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號是一種組織集團的政治理論和手段。特別是從政治叛亂集團的立場來看,它們的口號不但是能夠整合叛亂集團的一種政治理論,並且是能夠吸引廣大下層民眾的一種政治手段。
自18世紀末期以後,天地會以福建和廣東為中心吸引了廣大的下層民眾,好像急性傳染病一樣廣泛擴散到整個華南地區。
其中原因,我們應當考慮到天地會的吸引力方面,特別是天地會的組織特點;同時也考慮到參加天地會的下層民眾的社會經濟狀態,尤其是在華南地區宗族社會的構造下予以考察。
天地會並不是只為了反清復明而組織的,但天地會本身含有「反清復明」思想,這從上述該會的起源傳說和人會儀式中可以得到反映。
這種「反清復明」思想吸引下層民眾時,有時起負面的作用,有時起正面的作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天地會發動大規模政治叛亂時,提出了他們的政治口號,即「反清復明」。
通過此時天地會提出的旗幟、傳單、告示文、檄文等,可以探討該會的政治口號。第一,乾隆五十一年在福建台灣府發生林爽文的天地會叛亂,這是天地會第一次發動大規模叛亂。
雖然此叛亂的原因只是小事引發的械鬥和官府的強令搜索,但林爽文的天地會藉此事攻擊縣城,開始進行正式的叛亂活動。
當時《天地會盟書誓詞》提到:「今因廣東省鳳花亭高溪庵馬溪廟明主傳宗,今夜歃血拜盟,結為同胞兄弟,永無二心。」
可知林爽文的天地會發動叛亂之前,曾以血盟誓,強調了基於"明主傳宗"的反清復明思想。從當時頒佈的告示文、委任令和軍令來看,林爽文的天地會不是使用清朝年號,而是使用「天運」和「順天」年號。
並且在叛亂軍的旗幟中,可以看到象徵「明」的「日」和「月」字。在清政府查獲的文件中,林爽文的天地會曾下令:
「委任總兵、將軍辦理各處軍務糧餉的執照,給開國先鋒選練雄兵戰將以保明伐清的命令。」
由此可見,雖然叛亂的起因並不是為了實現反清復明,可是在叛亂擴大過程中,林爽文的天地會基於該會本身含有的反清復明思想將叛亂進行下去。
第二,乾隆末期,天地會只在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有一些活動,可是從嘉慶年間起,天地會廣泛擴散到全廣東,以及廣西、江西、湖南等一些地區。
其中嘉慶七年在廣東惠州府發生陳爛展四的天地會叛亂。這是天地會第一次在大陸發動大規模叛亂。
陳爛展四供述到:「我於嘉慶六年七月間,起意糾人拜會,兩年以來輾轉糾約,共有一萬餘人。我因糾得人眾,於本年七月間起意謀反。」
據兩廣總督吉慶和廣東巡撫瑚圖禮的奏摺,陳爛展四的天地會以羊屎山為根據地,與吃齋匪徒聯合,準備軍力、武器、糧食等之後,開始計劃叛亂。
當時欽差大臣那彥成也將陳爛展四的天地會看做「實為叛逆"。據陳爛展四的天地會使用的布旗,其中"常樂我情本姓洪結義,順天結萬洪字為記"的內容,可知陳爛展四以順天行道的政治性原理來組織天地會。
並且通過「門外號,門內號,洪英,雍正甲寅年七月廿五日,星出我亦出",可知陳爛展四基於該會起源傳說來進行叛亂。
因為洪英是在起源傳說中出現的明朝皇帝的後代,創立天地會的關鍵人物之一,並且雍正甲寅年七月廿五日是在起源傳說一些版本中天地會創立的日子。
特別是,通過"順天興明合和同"和"齊心協力討江山"這兩句,我們可以知道陳爛屐四的天地會進行叛亂的目的,就在於實現「反清復明」的政治目標。
第三,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天地會已開始利用傳單來宣傳「反清復明"的內容。香港總督德庇時(Davis)在1836年出版的一本著作里提到:「1828年10月,有一家公司的先生在澳門新教徒墓地上發現了一張傳單」。
其傳單本來是中文,可是此原本目前不在,如把它翻譯中文則如下:「大哉中華,盛矣天朝,千方來貢,萬國來朝,妖胡竊篡,此恨難消,招兵買馬,義旗高招,整軍經武,誓滅滿妖。」
這張傳單的內容頗具煽動性,其內容為漢族樹立的中華天朝被滿洲篡奪,因此他們要招集軍馬,舉起義旗,覆滅"滿清"。
第四,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後,天地會在各地區發動了多次大規模的叛亂,其中有咸豐三年在上海發生的小刀會叛亂。
咸豐三年七、八月,在徐耀和周立春分別領導的嘉定起事的鼓舞下,至八月初五日,上海小刀會首領劉麗川發動武裝起事,佔領上海縣城,逮捕蘇松太道吳健彰,並且殺死上海知縣袁祖德。
劉麗川為安定民心並獲得廣大上海人民的支持,以"大明國統理政教天下招討大元帥」的名義來發佈一份告示。
從安民告示的性質來說,提到「士農工商,各安常業」和「不得取民間一物,不得奸民間一女"等等,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從天地會叛亂的角度來看,這份告示仍然展現出「反清復明」的政治意識。這個叛亂政權,基於「方今童君昏聵,貪官污吏,布滿布朝」的現實政治,實施叛亂,而將實現「韃夷當滅,明復當興」的目標,故稱「大明國」,年號為「天運」。
當時在叛亂政權為右元帥兼署上海縣事的林阿福,更強調「反清復明」的政治意識。他以「大明國統理政教招討副元帥兼署上海縣事」的名義來諭示。
第五,咸豐四年在廣東發生天地會大叛亂,所謂「洪兵起義」。這是天地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叛亂。
咸豐四年廣東廣州府天地會總會首陳松,與屬下的該地區天地會會首何六、陳開、李文茂、陳賢良等聯合為實現"反清復明"的政治目的,發動了武裝起義。
在此叛亂前後,陳松天地會集團為爭取廣大人民的支持,多次發佈了檄文和告示文。有一份《討大清檄文》,其後半部如下:
「今幸明王有佐,故主尚存。仰觀天象,曆數在躬,俯察輿情,民心亦變。爰舉義旗,以靖妖孽。所望普天率土,執儼子於咸陽,戮力同心,殮商羊於牧野。
其全才全德者封以萬戶侯,具一技一能者授以千夫長,躬稼者免稅三載,犯法者宥罪千條。上有恤刑之主,下無冤枉之民,不儼然湯武之行,復睹堯舜之世也哉!」
這份《討大清檄文》也稱《紅頭檄文》、《復明起義檄文》,強調了「反清復明」的內容,即天心還保存着大明王朝的命運,如同紂王的清朝已失去民心,人民應該像湯王和武王一樣,舉起義旗,推翻清朝,建立如同堯舜時代的社會。
其他有些檄文和告示文與《討大清檄文》類似,都強調了「反清復明"的內容。
《安睦百姓告示》也指出:"為因大明社稷","興漢滅滿"。而在此叛亂過程中,有一位該地方官為鎮壓這叛亂而發佈檄文,即《討三合會檄》。
其中指出:「至我國朝,主無失德,養士澤民,二百餘載,下至鰥寡孤獨,嬰老廢疾,皆蒙惠養。
凡我小民,宜體雨露之施,共荷生成之福,不宜妄有所動也。乃今之糾眾倡亂者,輒迷於三合會,而以反清復明為詞。
噫!清何負於你?明何德於你?你高曾祖考生於清,你亦為清之民而已,何必入三合會以取戾耶?"
雖然這檄文的內容與天地會的檄文完全相反,可是顯示了當時糾眾倡亂者大部分加入天地會系統的三合會,提倡「反清復明」的口號。
第六,清末革命派出現後,天地會通過多次與革命派合作,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事。其中典型的為光緒二十六年發生的惠州起義。
當時廣東著名的天地會領導人鄭士良和革命團體興中會會長孫中山,在"反清復明"的思想和各種現實情況的基礎上,發動惠州起義,在總司令官鄭士良的命令下,以天地會為中心的會黨勢力大規模參加。
起義發生後,鄭士良的起義軍發佈對外宣傳用的告示,其全文如下:"本會乃三合會會黨,又名義興會,又名天地會,與義和團絕不相涉者也。
本會首並副會首等誓滅滿洲,重立新君,以興中國。本會同志數逾百萬,殆將無算。其奇材異能之輩,皆散處於澳洲、美洲並暹邏、安南、星加坡以及南洋各島嶼,待時而動。
本會志在興華,一俟大功告成之後,即當開通全國,與各國通商,周知干戈一動,難免生靈塗炭。但非興此義師,何能保全中國?
史冊所載三百年前忠臣義士所未竟之功者,茲本會繼而任之。伏望英美日各大國助成本會之義舉,否或置身局外,以示兩不偏袒也。
前一千八百六十二年英政府嘗遣戈登將軍效力於滿人,迨戈登將軍成功之後,反受滿人之刻時,始知噬臍莫及,其時英國各政治家亦皆以戈登此行大為失算也。前事者後事者之師。本會深望各大國當不再蹈當年之覆,則大幸矣。」
在這份告示的開頭,明確宣布起義軍的主體是天地會,然後強調"誓滅滿洲,重立新君,以興中國"並"三百年前忠臣義士所未竟之功者,茲本會繼而任之"的內容。
換言之,其起義目的在於實現「反清復明」,從當時情況來看,也就是保和復興存中國的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