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2023年09月08日12:22:04 歷史 1561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軍馬未動,糧草先行」,這說的都是一個字「吃」。

有人的地方就有吃 ,人人願意吃的美食就叫「名吃」,那些百年老店的食物就叫歷史名吃。

自古以來,往往「名吃」都與「名人」密不可分。這能說在歷史上,我們的古人就懂得借名人效應做廣告的緣故嗎?

關於這,筆者沒有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這裡想告訴大家的是歷史名吃「武豆沫」與千年奇丐歷史名人「武訓」的故事……

可謂是:「嚼歷史名吃武豆沫,大快朵頤;聊歷史名人武訓,頭頭是道」!

周日無事,與朋友一起到周邊鄉鎮遊玩,尋味早餐,聽說聊城市冠縣柳林鎮豆沫很好喝,我們就驅車奔向那裡。

在鎮上大隅首,有兩家賣豆沫的,還有賣火燒的。我們在一家人多的豆沫攤邊坐下,豆沫用紅色的大瓦缸裝盛,裏面熱氣騰騰,香氣四溢。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豆沫是粥類的一種湯食,用小米、黃豆、芝麻、粉條、青菜等磨糊熬制而成,味道芬芳。感到驚異的是,火燒用帶麩子的粗面、芝麻鹽揉制而成後,都要放到秤上稱一稱,每個五兩,鍋下燒火用的是兩三掐粗的房梁舊木。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這樣的明火烙烤麵食在城裡是不可能的了,真是大快朵頤,眼界頓開。

柳林鎮出過一個名人——清朝的武訓,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吃飯時我們詢問攤主是否知道武訓的情況?一提武訓,他來了興趣,好像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他說,武訓是我們鎮上響噹噹的一個名人,是從清末、民國到建國初期在教育界很有影響的人物,以乞丐之身建立三處義學,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他也是中國兩千多年有記載的歷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寫入正史的人,被譽為平民教育家。他還有個外號叫「武豆沫」。我們好奇地問,這是怎麼一回事啊?他邊收拾碗筷,邊笑着說:他是一個乞丐,吃飯滿嘴粘飯粒,說話黏黏糊糊,就像這豆沫一樣唄,是他的諢名吧。他見我們對此感興趣,又介紹武訓紀念祠和武訓的老家——武庄就在附近,值得一觀,並告訴了大致的方位。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早餐後,我們先參觀了武訓紀念祠,之後又去武庄遊覽。在武訓故居指示牌處,遇一頭髮花白的中年正在院中鋤地,交談中得知該人正是武訓的四世孫,於是我們向他詢問了一些其先祖的情況。他告訴我們,武訓共姊妹七人,為家中老小,上有四個姐姐、兩個哥哥。武訓本沒有後代,按當地習俗,他曾祖父過繼給了武訓,其本人就算是武訓的後代了。

我們與其交談時,了解武訓相關的名字,鑒於有諱祖先,他不願意談及不雅的名稱,我們理解其意。處於好奇,我們還是做了一番探究。

武訓的名字有武七、武豆沫、武疙巴、義學症、義學正等不同稱號。從地方風俗的角度講,在舊時的魯西鄉村,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會有幾個不同的名號。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小名。小名是出生時父母隨意給起的名字,有的按先後順序排行,叫大小、二小、三妮、四妮,有的叫石頭、木頭、狗蛋等,隨意而起,僅是小孩的名稱符號,以示區別。

男孩子起名排行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以一個祖父同孫輩為順序排行,女孩子不參與其中。一是依同父母姊妹弟兄的順序來排名,「武七」之名即應是這樣。

有的認為,武訓是否行七並未坐實,而武訓並不叫「武七」,這是知縣郭春煦代擬的(黃清源《武訓評傳》)。這一說法不確,是對當地當時的情況了解不清造成的。武七之名按本地鄉俗是順理成章的,勿需做過深的究索,他的後代四世孫的說法即是最好的證明。

二是大名,也稱大號。孩子出生一段時間或者上學時,按家中的輩分所取之名,名字由當地的名人或老師來取,上學讀書或續寫家譜時都用這個正式的名字。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武訓親弟兄仨,兩個哥哥分別叫武謙、武讓,都是「言字旁」,有謙讓之意。武訓就是他正式的名。有的認為武訓是官方給他代起的名字,據黃清源、姜林祥《武訓評傳》考證,早在其母親去世後,在祭祀父母的神主上即有「武訓奉祀」字樣,那時武訓三十五歲,還在行乞,未建義學,尚不出名呢,可見武訓應是本名。

有名望的人家除了給孩子起名外還有字。據載武訓除姓名之外,另有字「蒙正」。很顯然,像他這樣一個沒有地位的乞丐是不可能再有「字」的,「蒙正」應是後期官府或地方紳士為弘揚名聲給其加上的。

三是諢名,也叫綽號、外號。是一個人在兒童或少年時代時,根據本人的一些特點,周圍的人隨意而取的,形象生動,別具特色,一般含有蔑視、調笑的意味。如腦袋長得不圓,叫偏頭;一隻腿殘疾,叫瘸子等等,不一而論。在過去鄉村,許多人流傳的不是大號,而是外號。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武豆沫」應是武訓的綽號,他挨家行乞、沿街表演時嘴角粘連,星沫亂噴,說話嘟嘟囔囔,黏黏糊糊,據此鄉人諧其名「豆沫」。另有人說,他還有外號叫「武疙巴」,疙巴是當地人對黏糊風乾後形成的一種硬狀物的叫法,行乞人身上常粘帶這些東西,以此取名也屬正常。豆沫、疙巴、義學症、義學正都屬於他的外號,只是時間不同、取向不同罷了。這更多顯示的是一種鄉間習俗。


歷史名吃「武豆沫」與歷史名人「武訓」。 - 天天要聞

武訓去世已百年有餘,儘管對其評價褒貶不一,但他的「我討飯,你行善,一心修個義學院」的善舉,向為人們所稱讚,所樂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他應該屬於後一種人吧。縱觀古今,像武訓這樣以「千古奇丐」之名而流傳於世的又有幾人呢?若非唯二,還有誰唯一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偏鄉僻壤覓味,睹物思人臆想,也是「白頭鄉人在,閑坐說豆沫,簡語聊武訓」吧。

《一知齋主》20230908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 天天要聞

遼金時代博物館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神秘面紗

在吉林省農安縣前崗鄉遼金時代文化園(以下簡稱文化園)內,吉林印記遼金時代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靜靜佇立。博物館以文物搜集、整理、保護和展覽為主線,依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與深厚人文歷史,融合青銅文化、遼金文化與民俗文化,自2012年開館以來,持續為遊客揭開千年古城黃龍府的神秘面紗,展現其悠久歷史與燦爛文...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 天天要聞

我國古代的四斗如今再度復興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5000年歷史積澱出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是地球上至今唯一保持下來的文明。在數千年文明積澱中,也有些民間遊戲代代相傳,包括一些博彩的遊戲。其中有鬥雞、斗狗、走馬、鬥蟋蟀、鬥鵪鶉等比較流行,而且產生了許多相關的成語、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 天天要聞

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為何「清君側」起兵?

王敦其人王敦,字處仲,出生於公元 266 年,琅琊臨沂(今山東費縣)人 ,是東晉時期極為重要的大臣與丞相,同時也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治書侍御史王基之子,司徒王導的堂兄。他出身於頂級士族琅琊王氏,這個家族在當時的政治和社會中擁有着極高的地位
賴清德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國台辦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 天天要聞

賴清德粉飾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國台辦批:背叛民族,令人不齒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14日午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主持本次新聞發佈會。環球網記者:賴清德日前在台南參加八田與一紀念會時稱,台灣與日本的感情不是只像朋友一樣,是像家人一樣。島內輿論抨擊其對日本殖民時期屠戮台灣民眾的慘痛過去選擇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 天天要聞

八路軍被日軍囚於木籠,解手睡覺都在籠里,戰士傳奇越獄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文|六六鱗編輯|六六鱗前言1942年2月的一個漆黑夜晚,河北平西某日軍戰俘營內,一名被囚禁在不足兩平方米木籠中
【三國季漢秘史250】鐵壁霍弋:血火鑄就的忠誠 - 天天要聞

【三國季漢秘史250】鐵壁霍弋:血火鑄就的忠誠

一、臨危受命平永昌 建興九年的雨季格外漫長,霍弋站在永昌郡城牆上,望着遠處瘴氣繚繞的哀牢山,手指無意識地摩挲着劍柄上的銅吞口。三日前收到的軍報還揣在懷中——夷王孟獲的族弟孟琰糾集三十七寨蠻兵,已切斷通往滇池的鹽鐵要道。"參軍大人,閻都督的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