謚號不僅可以評價逝者的是非功過,還起到引導輿論、教化民眾的作用。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使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而做為皇帝的正妻皇后,後宮的女主人,是社會地位最高的女性之一,她的謚號又是什麼?
歷史記載西漢出現了歷史上第一位擁有獨立謚號的皇后衛思後,發展到東漢,皇后獨立得謚開始成為定製。
皇后的謚號完全從「皇帝」的謚號簡稱從帝謚。西漢之初,秉持着「夫人無爵,故無謚」 的給謚原則。陳立認為:「夫人無謚者,謂不別作謚也,但蒙夫謚也」 所以漢初皇后是沒有獨立謚號的,大多數皇后是完全從皇帝的謚號。
經過整理後有10位完全從帝謚的皇后(包括撤掉尊號的皇后),分別是高皇后呂氏、高皇后薄氏、孝惠張皇后、孝文竇皇后、孝景王皇后、孝武李皇后、孝昭上官皇后、孝宣王皇后、孝元王皇后、孝元傅皇后到了東漢時期的皇后普遍擁有了自己獨立的謚號,但仍然冠以帝謚,如漢光武帝的光烈皇后、漢和帝的和熹皇后。《蔡邕集·謚議》曰:「漢世母氏無謚,至於明帝始建光烈之稱,是後轉因帝號加之以德,上下優劣混而為一,違《禮》『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謚法》『有功安人曰熹』。帝後一體,禮亦宜同。
大行皇太后謚宜為和熹。」東漢末蔡邕認為東漢從光武帝開始皇后謚號是由皇帝的謚號加上皇后的「行」組合而成的。和熹鄧皇后的謚號應為「和熹」二字。
但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里論述:「以帝號標後謚,乃范蔚宗漢書追書之例,非當日本制也。光武陰後本謚『烈』,以光武謚合之,故曰『光烈』。
明帝馬後本謚『德』,以明帝謚合之,故曰『明德』……皆仿此。其桓帝梁後謚『懿獻』二字,不便合帝謚並稱,則曰『桓帝懿獻梁皇后』。此可以見范史牽合之書法也。後世不察,乃遂於皇后定謚時,即系以帝號。」
趙翼認為在漢代當時這種標於前的帝謚並不是皇后謚號本身。史家著述時將皇帝謚號冠於皇后謚號之前 ,一則是為了方便區別,二則也體現了婦人從夫之義。這種做法,被後代錯認為漢代皇后謚號規範,歷代因襲 。
但是根據范曄在《後漢書·皇后紀》中的記載方式,只有和皇帝合葬的「正位」皇后才會冠以帝謚,而桓帝懿獻梁皇后崩逝於桓帝之前,葬於懿陵,未與桓帝合葬,並且桓帝於延熹三年(公元 160 年)廢懿陵為貴人冢,剝奪了懿獻梁皇后的皇后待遇。
而與桓帝配享的「正位」皇后為桓思梁皇后。東漢到此時每位皇帝同時有且僅有一位皇后同食配享,並且只有同食配享的「正位」皇后才有資格冠以帝謚。但是,靈帝有兩位以帝謚的皇后,一位是靈思何皇后,另一位是靈懷王皇后。到了東漢末年,中央集權制度崩潰,軍閥四起,天下大亂,皇后的謚號制度不再像之前一樣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