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趁大將軍曹爽兄弟,跟隨皇帝曹芳出京城洛陽祭拜高平陵之際,突然發動政變,關閉洛陽城門,控制了京城,史稱「高平陵之變」。
曹爽兄弟面對司馬懿的威逼利誘,愚蠢地選擇放棄兵權,向司馬懿投降,幻想當一個富家翁,結果被司馬懿舉起屠刀,將其黨羽全部趕盡殺絕。
司馬懿父子在發動政變的前夜,司馬昭緊張的徹夜難眠,心裏非常擔憂,而司馬師則一如常態,不慌不忙,睡得很安穩。
從司馬師和司馬昭的表現來看,司馬師穩如泰山,鎮定自若,而司馬昭則顯得慌亂,司馬師的表現,比司馬昭強太多了。
而在政變之時,司馬師指揮其陰養在民間的三千死士,迅速控制司馬門,掌控了局勢,為司馬懿政變成功起了關鍵作用,由此可見,司馬師能力過人,司馬昭是遠遠比不上的。
司馬懿死前,將大權傳給長子司馬師,這明顯是因為司馬師的才能遠在司馬昭之上。
遺憾的是,司馬師作為司馬懿的長子,卻沒有兒子,倒不是司馬師沒有生育能力,他相繼娶了三任妻子,一連生了五個女兒,就是沒有兒子。
因為沒有兒子,後繼無人,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司馬師無奈,只能從司馬昭的兒子中,過繼一個,作為養子,以為後嗣。
於是,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成為了司馬師的養子,也就是司馬師法理上的兒子。
正元二年(255年),文鴦率兵夜襲司馬師大軍,司馬師聞之,驚駭得眼珠子崩裂出眼眶,很快死去。
司馬師在死前,特招其弟司馬昭前來,託付後事,並將大權傳給司馬昭。
司馬師為什麼沒有將大權傳給其養子司馬攸呢?
這是因為,當時,司馬攸只有十歲,還是個小孩子,根本不能掌握大權。
司馬師將大權傳給司馬昭,是非常聰明的,這也顯示了司馬師的過人之處。
試想,如果司馬師將大權傳給司馬攸,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如果傳給司馬攸,司馬攸只有十歲,根本不能掌權,肯定需要司馬昭來輔佐,代為主政。
這樣,司馬攸名義上是司馬師的繼承人,實際掌權的還是司馬昭,司馬昭又是司馬攸的親生父親,這和司馬昭親自掌權,根本沒有區別,相反,多此一舉。
一旦司馬昭代為掌權,那麼,作為司馬昭長子的司馬炎,肯定會與司馬攸爭奪繼承權,這樣,同為兄弟,肯定會不和,甚至同室操戈,就像曹操長子曹丕和曹植爭奪王位一樣。
司馬師將大權直接傳給其弟司馬昭,司馬昭不管傳給誰,司馬攸和司馬炎都是他的兒子,而傳給司馬炎,也更說得過去,則避免了司馬炎、司馬攸兄弟之間的爭奪,甚至是武力和暴亂。
值得一提的是,司馬昭的能力不如哥哥司馬師,而作為哥哥的司馬炎,能力明顯不如弟弟司馬攸。
司馬攸性格溫和,非常聰明,頗有治理才能,熟讀經典古籍,名望和口碑也遠遠高於其兄司馬炎。
如果司馬攸繼承了司馬師的權力,可能後面就不會有賈南風亂政,也不會有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了。
參考資料:《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