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去世之後,朝中的格局不再是一家獨大。而隨着外患的減弱,朝廷內部也開始有了政斗的苗頭,其中韓延壽就成為了犧牲品。
1.治理潁川
當初漢昭帝剛即位的時候,燕王劉旦就野心勃勃想要造反。後來更是與上官桀等人結為同盟,意圖殺死霍光,廢掉漢昭帝。
劉旦的行為只能贏得野心家的贊同,燕地還有很多有識之士堅決反對他的做法,其中就有韓義。韓義警告劉旦不要瞎搞事情,好好做自己的燕王,結果劉旦將他給砍了。
這件事在當時造成了很大的轟動,後來霍光主政之後,魏相就趁機向霍光建議,韓義為國捐軀應該予以表彰,不如恩賞他的兒子,以彰顯朝廷的仁義。
霍光接到魏相的報告後,同意了他的建議,於是就提拔韓義的兒子韓延壽為諫大夫。不久之後,韓延壽又被調往淮陽太守,後來又任命為潁川郡太守。
之所以將韓延壽遷到潁川郡,還是因為以前的潁川郡太守趙廣漢為了整治豪族和官吏在這裡實行了告密制度,導致這裡變得人心不古,風氣敗壞。
趙廣漢的手段雖然沒有錯,卻造成當地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而他因為被調走又沒有來得及進行信任的恢復。
韓延壽到了潁川之後也非常頭疼,不過隨後他認為想要恢復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只能以身作則地進行道德治理。
於是他開始到底層調查民情,進行道德宣傳,尊重當地德高望重長者,並就治理地方方陣聽取他們的建議,然後進行制定法律法規頒佈實施。
潁川郡在韓延壽的努力下,風氣最終得到了改善,他也因為治理有功被調往東郡。
2.以德治郡
也許是在潁川郡的經驗獲得了成功,韓延壽到了東郡之後再次執行了以德治郡的方針。他剛一到任,就開辦學校,按照古禮治理地方。
在韓延壽以身作則的倡導下,當地的道德水平迅速上升,最起碼錶面上是如此的。而一旦有人不順從,就會受到韓延壽的道德綁架。
有一次一個縣吏做錯了事,韓延壽沒有責罰他,反而痛罵自己沒有做好榜樣,沒有管理好下屬。這話傳出去之後,這個縣吏羞愧得自殺了,幸好救得及時活了下來。
韓延壽聽說之後立刻派出郎中上門為他看病,還親自帶着禮物上門看望,那個縣吏非常感動。正是有了韓延壽帶頭提高道德修養,當地大治,韓延壽也因此被調往左馮翊當太守。
3.論罪處死
韓延壽到了左馮翊之後,發現這裡被前任太守蕭望之治理得很好,於是韓延壽就執行了無為而治。
本來韓延壽以各級都用心辦事為由不想出去,但是有人就以勸農耕來勸說他出去轉轉,他不得已只能同意。
這一出去就遇到了一個案件,在巡察到高陵縣的時候,遇到有人來告狀。原被告雙方是兄弟,因為爭奪田產寸步不讓,導致最終官司打到了韓延壽麵前。
韓延壽也不以法律來審案,只是表現得很傷心,還說自己原本以為德行已經在這裡宣揚起來,沒想到現在竟然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這全都是我的過錯。
說完之後,韓延壽就回去了,然後閉門思過不出。縣裡的其他官吏不知道咋辦了,也只能等待問罪。這事傳到民間之後,告狀兄弟的家屬也着急了,太守都因為他們告狀閉門思過,這可了不得。
經過鄉老和家屬的批評,告狀兩兄弟最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韓延壽負荊請罪。韓延壽一看兩兄弟知道錯了,也不閉門思過了。
隨後韓延壽召開了一個特別會議,專門傳達了此次事件的經驗,讓全左馮翊都學習一下,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這次事件以及會議經過傳播到了左馮翊的每個角落,其他想要告狀的知道後也不好意思再告了,當地風氣也更加淳樸,韓延壽也因此名氣大漲。
但是這一番動作卻得罪了一個人,那就是前任太守蕭望之。蕭望之心想我辛辛苦苦幹了一番,結果最後名聲都讓你落了,而且已經威脅到我的位置了,於是他就找人調查韓延壽。
蕭望之最終拿到了韓延壽在東郡當太守時揮霍錢財的整局,於是就去找丞相邴吉報告。但是邴吉是個老好人,就勸他息事寧人,而且就算查出來,現在正好是大赦期間,也沒有用。
蕭望之聽到邴吉不支持他也是氣得不行,於是找人繼續調查韓延壽的黑料。這時韓延壽也得到了蕭望之調查他的消息,他也不甘示弱地調查蕭望之在左馮翊時的黑料。
他的手下中有人告訴他蕭望之曾經放官錢百萬,而且有證人。韓延壽接到消息後就上奏彈劾蕭望之,蕭望之得知後也上書反制,稱自己調查是因為有人告狀,為了公事,但是韓延壽調查我卻是為了要挾我。
要知道趙廣漢就是因為要挾丞相被處死的,現在蕭望之說韓延壽也是為了要挾,漢宣帝聽後非常生氣,分別派出兩撥人調查韓延壽和蕭望之。
結果是韓延壽在東郡的罪行屬實,而蕭望之的罪行則是捏造的,證人也是假的。為了讓韓延壽認罪,漢宣帝將韓延壽的罪狀一一列出公布了出來。
蕭望之看到之後,又上了一封奏疏,認為韓延壽的事情既然是真的,那他原先誣告我的事情,就必須給我一個說法。
漢宣帝最終將此事交給了丞相邴吉,邴吉召集大臣們一番交流之後,最終判處韓延壽處死。韓延壽被處死時,長安很多百姓和小吏都來送他,皆持酒敬他,最終韓延壽飲酒有一石還多。
4.結束
本來我覺得韓延壽的事情可能有假,畢竟道德能管什麼用。但是想想那個時代,可能官方不去折騰對於百姓就是有利的,會受到百姓的歡迎,我又覺得是真的。
但韓延壽的道德治理地方還是有缺陷的,就說他讓眾人有事不再去進行告狀,而是自行消化,這就可能導致很多人有冤無處訴說,更何況他進行道德治理的花費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