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祖國統一台灣當歸#的話題詞衝上熱搜,閱讀量近兩億。對統一的共識、對長治久安國家的理想,始終是中國主流。
今晚即將播出的《何以中國》第八集《天下》將從大量考古史實證明,「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的理想秩序觀是何時形成,又是如何印刻在了中華民族的基因里。

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研究成果,由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廣播電視台傾力打造。《天下》是該片最後一集,將於1月26日晚20:20在東方衛視、百視TV播出,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B站同步播出。
《天下》一集的敘事脈絡,從東周延續至秦朝。東周數百年間,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碰撞與融合,中華文明以兼容並蓄的姿態成為天下視野的軸心。在這樣一個時代里,經濟與文化蓬勃發展,四方漸為一體,孕育出天下大一統的基石。
這一時期,對中國思想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代表人物,當屬儒家創始人孔丘。本集紀錄片開篇,書接上文,用影視再現方式描繪了孔子的一場夢境。孔子推崇「制禮作樂」的周公,沉醉於西周的禮樂文明。夢中,他與曾皙、顏回、子路等弟子們「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然東周末年,風雲突變。以黃河岸邊的函谷關為界,關城以西的秦國蟄伏於變革的前夜之時,關城以東的局勢諸強,正涌動起變革浪潮,新的秩序在激蕩與碰撞中醞釀。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學宮,出現了盛極一時的景況,成為諸子百家爭鳴和交流思想的中心。稍後,秦國推行商鞅變法,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的大一統打下堅實基礎。


紀錄片從考古學的視角出發,從出土器物中探尋春秋戰國群星璀璨的思想史與風起雲湧的融合。在敘事架構上,立足從中國考古學重建考古中國,講述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格局的形成、發展過程。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秦公簋,刻有追述族史的銘文,自述其先祖原本生活在大禹敷布之地。南方的楚人也像秦人一樣,將黃帝之孫高陽追認為始祖。東方的齊國則追溯先祖為黃帝。古史系統日益增繁,最終形成天下四方共同認可的譜系與傳統。這種四海一家的文化理念,成為浸潤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位於甘肅張家川的馬家塬戰國墓地,則是秦文化與戎文化共生並存的寫照。貴族墓中隨葬大量車馬,其塗漆木車完全按照中原樣式打造,車體表面卻裝飾大量草原風格的金銀銅鐵飾件,體現出文明融合互鑒的特徵。而在太行山東麓,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了包括15件鼎在內的各類青銅禮器,從墓葬建築到器物銘文,處處可見對於周人禮制規範的遵循;而虎噬鹿器座、四龍四鳳方案等青銅器,則在虎、鹿等北方式紋飾主題中,巧妙融入中原傳統的龍、鳳等形象。這是中國大地上藝術與觀念的兼容並蓄。


大型考古紀錄片《何以中國》以百年來中國重大考古成果為題材,用影像記錄和講述文物故事、文明故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工作站站長、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岳洪彬記得,早在拍攝前,攝製組就曾多次來到宋國故城考古現場,考察周邊環境,與發掘人員充分交流溝通,擬定拍攝方案 「宋國故城處於豫東地區,被十米深的洪積層深埋地下,發掘非常困難。從2021年開始到現在,攝製組多次來現場跟蹤,堅持要拍攝拍到東周時期的宋國古城。」在《天下》一集中呈現的宋襄公時期都城城牆,是宋國故城東周段最新發掘成果。公元前546年,這座都城曾見證了東周數百年風雲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弭兵和談;而從紀錄片的畫面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城牆仍保留數米甚至10米高,寬度約15米,牆體有多排紝木洞,這是修補城牆時留下的痕迹。


回溯整部紀錄片的架構,《秦漢》《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8集,從邁向一體化的秦漢王朝講起,進而溯源至舊、新石器時代之交,見證中華大地的先民走向農業定居,組成家庭和社會,建立早期信仰與文化審美,開始五湖四海間的交流,形成區域古國和早期文明,開啟夏商周的王朝時代,直至秦漢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偉大曆程。
本集《天下》之尾聲,又與首集《秦漢》相呼應。在《何以中國》開篇,安陸城外睡虎地出土的家書,從秦軍普通士兵黑夫和驚的故事講起,以小人物的視角反映大時代的面貌。紀錄片尾聲,鏡頭重新回到歷史中的小人物,同樣埋葬在睡虎地的喜,其隨葬的《編年記》,表明了這位秦軍下級軍吏親身經歷了秦完成統一的最後階段。秦終結了數百年的紛爭,延續和實現了周人的家國理想,將華夏九州推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時代。

人聚成邑,邑聚為國,經夏商周而歷秦漢,生長在世界東方的古代中國,創造出燦爛盛大的中華文明。考古學泰斗嚴文明說:「中國文明就是多元一體、持續發展,我們中國人認識了自己的歷史,應該對下面的持續發展充滿信心。」《何以中國》從始至終,亦是站在考古學搭起的階梯上,向我們璀璨盛大的中華文明致敬,向千百代來成就今日之中國的祖先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