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重要落腳點,可謂家喻戶曉。在這片紅色土地的建立與發展歷程中,袁文才是一位無法繞過且令人尊敬的英雄人物。
袁文才只是一個平頭老百姓,他出生於寧岡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境貧寒的他,即便給地主家打工,也難以維持生計,常常食不果腹。
然而,窮則思變,袁文才雖身處困境,卻有着窮人的骨氣和志氣,在當地窮人中頗具威望,是大家公認的「頭」。他曾讀過兩年私塾,這讓他比一般的農民多了些文化知識,也更明事理,而且為人重義氣,好打抱不平,深受鄉親們的敬重。
袁文才原本並未打算走上革命之路,然而命運的不公卻將他推向了革命的風口浪尖。19歲那年,他好不容易湊錢娶了媳婦張氏,可當地的地主謝冠南和謝殿父子倆,見張氏貌美,竟喪心病狂地強行霸佔了她。
這等奇恥大辱,讓袁文才悲憤交加,心中燃起了對地主階級的仇恨之火,革命的火種也在他心中悄然種下,並越燒越旺。此後,袁文才憑藉著自己在當地的威望和平時好打抱不平的性格,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1926年,在地下黨員龍超清的介紹下,袁文才加入了黨組織。當時,寧岡縣境內的清鄉局魚肉百姓,經常下鄉收取苛捐雜稅,搞得民不聊生,百姓們怨聲載道。袁文才見狀,挺身而出,帶領農民軍一舉繳了清鄉局的全部槍支,還驅逐了縣長,並將許多無辜的囚犯釋放。
這一系列英勇的舉動,讓袁文才的名號在當地越來越響亮,他和同樣熟悉井岡山地形且深受百姓支持的王佐一起,迅速發展壯大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1927年,當袁文才得知毛主席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準備在井岡山落腳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完全接受黨的領導,沒有絲毫的抵觸情緒,還積極主動地幫助紅軍解決了諸多困難。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過程中,袁文才先後擔任了團長和軍參謀長等重要職務,在眾多的戰役中,他率領部隊英勇作戰,為根據地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30年2月,由於當時黨內的「左」傾錯誤,袁文才和王佐在永新縣被誣陷殺害,兩位優秀的將領就這樣含冤而死,令人扼腕嘆息。
而袁文才的妻子謝香梅,出生於一個中醫世家,家庭條件相對較好。她與袁文才於1919年結婚,儘管兩人家庭背景懸殊,但謝香梅絲毫沒有瞧不起袁文才,反而非常佩服他的志向和勇氣。
在袁文才鬧革命的歲月里,謝香梅始終陪伴在他身邊,與他同甘共苦。袁文才被錯殺後,年僅30歲的謝香梅瞬間陷入了絕境,當時袁文才的手下很多都投靠了國民黨反對派,而謝香梅卻堅守着自己的信念,沒有隨波逐流。
她獨自帶着五個年幼的孩子,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苦苦掙扎。為了讓孩子們活下去,謝香梅無奈之下,只能忍痛將兩個女兒送給別人當童養媳。後來,她雖然重新組建了家庭,但生活依舊十分貧困,飽嘗了生活的艱辛。
終於,新中國成立後,袁文才的「錯殺」得到平反昭雪,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謝香梅也享受到了革命烈屬應有的待遇。多年的苦難生活沒有擊垮謝香梅,她堅強地挺了過來,晚年生活十分幸福。
她的孫子也繼承了先輩的革命精神,報名參軍,保家衛國。上世紀60年代,毛主席和朱老總等人重回井岡山時,還親切接見了謝香梅,並稱呼她為「文才嫂子」,謝香梅在八十多歲時,因病去世,結束了她飽經滄桑卻又堅強不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