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西漢時期的和親是屈辱的代名詞。許多以漢武帝為題材的電視劇中,常常出現匈奴大軍侵犯邊塞,漢朝軍隊無能為力,只能與匈奴和親。皇帝捨不得把寶貝女兒嫁出去,就從掖庭物色宮女,送到遙遠的大漠。匈奴單于也知道漢朝送來的是冒牌貨,過了一段時間照樣南下,大肆劫掠。每當有漢朝皇帝駕崩或者匈奴單于病故,雙方又要假惺惺地和親,就像例行公事一般。久而久之,和親成為了無能、屈辱的同義詞,漢武帝正是要改變現狀,終結和親的黑歷史,所以奮發圖強,對匈奴加以征伐。
和親一定代表着屈辱嗎?實際上並不是,西漢從前期、中期,再到後期,都與其他政權開展過和親,但不是每一場和親都低三下四。比如漢武帝時,細君公主、解憂公主遠嫁烏孫,是為了與烏孫結成同盟,共同抗擊匈奴,把漢朝的勢力滲透到西域。漢元帝時,昭君出塞,漢朝一方佔據絕對主動,呼韓邪單于親自跑到長安覲見天子,自請為婿,漢廷安排了幾位宮女和親,匈奴都高興地合不攏嘴,因為雙方的實力差距已經天翻地覆。
但西漢的和親始於屈辱、無奈,這是毫無疑問的。漢高祖七年,劉邦統率的漢軍與冒頓單于帶領的匈奴軍狹路相逢,被包圍在白登山七天,直到採納了陳平的計策方才脫險。領教了匈奴人的厲害,劉邦感受到深深的焦慮。在冒頓手下,能夠調動的騎兵高達四十萬,他們居無定所,常常襲擾長城沿線。
中原剛剛經歷過反秦戰爭、楚漢戰爭,民生凋敝,一石米能賣五千文錢,老百姓都易子而食。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皇帝出行竟然找不到顏色相同的馬匹,王侯將相只能乘坐牛車上班。物質匱乏,國力空虛,根本沒有實力與匈奴開戰。更何況冒頓是位英主,絕非等閑之輩,如果是個昏庸無能的倒也好辦了,可惜人家能力在線。
於是劉邦便問計於婁敬,婁愛卿,敵強我弱,您看這咋辦呀!婁敬說冒頓這個人吧,老實說,跟禽獸沒什麼區別,殺自己的父親,娶自己的後媽,跟他講仁義道德,就好比秀才遇到兵。那肯定是行不通滴!不如忍痛割愛,把陛下的長公主嫁給冒頓,再送上豐厚的嫁妝,國際社會知道娶漢家公主會一夜暴富,必然羨慕不已。冒頓女人有了,錢有了,面子也有了,一高興,必然把長公主立為閼氏,也就是正宮娘娘,日後生了兒子就是太子。
冒頓活着的時候,貪戀漢朝的財物,又因為是女婿,必然不會大動干戈;以後他死了,太子繼位,外孫總不能出兵打你這個姥爺吧!這叫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婁敬還強調,一定要把長公主嫁過去,千萬不能找冒牌貨,因為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萬一冒頓知道是假的,必然懷疑漢朝的誠意,達不到預期效果了。以後即使生了小孩,立為太子,和你也沒有血源關係,照樣派兵南下,肆無忌憚。
劉邦聽後,認為很有道理,準備把女兒魯元公主給冒頓送去。准丈母娘呂后知道了,一哭二鬧三上吊,死活不肯,她只有一個女兒,哪裡捨得送到遙遠的大漠。如果去了,這輩子大概率是回不來了。劉邦也沒有辦法,最後還是送了個冒牌的,還把送親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婁敬,誰提議的誰去干。
婁敬回來以後,也知道這件事沒有多靠譜,建議劉邦把關東的豪門大族遷徙到關中來,因為匈奴白羊王、樓煩王的騎兵一天一夜就可以趕到長安,從關東多弄點人口,不僅可以增強實力,抵禦匈奴南下,還能削弱關東的地頭蛇,強化朝廷在那些地方的統治。
婁敬的想法其實很理想化,單于娶了漢朝公主,為什麼一定要立為閼氏呢?做個小老婆也未嘗不可。即使是閼氏,也無法保證生的是男孩,即使是男孩,也未必傳位給他,就算接班了,統治者首先考慮的是政治利益,歷史上兄弟反目、骨肉相殘的事屢見不鮮,單于又怎麼可能因為漢朝皇帝是他姥爺,就化干戈為玉帛呢?婁敬所期盼的,全是最美好的結局。劉邦從第一步起,就沒有讓它具備實現的可能,因為送過去的壓根就不是正牌公主。
那麼西漢前期的和親,到底有沒有作用呢?
要說有很大的作用吧,匈奴還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南下,在邊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當地百姓傾家蕩產,漢朝皇帝愁容滿面。漢文帝登基第三年,匈奴右賢王部打入河南地,劉恆調動八萬大軍,親自移駕太原,準備和匈奴決一死戰。後來右賢王退往塞外,濟北王又造反,才取消了此次軍事行動。十一年後,匈奴單于親自率領十四萬大軍攻入蕭關,殺北地都尉,擄掠大量人口財富,漢文帝不得不徵調十萬大軍保護長安,一個月後,匈奴回家了,漢軍只是將匈奴趕出長城,但不能進行決戰。
文帝駕崩前夕,軍臣單于又背離和親的約定,各派三萬鐵騎入上郡、雲中,殺略甚重,劉恆又不得不調動六位將軍迎戰,等漢朝軍隊趕到了,匈奴已經退走。景帝即位後,匈奴仍然小規模入侵,但沒有大動干戈。劉徹登基後,剛開始延續之前的政策,與匈奴和親,直至馬邑之謀,雙方徹底翻臉,以往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徹底結束。
但要是說和親完全沒有作用,那漢朝皇帝為什麼要長期堅持呢?從劉邦到呂后,從文帝到武帝,跨度長達六十餘年,這些人可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至少是平均水平之上的,沒有好處的事不可能做這麼久。漢朝實際上是在用尊嚴、財富換取時間,匈奴雖然強大,但他們是游牧民族,人口有限;漢朝地大物博,人煙阜盛,只是剛剛經歷了大規模戰亂,暫時處於劣勢,經過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總有一天能夠解決匈奴問題。
和親儘管是隔靴搔癢,不能釜底抽薪,但它就像薄荷糖一樣,暫時能夠感覺到清涼、舒適,匈奴能消停一會是一會,只要他們減少南下,哪怕一次,給漢朝帶來的損失都要少一些。
在忍辱負重的過程中,漢朝上層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出兵,好好地懲罰匈奴,爭一口氣。劉邦剛剛駕崩,冒頓單于就給呂后送來了求愛信,大意是我現在單身,聽說你也剛剛喪偶,兩個人都不快樂,不如我們在一起吧!互通有無,皆大歡喜!呂后看了勃然大怒,召集重臣開會,大家也都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斬殺使者,發兵征討。樊噲更是主動請纓,希望朝廷調撥十萬兵馬,他好橫行草原。
沒想到很快就被季布打臉,當年劉邦率領三十萬大軍都敗了,你樊噲帶個十萬人馬就能贏了?再說了,匈奴是夷狄,對待他們的言論,不能太過認真,認真你就輸了,和野蠻人講道理,何必呢。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面前,呂后只能低下高傲的頭顱,回信說自己年事已高,年老色衰,不配給大單于當老伴,求放過。
冒頓知道後,派使者回長安道歉:「未嘗聞中國禮義,陛下幸而赦之」,其實是誤會了,冒頓把匈奴人的觀念生搬硬套在了呂后身上,按照他們的風俗,哥哥死了,弟弟是可以娶嫂子的,父親死了,兒子也可以娶後媽,之前和親,劉邦與冒頓約為兄弟,如今大哥沒了,弟弟娶呂后這位嫂子合情合理。
但是以中原的標準看,這就是亂倫,根本無法接受。當冒頓意識到雙方的文化差異時,趕緊派使者過來解釋。但從樊噲挨批,呂后認慫的表現看,大漢高層對軍事實力的差距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漢文帝時,有一次雙方發生了衝突,匈奴送來了和好書,但裏面充滿了威脅。說之前我們打仗,是因為漢朝的官吏侮辱了右賢王,所以右賢王才出兵破壞兩國和平,把責任全部推給了漢朝。大單于為了懲處他,安排右賢王征討月氏,如今月氏已經被我們打敗,西域的樓蘭、烏孫等國也臣服了,游牧民族都團結在以大單于為核心的匈奴人周圍,希望漢朝皇帝與我們再度和好,罷兵休戰,讓小朋友們能夠快快樂樂地成長,享受金色童年;讓老年人們可以開開心心跳廣場舞,頤養天年。
漢朝君臣一看,這哪裡是和解,分明就是耀武揚威,又開始討論和親還是開戰。最後依然是和親佔了上風,理由是匈奴剛剛打敗了大月氏,風頭正盛,漢軍恐怕不是對手;即使打贏了,佔領了匈奴的地盤,那裡是草原,不能耕種,得不償失,還不如和親性價比來的高。
惠帝、文帝時期的兩次爭論,反映出漢朝上層並非不思進取,他們也想強硬一次,最終卻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直到武帝時,太倉的存糧陳陳相因,府庫的錢財堆積如山,田野里的牛馬成群結對,劉徹總算是有了底氣,敢於策劃馬邑之謀,對匈奴人亮劍。這一刻,漢朝已經等待了六十多年。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