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聽說紅軍過了草地,蔣介石很失望,發出10字感嘆!

2023年10月16日13:05:05 歷史 1805

紅軍長征路上有三大攔路虎,一是兇殘的敵人,二是巍峨的雪山,三是沼澤多多的草地。

按照常理推斷,完成任何一項都無比艱難,可是,中央紅軍一個又一個地突破了。

1935年8月,紅軍過了草地後,遠在南京蔣介石很失望,發出十個字的感嘆!

1、紅軍為什麼要選擇過草地


1935年,聽說紅軍過了草地,蔣介石很失望,發出10字感嘆! - 天天要聞

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一時間,風雨欲來,國民黨趁着勝利的餘波,計劃縮小圈子,將中央紅軍消滅於蘇區

艱難時節,必須求變,否則就是坐地等死。

因此,領導人們經過商議,開始進行偉大的工程:長征。

長征是種迫不得已的選擇,起初沒想着走兩萬五千里,起初的目標也不是陝北。

但是,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之下,為了求生存,中央紅軍不得已過金沙江,過大渡河,進入四川盆地

1935年6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偉大時刻。

會合之後,領導人們經過商議,戰略方向定了:北上到陝甘寧一帶,建立陝甘寧蘇區。

如何北上?當時制定了一個很重要的計劃:松潘戰役計劃。

計劃目的是:通過佔領松潘,北出四川,進入甘肅

但是,佔領毛爾蓋之後,在奪取松潘的過程中,非常艱難。

因為紅軍總政委張國燾的消極延誤,給了敵人充分的時間準備,讓薛岳部、胡宗南部在松潘建立了強大的防禦,繼續 戰鬥,除了大量犧牲,沒有什麼好結果。

怎麼辦?毛主席等人認為,不應該和國民黨死拼了,那樣得不償失,不如和老天爺「斗一斗」,經過毛爾蓋,進入「松潘草地」,然後穿越草地,到達甘肅南部。

可以這樣說,選擇進入草地,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是松潘戰役計劃失敗後,做出的無奈選擇。

可是,過草地,實在太難了!

2、松潘草地,兇險在哪裡?


1935年,聽說紅軍過了草地,蔣介石很失望,發出10字感嘆! - 天天要聞

松潘草地,長約500公里,寬為300公里,總面積為15200平方公里左右,地區海拔在3500米以上。

松潘草地被譽為「天險」,按當地人的說法,裏面沼澤密布,人進入後有死無生。

對於松潘草地,還有一首民謠:卅里草地廿里水,荒無人跡鳥不飛,如有行人誤入內,十有九個去難歸。

看這個民謠,就知道這裡有多難了。

對於松潘草地,美國的作家史沫特萊在她《偉大的道路》中進行了描述,我們摘取一小段:

除了無邊無際的野草外,沒有別的東西,野草下面是渾水深達數英尺的沼澤......大樹小樹一概沒有,看不到鳥類飛翔,聽不到蟲聲唧唧,甚至連一塊石頭也找不到.....天空永遠密布烏雲,把大地襯托成灰暗而陰沉的地獄。

史沫特萊沒有走過草地,她是根據採訪紅軍各級領導還原出的松潘草地的情況。

如果說具體一點,松潘草地的「難」主要有如下幾點:


1935年,聽說紅軍過了草地,蔣介石很失望,發出10字感嘆! - 天天要聞

第一,松潘草地上的沼澤太多了,而且很難認出。

松潘草地,是黑河(亦稱墨曲河)和白河(亦稱葛曲河),從南到北,貫穿其間,在流入黃河過程中,形成了一大片的濕地。

這個濕地,到處都是沼澤,而且有些沼澤地非常深,人要陷入其中,很快會消失不見。關鍵是,沼澤辨認不易,有些看似草,當你踩上去之後,很快就會滑進去。

沼澤是吞噬人生命的第一大難處。

第二,松潘草地:海拔高,早晚非常寒冷。

海拔在3500米以上,靠近青藏高原,早晚非常寒冷,哪怕是夏天,這裡的溫度也是很低。

如此情況下,如果衣服太薄,很容易凍傷,甚至凍死。

其實,衣服厚了也不見得作用很大,因為過草地的時候,常常要趟河水而過,衣服常常會濕了,濕了的厚衣服和薄衣服,差別實在沒那麼大。

另外,草地上也是常常有雨的,一旦下雨,就太危險了。

從後面的情況看,有不少戰士,就是因為太冷,犧牲了生命。

第三,在松潘草地上,吃飯是個問題。


1935年,聽說紅軍過了草地,蔣介石很失望,發出10字感嘆! - 天天要聞

過草地的中間,沒有任何補充食物的地方,要麼把食物帶夠,要麼挨餓。

後面,紅軍過草地的時候,因為食物不夠,他們吃野菜、煮皮帶,想出各種辦法,只要能不挨餓,能吃的都吃了。

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戰士因為饑寒交加失去了生命。

第四,對受傷的戰士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茫茫草地,如果你病了,大家來往行動不便,醫藥不能及時到跟前,如此,得病受傷的戰士們,性命堪憂。

總之,草地是天險,國民黨人把守住重要的地方,就是逼着紅軍往西走,或者通過草地往北走。

3、紅軍過了草地,蔣介石發出十字感嘆


1935年,聽說紅軍過了草地,蔣介石很失望,發出10字感嘆! - 天天要聞

毛主席等人具有大格局、大視角,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為了更加安全的過了草地,紅軍的領導們發出了如下規定:

第一,深入動員,將過草地的意義講清楚。

過草地,是為了去陝甘寧一帶建立革命根據地的。

第二,要備足乾糧,至少要備齊七天以上的乾糧。

這個其實有難度,不是糧食太重背不動,而是很多部隊沒有那麼多的糧食。這就要求四處籌糧。

其實,背七天的乾糧不算多。

第三,要加強團結,掉隊的同志,要勸其回到原單位,不能留在自己單位,防止因為搶奪兵源內鬥。

第四,做好群眾工作,特別是籌糧的時候,不能強買強賣。

第五,一定發揮好各級黨支部的作用,一定要做好戰士們的政治思想工作。

第六,籌集需要的厚衣服、醫藥等。

總之,要做最充分的準備,要做最壞的打算。


1935年,聽說紅軍過了草地,蔣介石很失望,發出10字感嘆! - 天天要聞

儘管準備如此細緻,過草地時依然犧牲了很多戰士,紅一方面損失了六千名左右的戰士,紅二方面軍後來損失了三千多位戰士,而紅四方面軍因為三過草地,損失人數至少一萬多,因為,僅第三次就損失了七千多人。

損失巨大,但是,總算是過了草地這個天險,創造了長征中的奇蹟。

國民黨人本來認為草地會吞噬大量的紅軍戰士,聽聞紅軍成功過了草地,很受打擊。

遠在南京的蔣介石,聽說毛主席等人成功過了草地,感慨道:六載含辛茹苦,未竟全功!

啥意思?辛辛苦苦六年,還是沒有獲得大成功。

從這十個字,表達出蔣介石濃濃的遺憾。


1935年,聽說紅軍過了草地,蔣介石很失望,發出10字感嘆! - 天天要聞

是的,紅軍總是在創造奇蹟,總是能衝出各種藩籬,除了本身的革命意志堅定之外,關鍵是還有毛主席、朱德、周恩來這樣傑出的領導人物。

引用毛主席那句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 天天要聞

謊稱失蹤的兵、假意談判的日軍:七七那天,誰在演?誰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彌生子在報紙上寫下對和平的祈求。她希望這一年沒有戰爭,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們卻越來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軍開始在北平周邊頻繁鬧事,為全面戰爭做準備。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突然響起槍炮聲。日本軍隊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