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2023年09月12日11:58:04 歷史 1697

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 天天要聞

上圖為1944年9月3日星期日,英國第二集團軍經特爾菲倫大道進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當他們出現在滑鐵盧大道上時,被視為解放者的他們受到了比利時人歡騰的歡迎,以慶祝他們的首都從德國佔領下解放出來。

此時距離比德宣戰已經過去整整五年後,而他們被佔領也已經接近了快4年,儘管他們並沒有親自打退納粹德軍,但此時的解放對他們而言依舊值得慶祝。

但在納粹德軍被打退的前一天,德國人預感到他們已經無法維持布魯塞爾的佔領,於是剩餘的德國軍隊和官員在離開比利時首都前燒毀了所有有罪的證據和文件。

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 天天要聞

上圖為1943年年僅22歲的飛行員雪莉·斯萊德 ,在二戰期間,雪莉·斯萊德被選為由大約1000 名女性飛行員組成的飛行團體中的一員,她們被稱為「女空軍服務飛行員」。

儘管雪莉·斯萊德當時只有 22 歲,但畫面中的她眼神凌厲,她戴着飛行頭盔、護目鏡和手套,在準備起飛之時為自己點上了一根香煙,而後她將執行她的飛行任務。

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 天天要聞

上圖為活到了137歲的約翰·史密斯 ,約翰·史密斯是一名奇珀瓦印第安人,他的壽命非常長,據稱他在明尼蘇達州的樹林里居住了一個多世紀,而在報道中顯示,在他去世那年他已經活了一百三十七歲了。

從照片中看,他的面部寫滿了歲月留下的故事,同時他的眼睛裏面有着許多種複雜的神色。

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 天天要聞

上圖為身着傳統服飾的北美原住民和他的女兒,這張上色老照片可以追溯到1905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在照片中他們表情嚴肅而自信,而他們穿着精美的禮服看起來令人感到驚嘆。

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 天天要聞

上圖中的女孩名叫朱莉安·科普克,在1971年,只有十七歲的朱莉安·科普克乘坐的飛機被閃電擊中,飛機不幸墜毀,所有乘客不幸遇難,而在飛機墜毀之前,朱莉安·科普克被飛機破裂的艙門的吸力給卷了出去,而幸運的是朱莉安·科普克居然奇蹟般的活了下來。

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 天天要聞

上圖為1958年6月居住在佛羅里達州的19歲美籍黑人大衛·伊索姆進入「白人泳池」,他在裏面的白人正目瞪口呆的情況下徑直走進泳池並開始使用裏面設施,等白人反應過來了立馬發出了憤怒的聲音。

此時種族歧視雖然是違法行為,而黑人也有資格進入泳池游泳,但當游泳池經理過來後卻立即關閉了泳池並讓所有人離開,並且開始排干泳池並進行消毒以供給白人再次使用。

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 天天要聞

上圖為跨種族情侶曾經是非法的1959年,三對夫婦坐在匹茲堡的一家酒吧里,乍一看,這似乎沒什麼不尋常,但不要忘記那是在怎樣的一個時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大多數地方,跨種族伴侶都是非法的,這是許多人面臨的一個悲傷和令人不安的現實,而直到這張照片拍攝近十年後,跨種族婚姻才在全美國完全合法化。

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 天天要聞

上圖為20世紀70年代一個年輕的美國女性在野外親近大自然的原始活動,此時正是嬉皮士文化興起的時代!一個以文化變革、婦女賦權和各種致幻物質實驗而聞名的時代。

畫面中這位女性沒有穿任何衣服,她將自己的肉體完全置身於大自然中,周圍環繞着綠色植物,她抱着一叢綠葉灌木,儘管看起來不太舒服,但她臉上卻掛着笑容。

而這樣的照片在那個時候是反傳統文化的象徵,也是是相當禁忌和標誌性的,而這樣的畫面絕對不是你在了解1960-1970年代時在歷史書上能夠看到的東西。

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 天天要聞

上圖為1945年一名美國士兵親吻女演員瑪琳·黛德麗。這名士兵剛剛從二戰戰場中乘船返回美國,在軍艦靠岸時,女演員瑪琳·黛德麗正在碼頭等候。

在見到瑪琳·黛德麗後士兵們都很激動,士兵們把她抱到船的舷窗上,一名士兵短暫地瑪琳·黛德麗和接吻了。

在經歷了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戰爭之後士兵回到自己的祖國,這是多麼熱烈的歡迎!雖然這看起來像是一對等了好幾個月終於擁抱的情侶,但他們卻根本不認識!

上色老照片|納粹女子身體檢查現場、活了137歲的印第安人 - 天天要聞

上圖為上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的納粹女子團成員正在接受女教官檢查身體,女子成員們穿着時尚的運動衣,挺着胸膛驕傲地接受檢查,而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個女孩更加努力地承受着她的審視,讓自己的體格看起來更加強壯,並且我們可以看到納粹女子團的選人是非常嚴格的,首先身體體格得達標。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