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甘木史話。
懇請各位老鐵在閱讀前,點贊加關注,既是對筆者辛苦寫作的鼓勵和支持,又不會錯過以後的精彩。
咱們都知道京劇《將相和》,在戲裏,藺相如的身份是相國,和廉頗一文一武輔佐趙王,這故事大家都熟得很。
《將相和》(劇照)
成語「負荊請罪」的典故,說的也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
可實際上,當咱翻開歷史書仔細瞧瞧,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藺相如壓根兒就沒當過相國,反而是廉頗代理過相國,是不是很意外?
咱們不但要自己把這事弄明白,還要告訴孩子們,千萬要把歷史真相弄清楚了。
話說在戰國那時候,趙國在一堆諸侯國里也是個有分量的角色。
戰國七雄位置示意圖
趙國的官職里,有個最高的職位叫「相邦」。後來在漢朝時,由於避諱劉邦的名諱,就把「相邦」改成了「相國」。可見,戰國時期,相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
難怪在京劇《將相和》里,為越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廉頗對藺相如不服氣呢!
《史記》里寫了,藺相如最開始就是趙國管宦官的頭頭繆賢的一個門客,出身挺普通的。
但這人非常機靈勇敢!
就說「完璧歸趙」這事兒吧。公元前 283 年,秦國說要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這可把趙王愁壞了,不知道秦國是不是在耍心眼兒。
《完璧歸趙》(劇照)
藺相如就站出來說他去秦國試試。到了秦國,藺相如一看秦王那態度,就知道他不想給城。
藺相如多聰明啊,他說和氏璧有個小毛病,拿過來後就跟秦王說,你要是不誠心給城,我就跟這璧一塊兒撞死。
然後,他偷偷派人把璧送回趙國了,自己在秦國那兒等着,一點都不怕。
在這件事兒上,藺相如既為趙國保住了璧,又保住了城,為趙國立了大功,趙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還有公元前 279 年的「澠池之會」,那也是相當驚險。
《澠池之會》(劇照)
秦昭襄王叫趙惠文王去澠池見面,這裏面肯定有不少貓膩兒。藺相如陪着趙王就去了。
會上,秦王老是欺負趙王,藺相如可不幹了,他硬氣地讓秦王給趙王敲個瓦盆兒,還把秦國那些大臣的挑釁都給懟回去了,還讓趙國史官把這些都記下來,讓趙國在外交上沒吃虧。
趙王心裏明白,這次又是藺相如立了大功。回來後藺相如就當上卿了,地位比廉頗還高。
《澠池之會》(劇照)
可就算藺相如這麼厲害,他在趙國歷史上真沒當過相國。
那時候趙國的相國是誰呢?像平原君趙勝,在趙惠文王和孝成王的時候,先後好幾次都當過相國。
他不當的時候,還有樂毅、魏冉、田單這些人當過相國,反正沒藺相如啥事。
再說說廉頗,那可是趙國的大英雄,打仗老厲害了。
廉頗(劇照)
趙孝成王十五年的時候,他被封在尉文這個地方,還當了代理相國,被稱為信平君。
廉頗不光打仗行,在政治上也能出份力呢。
那為啥咱們一直都以為藺相如是相國呢?原因就出在那些文學藝術作品上。
就像京劇《將相和》。為了讓故事更有意思,人物對比更強烈,就把藺相如說成相國了。
負荊請罪
這樣演出來,有衝突,好看,還能教育大家要團結愛國。
時間長了,咱們就都信了,把歷史的真相都給忘了。
歷史啊,就像個大鏡子,本來是能照出真相的。
可有時候,要麼是時間太久遠有灰塵了,要麼是被人改了改,就不那麼清楚了。
藺相如雖然沒當相國,但他外交上的本事還是很了不起的,廉頗代理相國也證明他很有能耐。
咱們以後看這些故事的時候,可不能光看表面,得深挖挖歷史真相,別再被那些誤導人的東西騙啦,這樣才能好好地把歷史的事兒傳下去。
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