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掌故:雞鳴狗盜之徒

2024年10月30日04:33:07 歷史 1783

中華文化掌故:雞鳴狗盜之徒 - 天天要聞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嘗君禮賢下士門客眾多,秦昭王想拜他為相,可這時有人進言道:「孟嘗君雖很賢能,但他是齊國人,如果拜他為相,他一定會為齊國利益着想,那樣的話,秦國就危險了。」這番話說得秦昭王臨時改變了主意,立即將孟嘗君關押起來,準備找個借口殺掉他。

孟嘗君四處託人求情,找到了秦昭王的寵姬。寵姬答應替他說情,但提了個要求:「我聽說孟嘗君有一件狐白裘,天下無雙,如果你能把這件狐白裘送給我,我就幫你。」消息傳到獄中,孟嘗君更感為難,因為這件狐白裘他早已送給秦昭王,如今叫他如何再有一件,他把難處告訴了門客,就在眾人面面相覷之時,坐在門邊的一位善於偷盜的門客自告奮勇道:「我能拿到那件狐白裘。」

當天夜裡,他就趁黑摸入秦宮,偷出了狐白裘。寵姬得到狐白裘後,確未食言,孟嘗君很快即被釋放並強令回國。因怕秦昭王反悔,孟嘗君不敢再耽擱,率領手下人連夜奔逃。

一行人逃至函谷關時又遇了難題:按照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時才開關放人,而如今夜黑如墨,哪敢等到雞鳴呢,正當眾人犯愁之時,又一位門客站了出來,只見他「喔,喔,喔」撮嘴連叫幾聲,引得城關外的雄雞全都叫了起來。守關士兵聽見雞鳴,以為天色將明,遂開門放人,孟嘗君一行人就這樣逃出了秦國。眾人很佩服這兩位擅偷盜、會雞鳴的門客,「雞鳴狗盜」一詞亦隨之流傳下來。

雞鳴狗盜的故事妙趣橫生,而又耐人尋味。以善養門客著稱的孟嘗君在生死攸關之際,依靠雞鳴狗盜之力,逃過了一劫,從而讓我們看到孟嘗君胸懷博大、知人善任、智慧超群的優秀特質以及門客們對他的忠心耿耿。正因為孟嘗君胸襟博大,才能包容門下食客,哪怕他們無一技之長,並出現了門客三千的盛況。正因為他能知人善任,一些看似只會雞鳴狗盜的平庸之輩,在關鍵時刻卻能站出來,一展身手。由此可以說,儘管「雞鳴狗盜」這個成語多用於貶義,比喻微不足道的本領或偷偷摸摸的行為,似乎難登大雅之堂,但是通過深入學習、解讀該成語故事,卻讓人浮想聯翩,受益匪淺。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裏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