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偉人都是他那個時代的產物,又都是他自己適應和把握那個時代的要求而努力不已的結果。作為一代歷史偉人的劉少奇,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懷着強烈的責任感,關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孜孜不倦地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劉少奇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炭子沖一個世代農民家庭里。他6歲便開始幫助家裡干農活, 8歲進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
劉少奇的人生之初,正處在近代中國歷史上風雲突變的年代裏。少年劉少奇從在長沙新軍中當兵的二哥劉雲庭那裡了解到許多有關辛亥革命的情況,明白了這個世界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他無不為之而振奮。
但是,中國的積弱仍未振興,政治不見清明,人民依舊無權,這一切不能不引起劉少奇的深思,他開始為中華民族的內憂外患而焦慮,開始思考救國救民的大問題。年少的他在自己的床頭刻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個字。
1916年夏,劉少奇從家鄉玉潭學校畢業,考入設在長沙的寧鄉駐省中學。這時的劉少奇人漸長成,英氣勃勃。他崇尚西漢蘇武、東漢班超、馬援等愛國志士,欽慕南宋岳飛「精忠報國」壯舉,萌發了好男兒投筆從戎、以身許國志向。
這年秋,劉少奇轉而報考原為譚延闓在長沙創辦的陸軍講武堂,赫然以頭名被錄取。講武堂的學製為一年半,半年補習文化,一年學習軍事。
但是講武堂不僅由於校舍不足拖延了開學時間,而且不久即因1917年發生的「護法戰爭」而解散。劉少奇未能如願學完軍事課程,他的從軍救國計劃也因此而受挫,但他並沒有悲觀,也沒有失望。
1911年初,劉少奇插入長沙私立育才高等中學畢業班學習。嗣後,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大潮吸引,全身心地投入了這一愛國運動。
在湖南學生聯合會的統一指揮下,劉少奇和長沙各校學生一起參加了罷課遊行,開展愛國宣傳活動和抵制日貨的鬥爭。
劉少奇在參加畢業考試後,不等畢業證發到手裡,就急如星火地北上全國愛國學生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與京、津等地學生一道,參加了這場已接近尾聲、但還沒有停息的聲勢浩大的鬥爭。
劉少奇通過在長沙和北京的學生愛國運動的實踐,受到了一次中國人民反帝皮封建偉大革命鬥爭的洗禮,使他進一步看清了帝國主義、北洋政府和盤踞在各地的封建軍閥的反動性,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得到新的升華,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五四運動」後,劉少奇滯留北京,他先後報考了北京大學等學校,均被錄取。但由於交不起學費等原因,他都一一放棄了。
當時國內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正掀起一股到西方去學科學、學技術、學革命理論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影響下,劉少奇又萌動了出國留學的念頭。
在此之前,他曾夢想過走「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道路,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因此,他當機立斷,拜訪了留法勤工儉學的著名發起人李石曾和范靜生。
李、范熱情地接待了這位素不相識的瘦高個子的南方青年。在他們的鼓勵和推薦下,劉少奇進了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
育德中學是一所素有進步傳統的學校,師生們還自辦刊物,激揚文字,談說縱橫,慷慨陳義,介紹國內外形勢、俄國十月革命和布爾什維克黨的情況等。
在這種思想解放、百家爭鳴的生動環境里,劉少奇前所未有地受到了各種思想的衝激,包括最初傳播的馬克思主義和各種社會主義的影響。同師生中一些社會主義派人物的接近,使他的思想不斷地向激進的方向演變。
雖然他後來由於囊內空澀,以及留法預備班在1920年就停辦等原因,未能踏上去法國留學的征程,但他的眼界已大為開闊,具有了放眼世界的企求。任何牢籠再也不能鎖住他,一切困難只會更增加他追求真理的動力,他對紅色蘇俄無限神往。
1920年劉少奇從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在北京稍作逗留後,即返回湖南,很快與長沙俄羅斯研究會的負責人何叔衡取得聯繫。
當時俄羅斯研究會正按照在上海剛建立的共產黨發起組織的號召,組織革命青年到俄國勤工儉學。劉少奇通過何叔衡又認識了船山學校的校長賀民范。賀在社會上有一定名望,與陳獨秀也有交往。
劉少奇便通過這樣一些聯繫,進入陳獨秀等創辦的上海外國語學社,主攻俄文,作赴蘇留學準備。
在上海,劉少奇一面攻讀俄文,同時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一次讀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產黨宣言》,並開始到工人中去,給勞動補習班講課。他發奮學習,努力工作,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1920年冬,劉少奇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始了由民主主義革命者向共產主義戰士的初步轉變。
1921年春,當祖國江南正是鶯飛草長時節,劉少奇作為組長,和任弼時、蕭勁光等幾位同學悄然離開上海,踏上了前往紅色首都莫斯科的漫長路程。
當時他們的共同信念就是到俄國去,尋求革命真理,學習革命經驗,回來搞中國革命,改變落後黑暗的舊中國。
在這樣的信念驅使下,他們機智勇敢地闖過了中國軍閥政府駐海參威總領事館的嚴格盤查,一路上飽嘗艱辛,備受磨難。
在從黑河乘火車到莫斯科的近三個月漫長旅途中,火車沒有煤,要燒木柴,走走停停。劉少奇和同行的戰友們一起冒着嚴寒,給火車搬運木柴,有時還不得不停下來幫助修鐵路,並且還要不斷地和白匪的破壞作鬥爭。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劉少奇始終保持高昂的鬥志,並不時地鼓勵大家,堅持到底。
當劉少奇一行抵達莫斯科時,莫斯科河畔已是鮮花初放,綠草如菌,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在莫斯科他們受到蘇聯政府的熱情接待,並有幸被邀請參加了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親耳聆聽了革命導師列寧的報告。
劉少奇第一次參加這樣隆重的世界性大會,真實地體驗了《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一個遊盪於歐洲的幽靈」,在怎樣地變成全世界千百萬勞動者的偉大理想,在怎樣地鼓舞着全世界的無產者作前赴後繼、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
劉少奇和其他中國同志被安排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在這裡他全面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俄共黨史、國際共運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如饑似渴地研究如何將馬列主義的真理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實際,打翻舊世界,建立新神州。
1921年冬,23歲的劉少奇在莫斯科東方大學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來為之奮鬥的夙願。
這條求索之路雖然十分漫長,且充滿艱辛和曲折,但劉少奇的人生謀略就是認準的事一定要堅持完成。他在列寧的故鄉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他要用這真理之火,去照亮黑暗勢力統治下的中國。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抱定社會主義思想,從黑暗的家庭奮鬥出來,到中國這樣沉寂的社會裏面,干這種改造社會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