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33年9月9日,沈從文和張兆和偕同走進了北平中央公園的婚禮殿堂,這是一個難以忘懷的時刻,天空湛藍而明亮,陽光灑滿了整個公園,顯得非常溫馨和美麗。
然而美好的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兩人結婚後很快陷入柴米油鹽的消磨中,沈從文為了挽回妻子甚至割腕自殺,可是張兆和卻並不領情,反而更加厭煩,對這段感情徹底心灰意冷。
這段悲傷的故事是如何發生的呢?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又是怎樣一副模樣呢?
悲劇的開始
1933年的北京秋高氣爽,沈從文辭去了青島大學的教職,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園,他和他的女人張兆和舉行了簡單而樸素的婚禮。
沒有華麗的場面,沒有隆重的儀式,家裡也很寒磣,沈從文從來不在意這些,他知道,真正的堅強和勇氣來自於自己內心的信仰和執着。
文人有骨氣,沈從文經歷過戰爭和生死,他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他從來不願意向任何人低頭,他只願意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為自己的信念奮鬥。
他和張兆和的婚姻也是如此,他們不需要外部的認可和支持,只需要相互理解和支持,就可以一起走完人生的旅程。
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者,沈從文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孩童,他永遠沒有長大。但顯然,沈從文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生活,沒有想過妻子是否真的想要這樣只有精神的未來。
張兆和比起沈從文成熟的多,她是豪門貴族家庭出身,又出門看過世界,知道柴米油鹽的可貴,沒有充滿幻想。
不管怎麼說,婚後生活開始了,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婚姻雖然簡樸卻充滿真情,他們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在一起度過了許多難忘的時刻,然而這種生活卻不是沈從文之前想的那樣。
結婚的時候,沈從文並沒有要張家的嫁妝,他本身又喜歡收集古玩,那些稿費經常性的花完,往往不能補貼家用,還要張兆和拿錢出來,甚至讓她當掉首飾,窘迫到了極點。
婚後剛剛四個月的時候,沈從文的母親病了,這讓他非常着急和擔心,他知道自己必須前往家鄉探望母親,於是他匆匆收拾行囊,便乘車上路了,妻子張兆和卻並沒有陪同。
不管身邊人怎麼勸說,張兆和都堅持己見,她用各種理由搪塞,和沈從文的書信沒有中斷,但是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去湘西,這份決絕幾乎讓人懷疑,兩人的感情已經出現裂痕。
全面抗戰爆發後,沈從文和一些知識分子決定離開淪陷區,前往昆明,他們化了妝,輾轉南逃,歷經艱險,終於到達了西南聯大,這次張兆和同樣沒有在身邊,沈從文孤身一人。
這一次張兆和拿出的理由是孩子還小,沈從文的書稿需要整理,可是夫妻兩人在國難當頭分居兩地,戰亂讓每一次相見極為珍貴,誰也不知道下次能否見面,張兆和就有這份狠勁。
儘管後來張兆和還是妥協了,帶着孩子去往西南後方,但是依然和沈從文分居。沈從文不得不在休息的時候走過幾十里的山路,見妻子和孩子一面,這種卑微簡直溢於言表。
當初兩人的愛情就是一種錯誤,沈從文太過自卑,將自己置於弱勢地位,全心全意的釋放愛意;張兆和始終掌握着主動權,對沈從文予取予求,態度漫不經心,傷害性十足。
頑固的愛
1929年,沈從文的生活有了新的變化。他被胡適聘請到上海當了老師,這讓他擁有了一份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這個聘請不僅給了沈從文新的工作機會,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那年,沈從文的第一節課正式開始了。他走進教室,看見了那些年輕的面孔,還有一個和他目光交匯的女孩,那是張兆和。
她是學生中一位聰明、優秀的女孩子,青春活力四溢,正熱愛着文化與知識,而沈從文則是一個中年男人,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文學成就和生活閱歷。
在教學的過程中,沈從文對張兆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幫助,他挑選了許多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讓張兆和閱讀,向她介紹了文學創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不斷向她示好。
同時,他像個頑皮的孩子一樣追求張兆和,寫了無數封情書給她,希望能夠得到她的回應。
張兆和對沈從文的求愛並沒有放在心上,從來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和回應,她將沈從文的情書丟在一邊,用「青蛙記號」標記,只是集中精力學習,期待自己能夠有所作為。
然而,沈從文並沒有放棄他的追求。他依舊一封接一封地寫情書,表達自己對張兆和的感情。這些情書的內容非常動人,沈從文用他的才華和靈魂深情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但是,這些情書頻繁到了令張兆和心生厭惡的地步,她不喜歡沈從文那種極度執着的追求方式,覺得這種行為過於侵略,她只想儘快結束這段煩人的關係,回歸自己的學習和工作。
沈從文性格中有一種偏執,他沒有放棄對張兆和的追求,想了許多種方法「曲線救國」,但是都沒能成功,最終他請出了自己的伯樂——胡適,希望對方能當一個牽線的紅娘。
1930年7月,張兆和應邀到胡適的家中,一番寒暄後,胡適開始了月老的表演,他向張兆和介紹沈從文的優點,藉著同鄉的情誼說情,言談中將自己擺在長輩的高度說教。
張兆和並沒有被這些話所動搖,她認為自己可以依靠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取得更高的成就,而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她對沈從文也從來沒有產生過感情,完全不可能接受胡適的提議。
面對這個問題,張兆和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胡適的提議,胡適見狀,有些着急的勸說張兆和,直言沈從文頑固地愛着她,但是,張兆和仍然堅定地表示:「我頑固地不愛他!」
這次說合算是失敗了,可是沈從文依然不氣餒,他毫不間斷的給張兆和寫情書,更讓對方的家人接受了他,經過一番死纏爛打,張兆和最終點頭同意,答應了這門婚事。
失敗的愛情
依靠死磨硬泡,沈從文抱得美人歸,可是這種施捨來的感情真的可靠嗎?後來的事情驗證了兩人關係的脆弱,沈從文的浪漫文人性格和張兆和端莊大氣的內心並不十分相符。
1930年7月,沈從文拜訪熊希齡,一位名叫高青子的家庭教師代為接待了沈從文,他發現了高青子的聰明和才華,內心中生出好感。這次偶遇,成為了兩人人生非常重要的一頁。
一個月之後,高青子再次見到了沈從文,那一天,她打扮得有些不同,彷彿模仿了沈從文筆下另一部小說的女主人公的樣子,並且特意裝扮為書中的模樣,引起沈從文的注意。
他自然知道高青子的心思,深深地被她的美貌和聰慧所吸引,並對她產生了強烈的感情。
後來兩人的交往逐漸加深,沈從文幫助高青子修改《紫》的文字,熱情地支持高青子的文學創作,就像是在給自己那個時代的愛情做出了最好的註解,這篇小說獲得了很大成功。
沈從文也寫了很多小說回應,筆名是從高青子名字中取出來的,這不僅是表達了他對高青子的思念,更是對他們之間情感的一種延續。他以文人的方式,愜意地靈魂出軌。
對於這件事,沈從文沒有瞞着張兆和,他坦然地告訴兆和自己的情感狀態,即便當時他們的兒子剛剛出生,這種勇氣和正直令人佩服,但是也給兩人的感情製造了巨大困難。
張兆和無比憤怒,獨自回到蘇州娘家,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沈從文卻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孤獨和無助,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只能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
對於這樣的情感困境,沈從文感到非常矛盾和迷茫。他開始懷疑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放棄高青子這份自以為是的愛情,對人生方向也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去留方向。
1942年,高青子主動退出,一定程度上挽回了沈從文的愛情,張兆和重新回到他的身邊,兩人分工明確,微妙的維持着家庭的和睦,然而時代的浪潮湧起,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1946年以後,張兆和和沈從文之間的感情開始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政治見解產生了明顯的分歧,這讓他們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危機,原本就傷痕纍纍的愛情幾乎到了毀滅的邊緣。
在這樣的背景下,沈從文的家庭生活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他和妻子及兒子分居,只有在每天晚上才能回到家中,與家人共進晚餐。
走之前,他還要為第二天的早飯和中飯準備食材,這樣一來,在家中他的處境就更加難以承受了,他的地位也變得非常尷尬和孤立。
一生寂寞
張兆和是一個紅顏,美麗端莊,但是她並不是沈從文的知己,張兆和對於沈從文的作品,總是不能給出積極的評價。相反,她經常挑剔沈從文的文章,不喜歡這些文字中的情節。
對於沈從文來說,這是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他的文學才華一直備受人們的讚揚和認可,但是他最親近的人——妻子張兆和卻無法理解他的創作。
更甚至,在沈從文聲名大作之時,張兆和還總忍不住去修改沈從文文中的語法,以至於最後沈不敢再讓她看自己的新作。
沈從文清楚地知道,他和張兆和之間的價值觀和生活背景存在很大的不同,張兆和出身於大家族,她欣賞規矩、端莊的藝術表現方式,更看重文字的語法、句式和用詞。
而沈從文則更傾向於自由、浪漫的文學風格,他追求情感的表達和人物的塑造,絲毫不受所謂的規矩約束,在這種價值取向的差異下,張兆和並不懂得沈從文的內心世界。
價值觀上的不同,再加上生活不如意,沈從文漸漸變得心灰意冷,毫無生氣,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才華和人生的意義,感到自己被辜負了,陷入了這種孤獨和無可奈何的困境。
在這段時間裏,沈從文的創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他並沒有停止寫作,但是層層壓力讓他的作品變得更加陰鬱和沉悶,他的筆下充滿了對於人生的疑惑和對於世界的失望。
沈從文在極端困苦下想過自殺,他喝下煤油,用小刀劃破手腕,想要用死亡結束這一切。可是他並沒有成功,只能繼續渾渾噩噩,一直到1978年才能緩口氣,然後於1988年去世。
沈從文晚年的時候,張兆和回來照顧他,算是將這段感情收尾,兩個人在生命的盡頭才真切的感知對方。沈從文去世後,張兆和整理他的文稿,深刻地反思與他相處的婚姻生活。
對於張兆和而言,整理沈從文的文稿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她在整理這些文稿的同時,也在重新審視和理解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深入的思考和啟迪,學會了接受和寬容。
她深刻地意識到,婚姻需要經營和維護,需要相互支持和理解。她最終得到了心靈的平靜,並在沈從文的遺志下,決定把這些遺稿出版,與讀者分享沈從文獨特的人生和文學才華。
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充滿着不幸,兩個不合適的人在一起就是一種折磨,徒勞留下傷痛和感傷。
婚姻中的問題和困難是無法避免的,可能會讓我們感到迷茫和疲憊,但是我們需要學會正視它們並積極解決,只有通過與配偶的坦誠交流和妥善處理問題,我們才能夠在婚姻中獲得幸福和滿足。
希望人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並重新發現生命中的美好和意義,幸福的婚姻不是靠完美來實現的,而是需要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文由「紅色史令」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