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隆興和議,又稱乾道和議,是南宋與金朝訂立的第二個屈辱和議。在南宋孝宗即位後,他希望能通過北伐來收復失去的中原土地。然而,事實的發展並未如他所願,他所信任的老將張浚在隆興元年的符離之戰中失敗,使得和議的呼聲愈演愈烈。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宋朝臣湯思退等人堅決反對張浚的北伐政策,提出簽訂和議。宋孝宗在眾議中動搖不定,最終做出了罷黜張浚,任用湯思退等妥協派執政的決定,並下令撤防,遣使與金議和。最終,在隆興二年,南宋與金朝簽定了隆興和議,為宋金兩國帶來了長達四十年的和平。
隆興和議的簽訂,標誌着南宋政權在現實壓力下的妥協和退讓。雖然和議帶來了暫時的和平,但也凸顯了南宋在對外政策上的無奈和軟弱。這次和議不僅反映了南宋與金朝的力量對比,也反映了南宋內部各派力量的激烈鬥爭。
冷知識
1.隆興和議是南宋與金朝訂立的第二個和議,但和第一個紹興和議相比,隆興和議的影響更長遠,維持了四十年的和平。
2.朝臣湯思退是隆興和議的重要推動者,他堅決反對戰爭,主張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
3.南宋在簽訂隆興和議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撤防,這在歷史上並不常見。
4.隆興和議雖然是在隆興二年簽定的,但直到乾道元年才正式生效,因此也被稱為「乾道之盟」。
5.隆興和議的簽訂,標誌着南宋政權在與金朝的對抗中逐漸走向妥協,這也為南宋後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賦詩
隆興歲月中,戰火猶在燃,
孝宗心存望,北伐重中原。
張浚破符離,思退起反悖,
罷黜張浚後,和議聲漸強。
金宋洽和議,隆興二年時,
千言萬語中,歷史已定奪。
妥協是無奈,退讓也艱難,
和平的代價,只為歲月安。
乾道之盟現,宋金兩國安,
四十年和平,歲月證其長。
歷史的長河,見證每一瞬,
隆興和議里,和平的氣息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