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千年古地,漢魏故都,是我國歷史上記載最早且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早在新舊石器時代交替時期,以許昌為核心的潁河流域便有大量人類活動的痕迹,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漢末魏晉時期「天下當朝正許昌」,許昌憑藉其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對中原乃至全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無論是長度還是寬度,許昌在我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我國文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發揮着重大作用。
先秦時期
堯舜時期,位於今許昌禹州市的區域被稱為「夏」,又稱「陽翟」,彼時中原地區突發洪災,帝堯便令夏族首領鯀治理水患,然而鯀治水「九年而不息,功用不成。」
在舜的舉薦下,堯便任命鯀的兒子禹為司空,「繼鯀治水,十三年而洪水平。」治水的成功不僅使禹獲得了極高的人望,而且四處治水的經歷使禹增長了禹對各地的見識。
據《水經·潁水注》記載:「潁水自竭東經陽翟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正式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國家。
夏建國後,禹將許地劃入豫州,並將此地封給皋陶後人,後來夏朝的國都又一度遷至陽翟,商朝建立後,商湯將夏的後人安置在陽翟故地,此外又有昆吾、有熊等族於今日許昌市境內活動。
牧野之戰後,周武王姬發正式在鎬京建立周朝,作為商朝舊地之一,周成王將許地分封給姜姓後裔、三朝老臣文叔,由其建立許國以監視商人,故後人又稱文叔為許文叔。
據《元和郡縣誌》記載:「故許昌城,縣南四十里,即許國故城。」
春秋初年,周平王遷都洛陽,位於今河南新鄭市的鄭國趁機崛起並成為春秋初霸,彼時許國與鄭國南北相鄰且國力較弱,自公元前712年起,鄭國開始對許國進行征伐,後一度於公元前504年攻陷許都。
公元前576年,「許靈公畏逼於鄭,請遷於楚」成為楚國附庸,自許靈公開始,許國共經歷了五次遷徙,最終於戰國時為楚國所滅,而在許國遷徙後其故地則先後由鄭國、楚國、晉國、韓國所控制。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隨着秦朝建立,郡縣制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其中原屬韓國的領地被設立為潁川郡,以陽翟為郡治,下轄共計十二個縣,這是許昌地區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擁有明確的行政區劃。
西漢初年實行郡國並行制,漢高祖劉邦在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春將潁川之地封予有從龍之功的韓王信,然而僅一年之後,韓王信因遭受猜忌叛出投靠匈奴,其封地也被重新改為了潁川郡,郡治為陽翟縣。
王莽篡漢,潁川郡改為左隊,陽翟縣更名為潁川縣,而光武復漢後,潁川之地郡、縣各復原名,治所仍為陽翟。
兩漢時期,潁川郡雖然曾多次歷經戰亂、自然災害等因素,但仍為漢朝最為富庶的地區之一,較東漢而言,漢末曹魏時期的潁川郡區劃範圍大致未變,然而其政治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
中平四年(188年),漢室宗親、太常劉焉向漢靈帝諫言「廢史立牧」並得到了採納,使得漢十三州從「監察區」徹底轉變為了「行政區」,潁川郡此時實際上由豫州州牧所管轄。
興平二年(196年),兗州曹操開始向豫州進兵,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建安元年)二月,太祖進軍討破之,斬辟、邵等,儀及其眾皆降。」
包括潁川郡在內的豫州逐步歸曹操所控制,同年九月,漢獻帝在曹操與百官的支持下遷都許縣,自此許縣以及潁川郡成為了漢末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並獲得了「許都」的美名。
建安二十四年(220年),曹丕稱帝,將國都從許縣遷往洛陽,許縣自此代替陽翟成為潁川郡治,次年春,魏文帝曹丕聽信圖讖「魏基昌於許」之說,將許縣更名為許昌,並升許昌為魏國五都之一。
西晉代魏後,武帝司馬炎於泰始二年(266年)下令將潁川郡分為潁川、襄城二郡。
兩晉時期潁川郡下轄九縣,郡治為許昌,太康十年(290年),晉武帝司馬炎將許昌設為豫州治所,又命汝南王司馬亮都督豫州諸軍事並鎮守許昌,然而次年汝南王便被楚王司馬瑋所殺,「八王之亂」以及之後的外族入侵使得包括潁川在內的中原地區長期陷入戰亂之中。
東晉咸康二年(336年)「省襄城還並潁川」,但東晉實際上已於太寧三年(325年)便長期失去了淮北地區的控制權,此後東晉先後與冉魏、前秦兩國反覆爭奪許地,直至太和四年(370)年徹底丟失。
晉太元五年(380年),前秦設東豫州,並令東豫州刺史毛當鎮守許昌,劉豫收復許昌後還稱豫州。
北魏於泰常八年(423年)從劉宋手中攻佔許昌並夷城,其治所後來被更為長社縣(今長葛市老城鎮地區),孝昌四年(528年)改豫州名為潁州。
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開皇初年,許州州治長社縣更名為潁川縣,後來隋煬帝於大業三年(607年)詔令天下改州為郡,許州因之更名為潁川郡,轄縣十四,襄城、臨潁、定陵等北周舊郡均併入潁川。
高祖李淵以唐代隋,不久便下令復郡為州,武德四年(621年)潁川郡再度更名為許州,其州治潁川縣也隨之改為長社縣。
貞觀元年(785年),唐太宗分全國為十道,許州轄於河南道,貞觀十三年至十六年,朝廷一度將許州設為都督府,共轄許、潁、陳、唐四州。
武周代唐,移都洛陽,天授二年(691年),許州成為王畿內,與鄭、汴二州同置八府,唐中宗李顯複位後恢復舊制。
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再度改州為郡,許州更名為潁川郡,隸屬河南道管理,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為抗擊叛軍,朝廷開始廣設藩鎮。
至德元載(756年)唐肅宗設淮南西道節度使,領潁川等五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潁川郡為許州;貞元二年(786年)唐德宗設陳許節度使,許州為治所,貞元二十年(804年)最終賜陳許節度號為忠武軍。
晚唐時期的忠武軍是唐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之一,在遏制驕藩、抵禦外夷、平定民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終究無力阻止唐室衰微之勢。
唐朝年間,許州不僅州郡名號數次更改,其領地範圍也頻繁更易,除中心區域外,陽翟、襄城、葉縣、郾城等縣的歸屬變更不斷,終唐一朝,許州領縣最少時為七縣,最多時為十一縣。
天祐四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而建立後梁,次年改忠武軍節度為匡國軍節度,龍德三年十月(923年)都城開封失陷,梁末帝自殺,匡國軍節度使溫韜殺死駙馬趙岩並向後唐庄宗李存勖投降。
同年十二月,李存勖在登基後立刻着手恢復唐制,匡國軍因之復更名號為忠武軍,清泰三年(936年)閏十一月,許州節度使兼樞密使趙延壽於團柏谷與契丹交戰後兵敗被俘,不久後唐滅亡,石敬瑭建立後晉,並於十二月令萇從簡擔任許州節度使。
開運四年(947年)正月後晉被契丹所滅,許州節度使石重睿隨晉出帝北遷遼國,同年二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趁亂自立,建立後漢,而遼國因百姓反抗激烈被迫於三月北還,後漢高祖得以順利收復中原各地,後命弘肇、劉信先後為許州節度使。
後漢僅四年便亡國,乾祐三年(950年)澶州軍變後,郭威部下馬鐸帶兵入許州,劉信驚懼之下自殺而亡,郭威遂命何福進權領許州節度使,此後直至宋開國前許昌地區再無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