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章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和「點贊」,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厚愛。
在明朝洪武三年,徐達等人北伐歸來,朱元璋決定大封功臣。在封賞眾人之前,朱元璋追封了一個王爵,此人就是他的岳父、滁陽王郭子興。前一年,常遇春在班師回朝的路上病逝,被追封為開平王。因此,郭子興是朱元璋追封的第二個異姓王。
朱元璋曾深情地讚頌道:「元末之時,郭子興據濠州,其功蓋世。朕初投紅巾,蒙其庇蔭。」
確實,若非郭子興,便無今日之朱元璋。郭子興不僅在濠州樹立了起義的大旗,更是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石。他的英勇與智慧,為明朝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郭子興不僅英勇善戰,更有一顆仁愛之心。他深知百姓疾苦,因此在攻佔城池後,總是儘力安撫百姓,減輕他們的負擔。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在軍中廣施仁政,深得士兵和百姓的擁戴。
但歷史上的郭子興,多少有些悲涼。他僅做了三年義軍首領便離世,朱元璋納其兩女,卻斬盡其僅存兩子。故此,明朝的「滁陽王」,雖享祭祀274年,卻有名無實。
可以說,沒有郭子興,就沒有後來的明朝,他為朱元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今日我們來看郭子興之生平,以史為鑒,探尋那崢嶸歲月。願諸君隨我一同穿越時空,領略那風華絕代的歷史人物。
01
郭子興攻克濠州,明太祖來投,相應起義
1351年仲夏,歷史的煙雲匯聚於潁州,一團烈火點燃了元末的烽煙。劉福通,這位英勇的起義領袖,率領着浩浩蕩蕩的義軍,迅速攻克了潁州城,猶如狂風驟雨,席捲中原。他們高舉着「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壯麗旗幟,激起了四方群雄的響應。起義的烽火在蘄州、黃州等地蔓延,如同燎原之火,勢不可擋。彭瑩玉和尚、徐壽輝等人紛紛崛起,他們以信仰為紐帶,凝聚民心,攻城掠地,一路勢如破竹。
湖南、湖北的布王三、孟海馬等人也揭竿而起,佔據了均州、房州、襄陽等地,成為元末亂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與此同時,在濠州城內,郭子興元帥也舉起了起義的大旗。他以燒香拜佛為幌子,暗中聚集民眾,短短數日便聚集了數千人。他們浩浩蕩蕩地攻克了濠州城,震動了整個元廷。郭子興英勇善戰,才智過人,在起義軍中威望日高。他的起義軍與劉福通等人的隊伍相互呼應,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
然而,元廷並未坐視不理。蒙古將領徹里不花率領精銳騎兵前來鎮壓。他們紮營於濠州城南三十里處,卻遲遲不敢進攻。反而四處擄掠無辜百姓,將他們捆綁起來,稱為「亂民」以邀功請賞。這使得百姓們紛紛逃入濠州城中,與郭子興起義軍共同守城。
在這危急時刻,一個年輕的英雄出現了。他就是朱元璋。當時他寄身於皇覺寺中,然而命運的車輪卻無情地將他捲入了這場起義的風暴中。蒙古兵攻破了皇覺寺,燒毀了寺廟,朱元璋失去了最後的避難所。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他毅然決然地投奔了郭子興的起義軍。
朱元璋抵達濠州城的那一刻,守門的士兵懷疑他是元軍的間諜,將他捆綁起來,準備處決。幸運的是,有人及時稟告給了郭子興。郭子興親自前來解救了這個年輕的英雄。
他打量着朱元璋,見他儀錶堂堂,談吐不凡,心中甚是喜歡。於是收留了朱元璋作為親兵,並逐漸提拔為親兵隊長(九夫長)。從此,朱元璋與郭子興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隨着時間的推移,朱元璋在起義軍中的威望逐漸上升。他善於謀劃,勇敢善戰,得到了士兵們的愛戴和敬仰。郭子興常常與朱元璋交流心事,對他說:「你單居獨處,應當為你娶妻。」
然而當時正值戰亂時期,誰也無法預料未來之事。直到有一天,郭子興在次夫人張氏的提醒下,才意識到應該為朱元璋成家立業。
馬公是宿州閔子鄉人,性格剛直爽朗,重視承諾和義氣。他與郭子興是莫逆之交。馬公無子,只有一個小女兒,他十分疼愛這個女兒。為了響應郭子興的起義事業,馬公決定將女兒託付給郭子興撫養。
郭子興夫婦視她如己出。後來馬公謀劃回宿州起兵,響應郭子興。時將女兒留在濠州城內,託付給郭子興夫婦撫養。當馬公起兵失敗後,不久便去世。郭子興便決定將馬公之女許配給朱元璋,這成為了朱元璋一生中的重要轉折點。
這場婚姻不僅讓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依靠,更讓他在起義軍中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提升。從此以後,朱元璋與郭子興的關係更加緊密,他們共同謀划起義大業,對抗元廷的統治。而朱元璋的英勇和智慧也逐漸在起義軍中嶄露頭角,成為了一位備受敬仰的英雄人物。
與此同時,濠州城內的局勢也逐漸明朗起來。雖然郭子興與城內的其他四位元帥孫德崖、俞氏、魯氏、潘氏意見不合矛盾重重,幾方勢力在濠州城斗的是如火如荼。但朱元璋以其獨特的眼光和膽識,決定離開濠州,前往定遠開闢新的戰場。
在元末的起義浪潮中,郭子興作為反元義士的先驅,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從史料中我們也可以窺見,郭子興雖然勇敢無畏,但與眾多農民起義軍領袖一樣,其視野和格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從格局上看,朱元璋確實比郭子興更具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朱元璋明白,要想真正實現反元的偉大目標,必須跳出濠州的局限,開創更為廣闊的戰場。而郭子興雖然是一位出色的起義軍領袖,但他的視野和格局相對較小,未能像朱元璋那樣放眼全局。
02
郭子興投奔朱元璋,病逝滁州
1353年,朱元璋積蓄力量攻入滁州,招攬了一批人才,逐漸成為一方豪強。然而,遠在濠州的郭子興的日子不好過,被孫德崖和其他義軍擠壓,無奈之下南下投靠女婿朱元璋。郭子興雖然仍是朱元璋的上司,但實力得到壯大。
1355年正月,滁州義軍面臨著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在諸將的商議中,郭子興提出的計策大多失誤,而朱元璋雖然多次進言,卻不被採納。這時,和陽成為了他們的目標,但郭子興仍固執己見。
朱元璋提出一個計策,他們仿製了三千件「廬州路義兵」的番號,並選派勇敢的士兵,模仿胡人的髮型和服裝樣式。他們以四頭駱駝載着賞賜之物作為誘餌,聲稱是廬州兵送使者入和陽,以此引誘和陽的士兵接納他們入城。隨後,一萬名紅衣兵跟隨其後,約在十餘里外等待信號。
然而,張天祐等人在陡陽關遇到了一些延誤,耿再成率領的軍隊因為不見舉火信號,誤以為張天祐等人已經進入和陽,於是直接向城下進發。城內的人們發現有兵變,元軍將領也先帖木兒急忙關閉城門,並派出兵力出城迎戰。耿再成奮力抵抗但仍敗下陣來,元軍追擊了三十餘里。
張天祐等人在與元軍遭遇後奮力反擊,並追擊元軍至和州小西門。元軍在城上迅速抽起弔橋以阻止張天祐軍進城,但張天祐軍搶先奪取了弔橋並登城。元軍士兵為了爭奪弔橋,總管湯和果斷地用刀砍斷了弔橋的繩索,使得張天祐軍得以順利登城。
在城內,張天祐軍大肆呼喊,一時間城內一片混亂。他們遇到了點火信號後迅速撲滅,以免被元軍發現。由於城北門過去使用的是木柵欄,城外的元軍無法進入,於是他們放火燒門試圖進入。然而,張天祐軍用石頭堵塞了城門,最終佔據了和州城。
元軍將領也先帖木兒在混亂中倉皇逃走。
耿再成軍隊的敗兵逃回滁州後向郭子興報告說所有人都陷入了困境。郭子興大驚失色,認為這是朱元璋的失策。不久後,城南又傳來消息說元軍即將到來,並派遣使者前來招降。
郭子興更加恐慌,召集朱元璋前來參謀。此時滁州城內的守備力量已經非常薄弱,朱元璋下令集合滁州三門之兵於南門,填塞街市,然後命令元軍使者進入城中。郭子興對使者大聲呵斥並讓他膝行見自己。
在眾人紛紛要求殺掉使者以避免消息泄露時,朱元璋勸阻了郭子興說:「我軍現在外出作戰,城內空虛,如果殺掉使者,他們會認為我們懼怕了他們。殺使者以滅口的做法反而會加速元軍的到來。不如放他們回去,用大言不慚的話來嚇唬他們。由於他們不知道城內的真實情況,必然會感到畏懼和遲疑,不敢輕易進逼。」
郭子興聽從了朱元璋的建議,放走了使者。第二天早上,元兵果然撤退了。
當時濠州的四大豪門都缺乏糧食,其中孫德崖請求在和州城駐軍,被朱元璋允許。但孫德崖與郭子興有仇怨,有人向郭子興進讒言誣告朱元璋。不久郭子興趕到和州,與朱元璋不說話。
孫德崖聽說後對朱元璋說:「你老丈人來了,我要走了。」朱元璋出城送友人時得知兩軍在城內相鬥的消息,急忙趕回城中。在張氏的調解下,孫德崖和郭子興最終和解。
孫軍余怒未消,友人張氏卻堅定地站在了朱元璋的一邊。她夜宿守護,緊抱朱元璋至天明,為他的安全護航。而後,郭子興派遣徐達等數人前往孫軍陣地,作為人質交換朱元璋。
張氏為朱元璋的平安考慮,提出釋放朱元璋以換取孫德崖的自由。最終,朱元璋得以脫險,而孫德崖也得以釋放。
郭子興對孫德崖的恨意深重,本欲殺之而後快,但因朱元璋的求情而勉強釋放。儘管如此,郭子興始終未能釋懷,心情鬱悶,終在三月病逝,歸葬於滁州。
四月,韓宋杜遵道任命郭子興之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內弟張天祐為右副元帥,而乾女婿朱元璋則榮升為左副元帥。
郭子興為朱元璋的領路人,確實對朱元璋有「再造之恩」,給予了朱元璋展現軍事才能的機會。然而,在抗元的大是大非上,郭子興的認知似乎並不清晰,其謀略也顯得不足以支撐一支強大的義軍。
其謀略不足也成為了他的局限性。但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郭子興的去世恰好為朱元璋的光芒綻放提供了機會。
朱元璋在軍事才能、智慧和勇氣方面都超越了郭子興,他的崛起和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他對抗元事業的堅定信念和不懈努力的結果。隨着郭子興的去世,朱元璋得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進一步推動義軍的發展,最終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因此,雖然我們對郭子興的去世感到遺憾,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一事件也確實為朱元璋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02
郭子興兩子皆被殺,兩年入宮闈
郭子興膝下有三子二女,長子早逝,次子郭天敘和三子郭天爵是他親生的兒子。此外,他還有一個女兒郭氏和一個義女馬氏。
次子郭天敘,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興因病離世。小明王韓林兒隨後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祐為右副元帥,而朱元璋則被任命為左副元帥。
儘管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的主將,右副元帥的地位也高於左副元帥,但滁州和和州的軍隊主要是由朱元璋招募和收編的。而且,朱元璋無論是在謀略還是勇氣上,都超過了郭天敘和張天祐。因此,實際上朱元璋成為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郭天敘對此心生不滿,時常使用陰謀詭計試圖奪取更大的權力。朱元璋對此只是保持警惕,並不直接與郭天敘發生正面衝突。
朱元璋明白,雖然自己深得人心,但郭天敘作為郭子興的親生兒子,在隊伍中也有不少支持者。如果與郭天敘發生衝突,很可能會導致隊伍的分裂。在強大的元軍面前,分裂就意味着毀滅。
同年,郭天敘隨同副元帥朱元璋南渡長江進攻江南。在當年的九月,郭天敘與其舅張天祐率軍攻打集慶路(今江蘇省南京市)。不幸的是,他們在戰鬥中被元朝的義兵元帥陳埜先殺害。有人認為,這是朱元璋背後設計的計謀。
三子郭天爵,1356年,郭天爵為兄長報仇,密刺殺朱元璋,結果被朱元璋殺掉。
至此,郭子興的兩個兒子確實都喪於朱元璋之手。這導致了濠州紅巾軍正式姓朱,即朱元璋成為了這支隊伍的領導人。
而郭子興的養女馬氏,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馬氏下嫁朱元璋,時年十八歲(虛歲),倒追朱元璋風塵定情時,她只有十五歲(虛歲)。在隨後的日子裏,馬皇后與朱元璋共同生活了二十四年。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應天府(今南京市)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立馬氏為皇后。從此之後,馬皇后被稱為「大明第一賢后」。
郭子興另外一個女兒,是與繼室夫人張氏所生,在明朝建立後,張氏將她的女兒郭氏託付給了朱元璋。隨後,朱元璋將郭氏納入宮中,她便是朱元璋後宮中的郭惠妃。
郭惠妃與朱元璋共生有三子: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還有兩個女兒:永嘉公主和汝陽公主。
郭子興歷經三載辛勤,終得一片基業,然而兒輩卻遭不幸,盡數凋零。真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空歡喜一場。
然滁陽王郭子興受享明朝祭祀274年,然因後嗣已被朱元璋屠殺殆盡,那祭祀之地,終究只是一座寂寥的空廟罷了,真是可悲。
最後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和「點贊」,分享一下您的觀點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