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看官老爺們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聽雨說
編輯|聽雨說
在現代,人們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儀容儀錶。
特別是家家戶戶都裝了洗浴設施,幾乎都要一天一洗。
但是在古代沒有這樣的條件,洗一次熱水澡可謂是相當困難。
在古裝劇中,常常看到富家千金坐在木桶或者在河水中洗浴。
那麼,古人一般多長時間洗一次澡呢?貧苦人家又該如何?
地理區位不同,洗澡頻率不同
在古代,洗澡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不論貧窮還是富貴,洗一次澡要提前準備很久,光是洗澡用的水都要一桶一桶燒。
可能會出現第二桶水還在燒,第一桶水都已經放涼的情況。
如此一來非常耗費人力物力,不像現代人只需要站在淋浴頭下,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熱水流下來。
我們在古裝劇看到在木桶中洗浴很是方便,而且看着很頻繁。
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現書中記載,古人究竟多久洗一回澡。
其實,古人洗澡的頻率與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關係。
比如在遠海的地區,水資源十分匱乏,日常喝水都是問題,更不用說洗澡了。
就像西北地區,內蒙和甘肅地區,水資源比較緊張。
同時,在缺水的地方,人們往往不太重視洗澡,甚至洗一次澡要以年為單位來算。
而在沿海城市和地區,人們洗澡的頻率就會相對較高。
特別是富家小姐,自身比較重視乾淨程度,可能會洗的頻繁一些。
即便是現代社會,有些偏遠山區洗澡也非常困難。
家裡沒有淋浴,也只能一桶一桶燒水來洗澡。
當水資源再匱乏一些,洗澡對他們來說就更難了,簡直是一種奢侈。
在清朝就有一位內蒙姑娘,幾乎從不洗澡,這位還非常有名。
她就是蘇麻喇姑,她是孝庄太后身邊的大宮女。
因為她從小生活在蒙古地區,那時候蒙古地區的人很缺水,所以幾乎從不洗澡。
蘇麻喇姑也養成了不洗澡的習慣,甚至在皇宮中一年才洗一次。
在古代蒙古人的心裏,洗澡就是在浪費水資源。
除了人和牲畜本身要喝水之外,他們幾乎從不浪費水資源。
有時候洗一次澡還會將洗澡水喝掉,因為這樣才不會有負擔,才不會受到上天的懲戒。
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一傳聞,古代蒙古人一生只洗三次澡。
一次是剛出生時,洗掉渾身上下的血污。第二次是結婚的前一天,要乾乾淨淨地嫁人。
最後一次就是過世後,需要乾乾淨淨地離開人世。
光從這一點來看,可以清楚地了解古人洗澡的頻率有多低了!
階級地位不同,洗澡頻率不同
除了地域不同,洗澡的頻率不同之外,還有着階級之分。
生在富貴人家,只要想洗澡,就能隨時吩咐僕人去準備洗澡要的一切東西。
而生在貧苦人家時,首先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燒水,因為每天要干農活。
其次燒水所需要的柴火是一項很大的工程,要提前準備好很多木柴。
對普通人家來說,柴火太過奢侈,一般上只有做飯才用到。
因此,普通人家到了夏天,男子可以隨隨便便找個小溪或者河流沖洗一番。
而女子只能打一盆水馬馬虎虎擦洗一番,或者只洗頭髮不洗身體。
比較有代表性人物的是楊貴妃,唐玄宗奢侈地為楊玉環準備了一個洗澡池子「華清池」。
相傳華清池每時每刻都要保證有熱水,因為楊貴妃一天要洗三次澡。
華清池類似於今天的溫泉,要有充足的水資源,還要保證其溫度適宜。
可以想像得到,在古代那個洗澡不大方便的時代,楊貴妃可以每天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地生活有多幸運。
同時,也能看得出來唐玄宗對其「後宮佳麗三千卻獨寵一人」的寵愛程度。
其實,洗澡的頻率也在於個人愛不愛洗澡的程度。
就比如「邋遢鬼」王安石,雖然位及丞相,卻天生不愛洗澡。
王安石的不愛洗澡不是洗澡的頻率低,是根本不洗澡。
甚至臉上和衣服上都是泥漬,就連鬍子里都生出了跳蚤,還被宋神宗笑話了一番。
由此可見,古人的洗澡頻率根據地區不同、階級不同、個人衛生不同而決定。
那麼,古人洗澡頻率低身上是否有異味呢?
有無體味?
事實上,雖然古人的洗澡頻率較低,但他們的身上是沒多大異味的。
古人雖然洗澡的頻率較低,但會時常洗頭。
女子會拿着一把梳子到河邊梳頭髮,以此用來清潔頭髮。
而且就算長時間不洗澡身上有了一些異味,但古人愛好佩戴香囊。
香囊的味道能夠遮住身上的異味,除此之外還能塗抹一些香膏。
除此之外,雖然不能全身上下進行沐浴,但日常洗漱時也會擦拭皮膚,將汗液擦掉。
睡覺之前也會洗澡,局部清洗一下身體的一些地方。
因此,古人的洗澡條件雖然不如現代,但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邋遢。
現在的我們根本不需要考慮洗澡條件,幾乎每家每戶都能洗上澡。
現在社會條件好,甚至一年四季天天睡覺之前都要衝洗一下身體。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源於國家的繁榮昌盛,我們要更加珍惜眼下的生活。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