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 | 北宋三人與杭黃兩州

2025年02月08日22:40:30 歷史 2713

品讀 | 北宋三人與杭黃兩州 - 天天要聞

品讀 | 北宋三人與杭黃兩州 - 天天要聞
濛濛細雨中,我來到位於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的畢昇紀念園。紀念園佔地105畝,是全國唯一以畢昇為特色的主題公園。園中的畢昇紀念館收藏着眾多印刷類歷史文獻與印刷工具實物,是印刷文化與技術的科普教育基地。
畢昇墓坐落在園中半山腰上。沿着一百餘級台階拾級而上,眼見一座壘起的墳冢。墓碑上刻着:「故先考畢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落款為畢昇的孝子孝孫,時間為皇祐四年(1052年)二月初七。墓碑原件於1990年秋在英山縣草盤地鎮伍桂墩村被發現。2019年,畢昇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碑為國家一級文物。
畢昇(?~1051年)出身平民。身處大別山中,卻嚮往着外面的繁華世界。他長途跋涉,來到江南富庶之地杭州,找到一家印刷鋪,專事手工雕版印刷。他起早貪黑辛勤勞作,靠着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逐漸成長為一名精通技術業務的雕版印刷師。但他發現,雕版最大的缺點,是每印一本書都要重新雕一次版,效率很低,成本卻很高。他常常冥思苦索,希望找到更好的辦法。好在杭州有西湖。西湖的湖光山色激發了他創造的靈感。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刻一副活字,就可以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覆使用。創新的靈感在一念之間,創造發明的過程卻需要承受千萬次的失敗與試驗。最終,畢昇發明了一套完整的活字版工藝技術,使印刷術由費工費時的雕刻印刷進入高效率的活字印刷時代。
品讀 | 北宋三人與杭黃兩州 - 天天要聞
四十多年後,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這是歷史上關於畢昇和活字印刷的僅有記載。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這裡留下了筆墨實證。從此,國子監刻本中的經史子集,開始以幾何級數增長流向民間。知識不再是秘藏於朱門高牆的禁臠,而是化作萬千寒士階前苦讀的星星燈火。
沈括(1031~1095年)出生於杭州,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就讀完家裡的藏書,後隨父宦遊州縣,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強烈興趣和敏銳觀察力,對自然現象和人文歷史都頗有研究。晚年隱居潤州夢溪園,潛心創作《夢溪筆談》。全書共十七目,凡609條,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氣象、農業、水利、建築、醫藥、歷史、藝術等多個門類學科,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比蘇軾大六歲。他們考中同朝進士,進而同朝為官。而蘇軾先後兩次在沈括的家鄉杭州分別擔任通判和知州。當沈括的筆尖遊走於天文曆法、水利等自然科學之間,將活字印刷術和司南磁針偏角現象寫入筆記時,或許想起了蘇軾在《石鐘山記》中「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告誡,所記之事必先親歷考察、親自試驗,以確保其科學性和真實性。這是一個科學家應有的嚴謹治學態度。
品讀 | 北宋三人與杭黃兩州 - 天天要聞
但人是個多面體。沈括也有他作為政治家的另一面,這一面使他在歷史上毀譽參半。王安石變法時,沈括以檢正中書刑房公事的身份巡查各地新政。巡查到杭州,蘇軾念及舊情,請沈括到家裡做客。酒酣耳熱之際,蘇軾推心置腹,將自己對新政的意見和盤托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回到朝廷,沈括向王安石遞納投名狀,舉報蘇軾譏諷朝廷攻擊變法。加上其他小人群起而攻,宋神宗只得命御史台逮捕蘇軾,嚴審治罪。這就是歷史上的「烏台詩案」。
一場「烏台詩案」,把才華橫溢的蘇軾打到了谷底。但蘇軾並沒有沉淪。他一到黃州,就寫下「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詩句,並很快將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百姓。在被貶黃州的四年多時間裏,蘇軾躬耕東坡,放浪山水,修身養性,激情創作,成就了他一生文學藝術的巔峰。他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見他對黃州是極其看重的。從蘇軾到蘇東坡,他在黃州完成了一次脫胎換骨的心靈突圍,寫下膾炙人口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世事無常,命運難測,身在其中,心在其外,方得自在。保持一顆從容平常的心,時時用陽光療愈自己。同一年,蘇軾寫出「一詞二賦」的千古絕唱。後來,又發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處是吾鄉」的驚世詠嘆。這也應了《道德經》的結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沈括等人的陷害打擊,蘇軾就到不了黃州,世上也少了蘇東坡。
蘇軾(1037~1101年)被貶黃州,來到被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的工匠畢昇的故鄉。
品讀 | 北宋三人與杭黃兩州 - 天天要聞
畢昇乃北宋淮南路蘄州蘄水縣(明以後屬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人。寫下《定風波》不久,蘇軾來到蘄水,又創作了《西江月》。詞按:「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詞橋柱上。」詞曰:「照野㳽㳽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那麼隨性,那麼空靈,好一個人間仙境。
蘇軾第一次到杭州為官時,畢昇已去世二十年。他們失之交臂,未曾謀面。不知蘇軾在杭州是否聽說過畢昇與活字印刷術。第二次任杭州知州時,沈括記載活字印刷的《夢溪筆談》才剛剛問世,也許蘇軾還未曾讀到。待蘇軾到蘄水時,離畢昇魂歸故里已三十年整。蘇軾是否憑弔過畢昇墓,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此蘇軾離不開畢昇的活字印刷。蘇軾一生創作的八千餘篇詩詞文賦,約二百多萬字的著述,都需要活字印刷鼎力相助。靠雕版印刷傳播,實在難乎其難、不可想像。
品讀 | 北宋三人與杭黃兩州 - 天天要聞
元祐黨人碑上的名字可以被鑿去,但活字印刷的《東坡全集》卻在民間悄然流傳。「烏台詩案」中險遭焚毀的文字,因印刷術的普及而獲得新生。當蘇軾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時,杭州的書坊已開始批量印製他的詩稿。詩人不必等待宮廷樂工的傳唱,他的文字可以直達市井巷陌。
站在千年後的時空回望,我們會發現畢昇的膠泥活字、沈括的實證筆墨與蘇軾的豪放辭章,恰似文明之鼎的三足。沒有畢昇的偉大發明,沈括的《夢溪筆談》和蘇軾的海量文稿難以流傳至今;沒有沈括的科學記載,我們甚至不知道畢昇為何人,活字印刷術為何物;沒有蘇軾那些光耀千古的文學瑰寶,活字印刷也少了一塊氣吞山河的英雄用武之地。與他們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杭州和黃州,也註定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技術發明遇上科學精神,知識傳播擁抱人文情懷,中華文化便完成了它最優雅的傳承與創新。
來源:黃岡市融媒體中心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 天天要聞

川普關稅落地,印度第一個舉白旗,中國快速實施對等反擊

特朗普所發起的全球貿易戰,打了全世界所有國家一個措手不及,特別是由他本人所規定的所謂「基準稅」更是離了大譜,因為如果疊加美國先前向其他國家徵收的關稅來算,總關稅已經超過了70%。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化」較之於他的第一個任期,變得更加具象化了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 天天要聞

中國反制之後,特朗普連夜發文:美國必須堅持住,結果將載入史冊

日前,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公告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經國務院批准,自即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有關事項如下:一、對原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 天天要聞

美國闖大禍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徹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記者爆料美政府高層作戰計劃群聊泄密事件後,英國、加拿大、奧地利近日均對此作出回應。CNN稱,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表示,「美國的局勢再次說明,我們必須考慮(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歐洲,走自己的路,通過自身力量從戰略上確保歐洲的和平。」英國首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 天天要聞

最後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關稅來換取Tik Tok

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 何亞東:中美雙方經貿部門一直通過各種形式保持溝通,中方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們堅決反對美方單邊對華加征關稅,反對將經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