沒見過。孫子們好奇,索性爬到牛背上玩耍。我對孫子們說,爺爺以前不僅見過,還親自執掌過犁把趕牛耕田。

牛拉犁耕田是改革開放以前,農村普遍使用的耕作方式。新中國成立以前,全國絕大部分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和牛、犁這樣的生產工具,他們靠給地主老財幹活或者當佃農維持生存,生活極度貧困。共產黨毛主席就把這些勞苦大眾組織起來鬧革命,成立工農紅軍,建立人民政府,跟剝削階級跟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瑞金的蘇維埃政府是中國最早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

紅井是毛主席和黨的幹部關心群眾生活、真心實意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見證,是黨和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的象徵。

當天晚上七點多,我們離開瑞金繼續向南昌進發。在車上,我問孫子:「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什麼意思?小孫子想了想,說:「有水喝了,不要忘記是誰挖的井。」大孫子說:「幸福了,不要忘記恩人。」奶奶伸出兩個大拇指:「你們真棒!」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來瑞金看紅井 | 作者 馬其亞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裏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