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消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易蘭英、陶承義於2月15日去世。易蘭英生於1926年5月4日,享年99歲。陶承義生於1936年5月24日,享年89歲。令人心痛的是,今年已經有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接連去世。

易蘭英:那段經歷如噩夢般揮之不去
1937年,在日軍對南京城的一次空襲中,祖屋不遠處挨了炸彈。易蘭英全家躲避及時,才幸免於難。為了躲避空襲,易蘭英隨家人逃難到江寧土橋的親戚家。後來空襲減少才返回城內。為了逃生,一家人躲在南京五台山附近五條巷的難民區。有一天,幾個日本鬼子闖進難民區找「花姑娘」,二姐和嫂子僥倖逃過一劫。驚魂未定的家人將二姐和大嫂送進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收容所。
為了糊口,易蘭英在五條巷臨時住所門前擺小攤,賣香煙、火柴和花生米。一天上午,來了一小隊日本鬼子,一名日本軍官騎馬挎槍,五六個日本鬼子手持刺刀槍。易蘭英記得,「那個日本軍官走到我的面前,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愣在那兒,日本軍官抬手重重地打了我幾個耳光,我的一顆牙齒被打掉了,滿嘴血直淌,耳朵嗡嗡地響。日本軍官掏出香煙,做了一下手勢,我趕緊遞給他火柴,這才沒再挨打。」易蘭英親眼目睹日本兵到各戶搜查,只要看到青壯年男子就拉出來,兩人一捆綁在一起,先後綁了有七八十人,然後押着這批人向金陵女大方向的路走去。不久,就聽到一陣密集的機槍聲音傳過來。「聽說那些中國人全被槍殺在一口水塘里。第二年開春後,我親眼見到人們來到水塘打撈屍骨。」 這段經歷讓年少的易蘭英身心受到極度驚嚇,幾十年來如噩夢一般揮之不去,也從此落下了心慌、心悸和耳鳴的病根。她希望後人永遠不要忘記那些被殺害的無辜百姓。

陶承義:戰爭毀了我的童年
陶承義的父親叫陶仕棟,1908年出生,在下關鴨子店做幫工。日軍侵佔南京時,父親在難民區華僑路被日軍抓走,在漢中門外遇難,時年29歲。同時被日軍抓走並殺害的還有七舅舅江金榮和六表哥江家志,六表哥是中醫。在我家對面有個叫楊秀英的老太,她是知情人。我還有一個表叔姓段,是楊秀英的姐夫,日軍抓人時,他翻牆進入美國大使館逃生。
陶承義的父親被日軍殺害後,家裡失去了頂樑柱,母親帶着孩子靠做小生意艱難糊口。陶承義說,戰爭毀了他的童年。老人生前經常對後代說:「我們過去落後挨打,現在我們國家好不容易強盛起來,不能麻痹啊!」
截至目前,南京市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與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協會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者僅剩28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