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 | 遠山竹葉
編輯 | 遠山竹葉
前言
秦王二世是可謂是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帝王,不僅僅是因為他將一個強大的大秦帝國覆滅在自己的手上,更是因為他在位時的諸方起義。
其中,秦軍受挫最重,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役當屬巨鹿之戰,項羽率領幾萬楚軍,和秦朝知名戰將的廝殺中竟然以少勝多。
秦軍曾以其強大的戰鬥力而橫掃六國,但在巨鹿之戰卻遭受了慘敗,這讓人不禁疑惑,秦軍的戰鬥力究竟怎麼突然消失了呢?
巨鹿之戰的「殤」
在巨鹿之戰中,流傳下來了兩個成語,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破釜沉舟」以及「作壁上觀」,而這兩個成語,也正好詮釋了巨鹿之戰的整個過程。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擊敗楚軍主力,認為楚兵不足為懼,轉而攻打趙地。
而秦軍攻破趙都邯鄲後,趙王歇和張耳退至巨鹿,同時,增援章邯的王離部隊奉命圍攻巨鹿。
得知趙王需要援助的消息後,楚懷王聽從高陵君顯的建議,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派兵馬援助趙王。
楚懷王許諾各諸侯「先入關中者王之」,而項羽因為秦軍殺害了他的叔父項梁,心懷不滿,並請求入關。
劇照
然而,楚懷王身邊的老將們認為項羽兇猛狡猾,對待俘虜和百姓殘忍,因此,楚懷王聽從建議,派遣寬容慈悲的沛公進攻關中。
公元前207年十月,宋義在安陽駐紮,項羽認為應該儘快渡河,與趙國一同攻擊秦軍。
劇照
然而,宋義希望先讓秦、趙之間的戰爭消耗軍力,再制定對策,與此同時,他下令對那些不服從命令、反對他的人進行斬首示眾。
在陰雨連綿的天氣下,士兵們饑寒交迫。而宋義卻在營帳里飲酒作樂,不顧及士兵的困苦,引起了項羽的不滿。
劇照
於是,十一月,項羽偽造楚王的命令,斬下了宋義的首級,而各諸侯則支持項羽成為偽上將軍,後來,楚懷王得知此事後,封項羽為上將軍,並命他繼續率軍北進。
同年十二月,章邯率領主力修築了連接到漳水的甬道,用於運輸糧草,這使得王離軍隊的糧食充足。
然而,巨鹿城內的趙國軍隊面臨兵力和糧食短缺的嚴峻形勢,陳餘認為無法戰勝秦軍,不敢前去支援,於是駐守在巨鹿的北邊。
受到張耳的責備後,他命令陳澤等人進攻秦軍,結果全軍覆沒,同時,張耳的兒子張敖帶領着萬人部隊,燕國和秦國的援軍也已經到達,但由於對秦軍的畏懼,他們不敢出戰。
劇照
項羽在獲得指揮權之後,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領兩萬人渡河,切斷秦軍的糧道,並分割王離和章邯的軍隊力量。
隨後,項羽率領主力軍渡過漳水,下令破壞所有船隻、燒毀帳篷和鍋盆等物資,並限制士兵每人只帶三天的乾糧,以顯示與秦軍展開決一死戰的決心。
楚軍到達巨鹿後,圍攻王離部隊,在經歷了九次交戰後取得了勝利,迫使章邯的部隊向後撤退。
同時,諸侯援軍也發動了對秦軍的攻擊,殺死了蘇角並俘虜了王離,不甘投降的涉間選擇自殺,而主帥章邯則逃跑。
楚軍與秦軍決戰時,趙國軍隊與齊、燕的軍隊被激烈的戰鬥場面所震驚,不敢參戰,只能作為旁觀者。
當項羽率軍擊敗秦軍後,諸侯前往項羽的營地祝賀,但進入轅門時,無人敢抬頭看着站在門旁的項羽,從那時起,項羽的勇猛和威武之名廣為傳播,後來被任命為諸侯的上將軍。
劇照
秦二世三年,章邯率領秦軍二十多萬在殷墟,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安陽西投降,項羽立章邯為雍王。
而對於這個結果,很多人都會認為是秦軍的戰鬥力下降了,才讓項羽率領的起義軍乘虛而入,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秦國覆滅與秦軍戰鬥力並無直接關係。
秦軍戰鬥力下降了?
在戰鬥期間,章邯帶領秦軍駐紮在棘原,而項羽帶領楚軍駐紮在漳河南岸。
雙方長時間僵持不決,並沒有實際交戰,項羽的勇猛使得秦軍節節敗退,這個消息傳回秦朝廷,讓秦二世怒不可遏,決定派人到軍營追問章邯。
章邯感到非常害怕,派司馬欣前往朝廷請示公事,試探情況,然而,司馬欣在咸陽滯留了三天,被阻止進入宮殿,顯示出趙高對他的不信任。
劇照
司馬欣感到不妙,匆忙返回棘原軍營,他害怕趙高派人追趕,雖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很可能不是什麼好事。
司馬欣顧全性命,忐忑不安地向章邯報告,大概的意思就是:趙高獨攬朝廷大權,手下的人恐怕無法有所作為。
現在戰爭取勝回朝廷會讓趙高嫉妒,如果不能取勝,楚軍也不會放過我們,希望你能考慮目前的情況。
這番話意味着,章邯明白其中的含義,他並非傻子,自然明白局勢。
劇照
此時,陳餘送來了寫給章邯的信,信中寫道:「白起是秦國的大將,南征攻陷了楚都鄢郢,北征討伐了趙國的軍隊,征服了無數城池和土地,在軍中享有較高聲譽,然而最後卻遭到刺殺。蒙恬也是如此,他驅逐了匈奴,開闢了幾千里的土地,最終也被害在陽周。」
劇照
章邯明白陳餘寫信的意思,白起和蒙恬之死並非他們罪大惡極應該遭到殺害,而是因為他們戰功赫赫,擁有較高的聲望。
除此之外,陳餘還說,趙高並非高明之人,只擅長諂媚奉承,然而,秦二世晦暗難測。
現在的形勢如此,即使是趙高也擔心未來某一天會成為他自己的犧牲品,所以想找別人來替代自己承受可能的災禍。
章邯長時間帶兵在外,與朝廷之間難免有些芥蒂,趙高可能已經盯上了他。
劇照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不是楚軍要滅掉秦國,而是天意要滅掉秦國,無論是智者還是愚者都能看出來。
將在外甚至不能直言進諫的章邯其實已經算是亡國之將了,就連章邯身邊的人明裡暗裡向他傳達這些暗示,章邯也明白其中的利弊。
劇照
在猶豫了三次之後,他最終秘密派遣將軍候始成去與項羽簽訂和約,當然,項羽拒絕了和約,並下令蒲將軍日夜領軍渡過三戶津,重新面對秦軍進行決戰。
劇照
隨後,章邯派人去見項羽,再次提出和約的要求,而這一次,項羽考慮到章邯的請求,因為楚軍在長時間的僵持中糧草已經不多,這個決定也得到了其他軍官的首肯。
於是,項羽與章邯在殷墟上會晤。
劇照
當章邯見到傳說中的猛將項羽時,不禁熱淚盈眶,流下了眼淚,在喝醉後,他對趙高的種種不義行為吐露出許多苦水。
根據和約的約定,項羽封章邯為雍王,讓他留在楚軍的軍營中,同時,他答應任命司馬欣為上將,統領投降的秦軍作為先頭部隊。
因此,巨鹿之戰以章邯的投降為標誌結束,當初,諸侯軍內的官兵被強行徵召時,秦朝中的官兵對待他們多為不善。
而在章邯率領的秦軍投降後,自然被懷恨在心的諸侯軍人視為奴隸般對待和羞辱,這些忍氣吞聲的秦軍在私下討論中認為,章邯騙了他們去投降。
如果能夠進入關中滅掉秦國,他們自然不用擔心生死問題,但是如果不能,他們身在諸侯軍中,秦朝肯定會拿他們在關中的家人當作人質。
想到這些,還是讓許多投降的官兵內心動搖了,巧合的是,這些討論被諸侯軍人聽到,並向項羽報告。
項羽認為他們肯定心懷不滿,如果與秦軍正面對抗,很可能會出現叛變者,因此,他命令黥布和蒲商議,將所有這些人全部殺死,只留下章邯、長史司馬欣和都尉董翳在軍中。
儘管如此,秦軍依然保持着他們曾經強大的實力,依然能大敗匈奴。
只是因為權臣和皇帝無能,使得秦軍的領導者陷入尷尬境地,只能做出看似錯誤但能夠保全性命的選擇。
結語
在巨鹿之戰中,秦軍所面對的不僅是楚軍的勇猛,更是內部權力鬥爭的干擾。
權臣和皇帝的無能導致了領導層的尷尬境地,軍隊在混亂和疑慮中前進,難以發揮出真正的實力。
因此,即使是曾經橫掃六國的秦軍,在這場戰鬥中也失去了往日的戰鬥力和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