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2023年10月10日16:22:06 歷史 1535

文/董曉彤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有辦事之人,有傳教之人。前如諸葛武侯范希文,後如孔孟朱陸王陽明等是也。」(《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33頁)

「天下無所謂才,有能雄時者,無對手也。以言對手,則孟德、仲謀、諸葛尚已。」(《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30頁)

上述兩則記錄,是1913年年僅20歲的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求學時留下的《講堂錄》中的文字,也是現在可考的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的最早記錄。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名臣。他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基業,後又輔佐劉禪,忠貞不渝,在北伐時病死五丈原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將諸葛亮視為「辦事之人」,並將其與曹操、孫權並為能「雄時」的對手,評價實高。隨着年歲的增長,毛澤東對諸葛亮也有了越來越深的認知,越來越豐富的見解。綜觀這些評點,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毛澤東心中,諸葛亮成為了四種身份的「化身」,它們分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群眾、同志。

一、青年:「非皆少年新進乎?」

重視青年,信任青年,使用青年,是毛澤東始終堅持的「青年觀」。他常常以諸葛亮少年有成之事為例,表達自己關於「老成」與「新進」的看法,闡述打破論資排輩陳規、破格使用年輕幹部的思想。

眾所周知,毛澤東常常在他閱讀過的書中進行圈畫和評批。在一本清人姚鼐編撰的《古文辭類纂》中,毛澤東就曾在一段文字旁寫下這樣的評批:

看什麼新進。起、翦、頗、牧,其始皆新進也。周瑜、諸葛、郭嘉賈詡,非皆少年新進乎?(《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97-98頁)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毛澤東讀《古文辭類纂》時,在一段文字旁寫的批語。

這段評批針對的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在《為君難論》中提到的這樣一個觀點:趙王用趙括而棄廉頗秦始皇李信而棄王翦,二者均致失敗的原因除去妄信他人之言外,還因「樂用新進,忽棄老成」,也就是君主喜愛任用年輕幹部,而不願任用老幹部,因為「大抵新進之士喜勇銳,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聽勇銳之語則易合,聞持重之言則難入也」。毛澤東不認同這一觀點,於是撰寫了上述批語。

毛澤東認為,戰國時秦將白起、王翦,趙將廉頗、李牧,都是由「新進」而逐漸成長為「老成」的,三國時的周瑜、諸葛亮、郭嘉、賈詡,也都是年少有為的代表。因此,不應只重視老幹部而忽視年輕幹部,相反,應重視提拔使用年輕幹部,給他們更多的機會。

毛澤東在這裡提到諸葛亮為「新進」,事實也正如此。諸葛亮26歲(也有觀點稱27歲)時便為劉備擬定聯吳抗曹戰略,後輔佐劉備稱帝,拜丞相,不到而立之年便成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之一,正可謂「少年新進」。毛澤東在評批中提到的周瑜、郭嘉、賈詡成名時也都只是二三十歲的青年。有回憶稱,毛澤東在1957年時也曾提到:孔明二十七歲成名,也未當過支部書記、區委書記嘛!也是個新幹部嘛!赤壁之戰以前無名義,這以後才當軍師、中郎將。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1958年5月,毛澤東主持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1958年5月8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一連列舉了30位古今中外年輕有為的青年人的例子,藉此說明:青年人是要戰勝老年人,學問少的人可以打倒學問多的人,不要為大學問家所嚇倒。要敢想,敢說,敢做;不要不敢想,不敢說,不敢做。發言提綱記錄的這30位青年分別是:「甘羅賈誼、劉項、韓信、釋迦、顏子紅娘荀灌娘、白袍小將、岳飛王勃李賀李世民羅士信杜伏威馬克思列寧、周瑜、孔明、孫策王弼、安眠藥〔發〕明者、青霉素〔發〕明者、達爾文楊振寧、李政道、郝建秀、聶耳哪吒、蘭陵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0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頁)這其中,諸葛亮(孔明)赫然在列。

重視提拔使用青年,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毛澤東曾就唐代詩人王勃的少年早亡發出這樣的感嘆:「青年人比老年人強,貧人、賤人、被人們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發明創造,佔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們乾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幹勁的,也有發明創造。這種三七開的比例,為什麼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結論就是因為他們貧賤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幹。如果黨再對他們加以鼓勵,不怕失敗,不潑冷水,承認世界主要是他們的,那就會有很多的發明創造。」(《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2頁)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0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650頁) 從歷史到現實,從「諸葛亮」到「你們」,毛澤東的殷殷期望,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

二、知識分子:「那個穿八卦衣拿鵝毛扇子的就是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一直是毛澤東關注的一個重要群體。三國時代人才輩出,期間所湧現出的眾多「知識分子」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毛澤東的視野中。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1945年4月,黨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4月24日,毛澤東在大會上作口頭政治報告,在講到黨內幹部時,談到了知識分子問題: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1945年4月,毛澤東與周恩來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你們看過《三國演義》《水滸傳》,魏、蜀、吳三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知識分子,有高級的知識分子,有普通的知識分子,那個穿八卦衣拿鵝毛扇子的就是知識分子;梁山泊沒有公孫勝吳用蕭讓這些人就不行,當然沒有別人也不行。無產階級要翻身,勞苦群眾要有知識分子,任何一個階級都要有為它那個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奴隸主有為奴隸主服務的知識分子,就是奴隸主的聖人,比如希臘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我們中國的奴隸主也有為他們服務的知識分子,周公旦就是奴隸主的聖人。至於封建時代的諸葛亮、劉伯溫,《水滸傳》里的吳用,都是封建社會裡的知識分子。(《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343頁 )

毛澤東在這段話中提到的「那個穿八卦衣拿鵝毛扇子的就是知識分子」,其所指正是諸葛亮。他在後文亦提到「至於封建時代的諸葛亮、劉伯溫,《水滸傳》里的吳用,都是封建社會裡的知識分子」。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每個國家中確實都匯聚了一批優秀「知識分子」,正如毛澤東所說,「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知識分子,有高級的知識分子,有普通的知識分子」。曹魏政權中,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滿寵呂虔等人;蜀漢政權中,有諸葛亮、龐統簡雍孫乾蔣琬法正等人;孫吳政權中,有周瑜、張昭虞翻步騭陸績、程德樞等人,這些人都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為本國政權的鞏固貢獻了力量。

毛澤東借三國之事,是為了說明「一個階級革命要勝利,沒有知識分子是不可能的」。他之所以在黨的七大上強調知識分子問題,主要是針對當時出現的一些情況:「因為整風審干,好像把知識分子壓低了一點,有點不大公平。好像天平,這一方面低了一點,那一方面高了一點。我們這個大會,要把它扶正,使知識分子這一方面高一點。是不是要反過來?那也不是。」(《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頁 )對待知識分子,毛澤東認為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我們要歡迎他們為我們黨服務,為我們黨的利益而奮鬥,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經濟部門,我們的群眾團體,要吸收廣大知識分子為我們服務,我們要尊敬他們。」(《毛澤東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頁 )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1959年1月,毛澤東會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

怎樣對待、培養和使用知識分子,一直是毛澤東面臨和重視的一個問題。他經常談到要重視知識分子、吸納知識分子、解決知識分子的立場問題。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提倡「筆杆子槍杆子結合起來,事情就好辦了」,留下「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的著名詞句。1939年12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強調「對於知識分子的正確的政策,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規定「今後一切戰區的黨和一切黨的軍隊,應該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加入我們的軍隊,加入我們的學校,加入政府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治理國家,搞建設,更需要知識分子。1956年1月,毛澤東在知識分子會議上提出「沒有他們就不行了」。1958年1月,毛澤東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條》中明確要求:「中央各部,省、專區、縣三級,都要比培養『秀才』。沒有知識分子不行,無產階級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這些人要較多地懂得馬克思主義,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學知識、詞章修養。」1959年1月,毛澤東在會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時,再次強調:沒有他們(知識分子),我們不能進行工作,就沒有工程師、教授、教員、記者、醫生、文學家、藝術家。1964年5月,在聽取國家計委彙報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初步設想時,毛澤東再次談到:要信任知識分子,如果只按出身,那麼,馬、恩、列、斯都不行。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只能經過知識分子,工人自己產生不出馬克思主義。從這些講話、談話以及文件中,可以管窺毛澤東對知識分子的態度。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等人穿越歷史時空,成為毛澤東心中「知識分子」的代表,並讓毛澤東以此為例,在黨的七大上闡明黨對待知識分子的正確態度,歷史與現實的碰撞正應如此精妙。

三、群眾:「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是一句廣為人知的民間諺語,有時也作「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多用來形容人多智廣。作為語言大師的毛澤東,多次在講話中運用這句諺語,藉以表達不同的意涵。

其中一次是藉以說明人民群眾中蘊含偉大力量。1943年11月29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的講話中說: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裡的「諸葛亮」。(《組織起來》,《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33頁)

毛澤東在此處借用「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說明「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不僅如此,他還將人民群眾比喻為「成千成萬的『諸葛亮』」,號召共產黨員要到廣大人民中去。他說:「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後再告訴群眾(宣傳),並號召群眾實行起來,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福。」(《組織起來》,《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33頁)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1943年11月,毛澤東在招待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作《組織起來》的報告。

當時,陝甘寧邊區正遭受國民黨的重重封鎖,日軍在各抗日根據地內實行燒、殺、搶的「三光」政策,邊區財政、經濟都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毛澤東深入思考後,決定將各方面力量「組織起來」,開展大生產運動。1942年12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作《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書面報告,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進一步推動了生產運動。邊區的農民群眾和部隊、機關、學校、工廠中的群眾,經過一年的生產,「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成績和很大的進步,邊區的面目為之一新」。這次會議,正是招待陝甘寧邊區從農民群眾中、工廠中、部隊中、機關學校中選舉出來的男女勞動英雄,以及在生產中的模範工作者。毛澤東在會上說:「我想講的意思,拿幾個字來概括,就是『組織起來』。……事實已經完全證明:高級幹部會議的方針是正確的。高級幹部會議方針的主要點,就是把群眾組織起來,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隊機關學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勞動力半勞動力,只要是可能的,就要毫無例外地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成為一支勞動大軍。」(《組織起來》,《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28頁)

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他多次強調: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什麼問題上,一定要能夠同群眾相結合。如果我們的黨員,一生一世坐在房子里不出去,不經風雨,不見世面,這種黨員,對於中國人民究竟有什麼好處沒有呢?一點好處也沒有的,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人做黨員。我們共產黨員應該經風雨,見世面;這個風雨,就是群眾鬥爭的大風雨,這個世面,就是群眾鬥爭的大世面。在這次會議上,他還特別指出存在一種與「群眾路線」相反的錯誤方針:「那就是缺乏群眾觀點,不依靠群眾,不組織群眾,不注意把農村、部隊、機關、學校、工廠的廣大群眾組織起來,而只注意組織財政機關、供給機關、貿易機關的一小部分人;不把經濟工作看作是一個廣大的運動,一個廣大的戰線,而只看作是一個用以補救財政不足的臨時手段。這就是另外一種方針,這就是錯誤的方針。」廣大黨員幹部必須堅決反對這一方針,堅決反對這種脫離群眾的行為,對此,毛澤東鮮明指出:「這種黨員的作風就是國民黨的作風,這種黨員的臉上就堆上了一層官僚主義的灰塵,就得用一盆熱水好好洗乾淨。」毛澤東在講話的最後,以富有激情的號召,鼓舞廣大勞動模範繼續深入群眾,做出更大的成績。他說:「各位勞動英雄和模範生產工作者,你們是人民的領袖,你們的工作是很有成績的,我希望你們也不要自滿。我希望你們回到關中去,回到隴東去,回到三邊去,回到綏德去,回到延屬各縣去,回到機關學校部隊工廠去,領導人民,領導群眾,把工作做得更好。」(上述引用均出自《組織起來》,《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30-936頁)

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無限的智慧,他們就是毛澤東的「諸葛亮」,是廣大黨員幹部的「諸葛亮」。正如毛澤東所說:與民眾在一道,一刻也不脫離民眾,中國革命就一定能夠勝利。

四、同志:「單獨的一個諸葛亮總是不完全的,總是有缺陷的」

團結奮鬥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毛澤東在闡述黨內團結問題時,也曾使用過「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句話。1957年11月18日,毛澤東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發言時說:

任何一個人都要人支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一個籬笆也要三個樁。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這是中國的成語。中國還有一句成語,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單獨的一個諸葛亮總是不完全的,總是有缺陷的。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

這段話主要針對的是黨內同志的團結問題。恰恰因為「單獨的一個諸葛亮總是不完全的,總是有缺陷的」,所以「團結」顯得尤為重要。這裡的「諸葛亮」代表的主要是黨內同志。毛澤東進而談到了如何團結黨內同志的問題,他提出要採取「辯證的方法」。毛澤東指出:「對他們要採取辯證的方法,而不應採取形而上學的方法。什麼叫辯證的方法?就是對一切加以分析,承認人總是要犯錯誤的,不因為一個人犯了錯誤就否定他的一切。」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就是對立統一。毛澤東認為,要正確運用這種方法對待犯錯誤的同志。具體而言:「第一是要鬥爭,要把錯誤思想徹底肅清。第二,還要幫助他。一日斗,二日幫。從善意出發幫助他改正錯誤,使他有一條出路。」

毛澤東在此探討的對待黨內同志要採取辯證分析的方法,實際上是團結—批評—團結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團結—批評—團結,是中國共產黨解決黨內矛盾的基本原則,也是統一戰線工作的基本方針。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從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系統地整頓黨的作風,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這一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在整風運動中,批評和自我批評的作風得到確立和發揚,概括成為「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演講,指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要採取民主的方式,採取「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即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鬥爭,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在同年11月的這次面對國外共產黨和工人黨的發言中,毛澤東再次探討了這一爭取黨內團結的重要方式。他分析了黨內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百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九十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八十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七十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六十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百分之五十的馬克思主義者,有的人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馬克思主義。」這就意味着同志之間不是「鐵板一塊,整齊劃一」,而是也會存在分歧與隔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毛澤東提出採取「兩隻手」的方式:「對犯錯誤的同志,一隻手跟他作鬥爭,一隻手跟他講團結。鬥爭的目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這叫原則性,這是一隻手。另一隻手講團結。團結的目的是給他一條出路,跟他講妥協,這叫做靈活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這是一種對立面的統一。」毛澤東正是以諸葛亮也是「有缺陷的」作比,使廣大黨員幹部認識到自身也可能存在不足,進而提出以辯證分析的態度正確對待黨內同志,以爭取更好的團結。

毛澤東評點諸葛亮,為何未能一統三國,《隆中對》有戰略失誤 - 天天要聞

◆諸葛亮《出師表》。

實際上,除了青年、知識分子、群眾、同志這四種獨特身份的「化身」外,毛澤東對諸葛亮還有過多次評點。比如,稱讚諸葛亮的民族政策。「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係,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這是他的高明處。」(蘆荻:《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1993 年12月20日《光明日報》)毛澤東所稱讚的民族政策,主要指的是諸葛亮七擒孟獲以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之事。又如,指出諸葛亮的戰略失誤。毛澤東在讀到《古文辭類纂》中收錄的蘇洵《權書·項籍》一文時批寫:「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106頁)毛澤東指出劉備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分兵而治,削弱了力量。按照《隆中對》的部署,劉備「跨有荊、益」之後,既要派兵守衛荊州門戶,又要經營川蜀,荊、益兩州相距千里,其間更有「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相隔,兩路兵力很難協同作戰,此謂「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後關羽鎮守荊州,諸葛亮留守成都,劉備駐守白帝城,更是「三分兵力」,毛澤東因而得出「安得不敗」的結論。聯繫毛澤東一貫主張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軍事戰略思想,更容易理解這一評批。再如,毛澤東對諸葛亮的人格非常讚賞。他曾說,「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忠」(《毛澤東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頁),並且多次運用諸葛亮《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勉勉人。1944年11月15日,毛澤東為延安《解放日報》「鄒韜奮先生逝世紀念特刊」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毛澤東題詞墨跡選》,第76頁)他還曾說,共產黨就是以諸葛孔明的辦法辦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篤政,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中共呼和浩特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等編:《呼和浩特史料》第五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頁)無論是政治才能還是人格魅力,諸葛亮都在毛澤東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

撥開歷史的煙塵,我們依稀可見:

207年,26歲的諸葛亮丰神俊逸,隆中一對出南陽,開啟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

1919年,26歲的毛澤東意氣風發,回湘創辦《湘江評論》,寫下詩一般動人心魄的語言:「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已奔騰澎湃於湘江兩岸了!」

一年後的1920年夏,毛澤東認定自己成為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他的前方,亦將是為黨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 天天要聞

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

關於變法,這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說法,其實我們離最近的一次變法也就一百多年。 到了近現代,變法一詞逐漸被「改革」二字所代替。那麼我們現在是否急需一場變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現在正逐漸擺脫房地產經濟,而所謂的「舊法」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新環境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 天天要聞

【檢察護企】瑞麗檢察:以「檢」之力 護「企」前行

檢察護企      為有效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服務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健康發展」常態化長效機制,深入推動「檢察護企」專項行動走深走實。6月26日上午,瑞麗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邵曰生到雅戈爾(瑞麗)服裝有限公司、瑞麗市音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地走訪調研,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狀況和法治需求。      走訪...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 天天要聞

一袋饅頭換狀元,貧寒學子的逆襲人生

前言在清朝,有一位出身貧寒的學子,他的人生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徐州小子,志存高遠清朝年間,江蘇徐州的一戶貧寒農家裡,誕生了一個名叫李蟠的男孩。他的家族曾有過書香門第的輝煌,但到了他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然而,貧寒並未磨滅李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 天天要聞

1855年,黃河決堤改道,百萬人喪命,南方人理解不了的恐怖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袁公博編輯|t引言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自孟津以西的流域,由於多流經山谷,自古以來改變不大,而孟津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 天天要聞

故事中的威海丨文登營的故事

史料記載:文登營「在文登縣東十里。明宣德二年建。初在縣西門內,十年遷此。有土城周三里,東、西、南三里。營當東面之險。今移縣城中」。據老人們傳說,文登營以前廟宇眾多,像毗盧庵、三元殿、旗纛廟、老爺廟等。經世事變遷,如今已經蕩然無存,只存於人們
「產業園區的腐敗典型」,湖南省永州市原副市長劉衛華被公訴! - 天天要聞

「產業園區的腐敗典型」,湖南省永州市原副市長劉衛華被公訴!

正義網記者6月27日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獲悉,日前,湖南省永州市人民政府原黨組成員、副市長劉衛華(副廳級)涉嫌受賄罪一案,經湖南省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檢察院依法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依法告知了被告人劉衛華享有的訴訟權利,並依法訊問了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