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髯枯,字面意思是血流幹了,鬍鬚枯萎了,形容費盡心血。唐韓愈《進學解》用「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來形容勤奮學習,夜以繼日,與「血竭髯枯」意思大抵相近。
血竭髯枯這一成語出自清代周亮工《書影》第六卷,原文是:「此六朝以下,溫李諸公血竭髯枯,矜詫累日者,子於受戒一刻,隨口而答。」這裡說的是,六朝以後,溫庭筠、李商隱等文人墨客為了創作,費盡心血,鬍鬚也因操勞過度而枯萎。
清 周亮工像 禹之鼎繪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原籍河南祥符(今開封市),出生在金陵(今南京市),明末清初文學家、篆刻家、收藏家,曾任濰縣知縣。周亮工文武兼備,他死守濰縣城的故事廣為流傳。
周亮工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中進士,翌年(1641年),年僅29歲的周亮工被任命為濰縣知縣。其時,大明王朝氣數殆盡,滅亡已進入倒計時。崇禎王朝風雨飄搖,清軍屢屢入塞侵擾,陷城搶掠無算。
周亮工到任濰縣後便意識到,大明王朝岌岌可危,戰火可能轉瞬即至。於是,在治理濰縣的同時,他開始積極備戰,並得到了回鄉養老的前戶部尚書郭尚友、陝西巡撫張爾忠等人的大力支持。在士紳富商的幫助下,他組建起了一支常備民團,定期訓練,隨時準備投入戰鬥。他還儲備糧草、製造兵器、加固城牆,為即將到來的戰鬥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1642年,清軍在松錦之戰中全殲了由洪承疇指揮的援錦大軍後,皇太極派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率萬餘名清軍開始了第五次入塞侵擾。阿巴泰大軍入塞後,如入無人之境,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1643年1月,清軍在1639年攻濰縣不破後,又一次殺到濰縣。
周亮工在郭尚友、胡振奇等「老幹部」的支持下,與縣丞黃金鼎、典史王汝濟等率領全城軍民,同仇敵愾,死守縣城。清軍用盡各種方法攻城,但全城軍民嚴防死守,清軍破城遇到了少有的頑強抵抗。
史料記載,2月3日凌晨時分,有一段城牆被炸塌數十尺,清軍蜂擁而上,濰縣城危在旦夕。危急時刻,周亮工命人在其胸前衣襟上書寫下「濰縣令周亮工之屍」八字,並蓋以官署印鈐,而後拔刀上陣,率眾衝殺。激戰中,周亮工身中兩箭,但他毫不退卻,仍率眾拚死殺敵,最終殺退了清軍的這波進攻。
濰縣保衛戰持續了三個月。戰鬥期間,周亮工的側室、年僅19歲的如夫人宛邱王氏,登上城樓送飯勞軍。激戰時刻,她甚至登上城頭青陽樓擂鼓助戰。守城軍民深受「小梁紅玉」鼓舞,同仇敵愾,誓死殺敵,最終趕走了清軍,保全了濰縣城。
《全濰紀略》
周亮工有《全濰紀略》傳世,《全濰紀略》詳細記錄了濰縣保衛戰的始末。今讀《全濰紀略》,感慨良多,說周亮工為保濰縣城不失,血竭髯枯,似乎並不為過!
新派融媒體記者:李敬友/文
編輯:劉英鑾
一審:劉英鑾 二審:宮海娜 三審:孫瑞永
圖片來源:書與畫雜誌 濰縣老事兒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