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奪取俄國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俄)。不久後,列寧宣布單方面退出協約國(英法美日等國)陣營與德國締結停戰條約,正式退出一戰。十月革命後第二年的1918年11月11日,德國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一戰後,英法美日等列強發現新生的蘇俄政權嚴重威脅了他們的帝國主義統治,再加上俄國的「背信棄義」,因為俄國單方面退出一戰,導致一戰後期德國得以將東線的德軍全部抽調到西線作戰,造成協約國很大的壓力,要不是美國在後期參戰,鹿死誰手還真未可知。本着「新仇舊恨」的原則,英法美日等17國組織干涉軍入侵蘇俄,他們聯絡蘇俄境內的沙皇勢力、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勢力,共同絞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當時蘇俄的力量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等西部城市,在烏拉爾山以東,特別是臨近中國和朝鮮(當時朝鮮半島已經被日本控制,蘇俄與日本成為了事實上的鄰國)的遠東地區實力非常孱弱。蘇俄紅軍在西部與干涉軍打的不分勝負,哪裡還有餘力顧及遠東。日本則趁機出兵遠東,佔領了遠東特別是外東北大片土地。為避免與日本直接衝突,列寧採取了一個權宜之計,即在蘇俄和被日本佔領的濱海地區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成立了「遠東共和國」這一臨時性國家,其領土西自色格楞格及貝加爾湖,東至太平洋岸邊的所有前沙俄土地,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
遠東共和國名義上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實際上由蘇俄控制,這也是外東北地區唯一的一次「獨立建國」事件。遠東共和國成立後,立刻成為了中國、蘇俄、日本三國之間的緩衝區。列寧還以遠東共和國的名義要求日本從遠東撤軍,畢竟日本出兵的借口是要支持沙皇打擊共產主義,現在遠東都已經「獨立」了,日本自然沒有理由再待在遠東。同時,又以遠東共和國的名義與美國、中國展開貿易,主要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生崴)和滿洲里進行,打破了列強對蘇俄境內的嚴酷禁運。
當然了日本人對已經到手的土地是不會輕易吐出來的,即便遠東共和國「獨立」了,日軍仍舊堅持不撤軍。1921年,蘇俄內戰基本結束,列寧得以騰出手來對付遠東的日本。1922年2月,蘇俄紅軍收復外東北水陸要衝伯力,繼而迫近日軍最後的據點海參崴。10月25日,日軍在蘇俄紅軍的打擊下被迫放棄海生崴,退回日本本土,至此,蘇俄境內的所有反動勢力和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肅清。
隨着日本從遠東撤軍,遠東共和國作為緩衝區的歷史使命也隨之結束。11月15日,全俄蘇維埃中央執委會同意的遠東共和國加入蘇俄的「申請」,遠東共和國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