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無比屈辱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鴉片成為一個獨特的存在。毫不誇張地說,近代中國尤其是晚清到民國這段時間,舉國上下幾乎都吸食鴉片。1871年,在中國生活多年的韋德向英國國王提交了一份關於中國人吸食鴉片的文件。
在文件中,韋德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吸食鴉片,無異於英國人酗酒,都極具危害性。鴉片不僅使人散盡家財,還沒有根治的法子。每個鴉片吸食者的道德品行和身體素質,都在持續性下降。不過,鴉片的危害甚於酒精,因為沒有證據表明,酗酒會令人臭名昭著。」
我們知道,鴉片戰爭的直接導火索之一就是林則徐虎門銷煙。當時英國走私的鴉片價格極其昂貴,但是在權貴階層里無比暢銷,吸食鴉片成為他們交際的方式之一。然而,到了清朝滅亡前夕,為何昂貴的鴉片連窮苦老百姓都抽得起?
舉個例子,晚清時期福州地區的有幾千家鴉片零售店和煙館,城內男性一半以上都吸食鴉片,甚至連碼頭上最貧窮的苦力也能享受抽鴉片帶來的快感。當時親朋好友見面在一起,首先就是抽鴉片,一邊吞雲吐霧,一邊敘舊或談生意。那些富裕的家庭,更是配置了很多煙槍,邀請朋友來家中一起吸食。
全民如此瘋狂吸食鴉片,一定是鴉片非常便宜。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立即反擊,「鴉片如此昂貴,怎麼大家都買得起呢?」
其實這與清政府有着直接關係。由於清廷並未出台相關律法控制鴉片吸食行為,僅靠百姓的自我約束根本無濟於事。「虎門銷煙」後不久,大量鴉片又繼續傾銷至國內,眼見徹底禁煙無望,一些大臣甚至提出以國產鴉片抵制外國鴉片的餿主意,期望以此阻止白銀外流。
▲罌粟田
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清廷正式頒佈《徵收土葯稅厘條例》,向鴉片徵稅。這一條例直接影響不僅增加了稅收,而且變向直接肯定了鴉片(罌粟花)種植、買賣的合法性。就這樣,短短五年時間,各地罌粟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山西更是一躍成為鴉片種植大省。
山西巡撫曾國荃就曾在奏摺寫道,「小民因獲利較重,往往以膏腴水田,遍種罌粟,而五穀反置諸磽瘠之區,此地利之所以日窮也」、 「棄田之半以種罌粟,往往以膏腴水田遍種罌粟,而五穀反置諸磽瘠之區。」
國產鴉片的產量一再攀升,甚至還誕生了不同品牌,「我國所制亦甚多,約舉之,有雲土、川土、碭土、建漿、葵漿、台漿、象漿之別」,隨着國產鴉片的大面積種植,鴉片的價格自然而然就降下去了。
對普通百姓而言,種植鴉片能多掙一些錢來改善生活,對官員而言則能帶來巨額賦稅,實在是一種「雙贏」。於是在從清廷到民間全方位的推波助瀾下,本土種植的鴉片最終戰勝了洋人傾銷的走私鴉片,其價格也一低再低。
▲晚清平民吸食鴉片場景蠟像
在此過程中,窮人們甚至發現了鴉片的新用途,這無疑也使得其對鴉片的消耗量劇增。據《廈門志》記載,不少窮人為了防止下田幹活時孩子跑到外面惹是生非,不惜以鴉片為誘劑將孩子圈在家中。除此之外,鴉片還有抑制食慾的作用,這讓許多窮人為節省食物而選擇服食鴉片。就這樣,有錢人選擇國外上等鴉片,沒錢人選擇國產劣質鴉片,甚至還可以去撿煙槍里的廢料沖熱茶喝。可以說,整個近代中國都被浸泡在鴉片之中。
自己能種,我們家山西的,那玩意也能種,早幾年家裡還有罌粟種子,現在沒了,老一輩人手裡頭都有那個東西,有個頭疼腦熱肚子疼來一點可管用了,因為這個東西,我奶奶號稱神醫
鴉片是,大英帝國的洋鬼子,禍害中華民族的工具,為了拖人下水,剛開始銷售的價格很低廉,等人上鉤,上癮了,價格飛漲,使有些老煙鬼,賣兒賣女賣房子,也要往死里鑽。鴉片害人哪,使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歷史的恥辱,我們不能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