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立三,大家肯定都聽說過的他的名字,畢竟「立三路線」曾經對我黨的革命歷史產生過非常重大的影響。
而在他犯下這嚴重錯誤之後,他的人生也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一度令他沉寂了15年之久。
但是,當新中國成立之時,李立三卻在開國大典之上,令人意外地跟毛主席一起站在了前排。他位於毛主席左手邊的第三位,前兩位分別為劉伯承和陳毅。
從一度執掌大權,到沉寂15年,再到重回中央,李立三的人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關於李立三的掌權,其實是非常具有偶然性的。當時,黨內的一把手是周恩來,而李立三是他的副手。在周恩來的領導下,他為革命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李立三是工人運動出身,他曾經領導數十萬人參加反英示威大會和遊行,最終迫使英國政府作出讓步,將在漢口、九江的租界交還了中國。這是中國的工人運動史中一次極其重大的勝利,但也正是有這方面的經驗,李立三對工人運動的力量有一種超越現實的自信。
在這種自信的影響下,李立三曾經向周恩來提出過很多大膽、冒險的計劃,但是都被周恩來給否決了。
周恩來給出的理由很簡單,當時中國正處於舉國的白色恐怖之中,黨的處境還非常艱難,不利於進行大規模的工人運動。
然而,當時間進入1929年,隨着毛主席和朱老總創建中央蘇區,賀龍和周逸群創建湘鄂西蘇區,鄧小平和徐向前創建鄂豫皖蘇區,以及上海地下黨組織的不斷壯大。李立三這種盲目的自信膨脹到了極點,他認為中國革命的「大高潮」即將到來。
1930年3月,周恩來被共產國際召至莫斯科彙報工作。當時,他將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部交給了李立三主持。但是,令周恩來沒有想到的是,李立三在他離開的這短短6個月時間裏,竟然就將中國的革命形勢攪了一個天翻地覆。
李立三為了能實現他臆想中的「革命大高潮」,他剛剛掌權就通電全國各地的工會,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大規模的工人暴動,同時命令各路紅軍向全國各大城市發起進攻。
然而,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隨着「立三路線」被徹底貫徹,李立三所預想的「革命大高潮」並沒有到來,而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血腥鎮壓。
在執行「立三路線」期間,白區黨組織遭受了嚴重破壞,光江蘇一省被國民黨殺害的黨員就有三千多人。
在軍事上,紅二軍團由16000人銳減到了3000人,並喪失了洪湖根據地;紅七軍由6000多人銳減到了2000人,喪失了右江革命根據地。
同年7月,當遠在莫斯科的周恩來得到國內的消息後,不禁痛心疾首。他立刻和翟秋白一起,帶着共產國際的命令,從莫斯科往國內趕。
然而,由於路途遙遠,外加敵人封鎖嚴重,直到8月23日,他們才抵達上海。
同年九月,六屆三中全會在上海召開。會議中,周恩來嚴厲批判了李立三的所作所為,並撤銷其一切職務。李立三也對此進行了深刻檢討,並進行了自我批評。就這樣,「立三路線」最後落了一個慘淡收場。
為什麼當時紅軍明明已經創建了三大蘇區?革命形勢一片大好,李立三的路線卻會敗得如此之慘呢?
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紅軍所建立的蘇區都在偏遠的農村地區,敵人的力量薄弱;
第二,當時蔣介石正在進行中原大戰,無暇顧及紅軍;
第三,我黨在城市沒有足夠的力量。
但是,李立三對這三大現實因素認識不足,最終導致了這一場給黨組織造成巨大損失的鬧劇。
雖然李立三僅僅掌權了6個月,但是他所犯的錯誤卻是6年都難以彌補的。
因此,李立三在不久後被調往了莫斯科。在此後的15年里,他遭受了共產國際無盡的打擊和批判。
1946年初,李立三在毛主席的安排下,終於從莫斯科返回了祖國,並且被安排在東北局工作。此後,李立三工作一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東北根據地的開闢和建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在北平解放之後,李立三隨黨中央進入北平,負責新政協的籌備工作。
在新中國成立後,李立三主持全國總工會的工作,是我國工會事業和勞動保障事業的先驅與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