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哀思丨聽聽那些用生命延續生命的故事……

2023年04月04日18:36:15 歷史 9903

大眾衛生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4日訊(通訊員 陳煒)4月2日,清明節前夕,長沙陰雨綿綿。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偏僻一隅,依山傍水的長沙明陽山福壽苑陵園,顯得格外寧靜悠遠。

清明寄哀思丨聽聽那些用生命延續生命的故事…… - 天天要聞

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有一個悲傷卻溫暖人心的故事

當天上午,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與數所醫學院學生、志願者代表一同參加由長沙市紅十字會組織開展的「生命·遇見——2023年遺體器官角膜捐獻緬懷紀念活動」。誦讀祭文、默哀、獻花、系風鈴……現場,每個人都懷揣虔誠之心,向鐫刻在紀念石碑上的一個個名字默默致敬。

一份「生命厚禮」,為她開啟新「視界」

走進長沙明陽山福壽苑陵園,再順階而下,遠遠就能看見長沙市紅十字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紀念廣場上豎立的十餘面紀念石碑。每一面,都被名字填得滿滿當當。

這些,都是從1999年至今的遺體器官捐獻者。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有一個悲傷卻溫暖人心的故事。

作為「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接收登記總站」,長沙愛爾眼庫見證了許多傳遞光明的感人事迹。其中,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葉沙(化名)與「一個人的球隊」的故事,尤為讓人淚目。

2017年4月,熱愛籃球的少年葉沙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離世,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6歲。在兒子生命的最後一刻,父母決定捐獻齣兒子的器官——心臟、肺臟、肝臟、兩個腎臟和一對眼角膜,給七位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讓他們重獲新生。

兩年後,為了延續葉沙的籃球夢想,五名受助者集結在一起,共同組成一支籃球隊,它的名字就叫「一個人的球隊」。

清明寄哀思丨聽聽那些用生命延續生命的故事…… - 天天要聞

「一個人的球隊」向全世界講述了中國器官捐獻大愛故事

顏晶(化名),就是「球隊」的一員。

在湖南湘西土生土長的顏晶,自出生起右眼就有一個渾白色腫瘤。因為眼睛的「與眾不同」,她曾經沒少遭受嘲諷和排擠。更揪心的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她眼裡的腫瘤物越變越大,甚至,面臨眼球爆裂的風險。

一時間,顏晶唯一的出路只剩眼角膜移植。所幸,葉沙獻出的「生命厚禮」,讓她重見光明。

2017年,顏晶成功接受了角膜移植手術治療。當摘下紗布,右眼重新睜開的一瞬,她感覺一切都變了。「就像新生一樣!」

顏晶的人生自此迎來轉折——性格變得開朗樂觀,學習成績逐步提高。當然,她也會特別注意右眼的狀況,「因為,這也是葉沙哥哥的眼睛。」

顏晶說,她要帶着葉沙的眼睛去看更大的世界,今後,要從事法律相關的工作,為社會的公平正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從受捐者到捐獻者,他用大愛為生命接力

每一位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都是生命的強者。當生命逝去,他們或許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卻能通過滿懷大愛的方式,增加生命的厚度、寬度和溫度。

在與長沙相距800餘公里遠的廣西南寧市,同是「球隊」一員的周斌(化名)在離世前選擇捐獻自己的眼角膜,將大愛延續。

清明寄哀思丨聽聽那些用生命延續生命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風中搖曳的風鈴,寄託着對未曾謀面的捐贈者的哀思

周斌是廣西桂林恭城人。2017年,他罹患肝癌面臨著死亡的考驗,在陷入絕境之時,是葉沙離世後捐獻的肝臟挽救了他。

重獲新生後,周斌無比珍惜每一天,他堅持鍛煉身體,更加努力工作,花時間陪伴家人,享受生活樂趣。他還成為了一名志願者,積極地參與器官捐獻公益講座,幫助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2018年,當得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組織開展「一個人的球隊」公益行動時,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葉沙籃球隊」(亦稱「一個人的球隊」)。

這一年,周斌完成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成為一名人體器官捐獻登記志願者;這一年,周斌開始這樣介紹自己:「我是葉沙,葉沙的肝」。

不幸的是,2022年6月13日,周斌因癌症複發離世。

在彌留之際,周斌不忘囑咐兒子替自己完成心愿——他要像葉沙一樣,捐獻自己的器官,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之後,周斌的眼角膜由南寧愛爾眼庫接收,並成功移植給了兩名角膜盲症患者,讓他們重見光明!

眼角膜移植成功率達90%

萬餘位角膜盲症患者已重見光明

據世衛組織發佈的《視力殘疾全球數據報告》顯示,我國因角膜病致盲者約有400萬至500萬人,其中每年新增角膜盲症患者約10萬人。然而每年能施行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僅不足1萬人。

「相對於其他器官移植而言,眼角膜移植成功率是最高的,大概在90%左右。因為角膜是透明無血管的組織,所以它手術後排斥反應發生率最低,排斥反應是導致器官或者組織移植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有角膜病的患者大部分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愛爾眼科角膜病研究所所長李紹偉教授介紹。

清明寄哀思丨聽聽那些用生命延續生命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長沙愛爾眼庫行政主任楊麗紅向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獻花

據了解,愛爾眼科目前已累計成功接受5500位愛心人士捐獻的眼角膜,幫助1萬餘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見光明。長沙愛爾眼庫行政主任楊麗紅表示:「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能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希望更多人了解遺體器官角膜捐獻,參與到這份奉獻愛心、延續生命的崇高事業當中,讓更多在黑暗和絕望中的患者重獲新生、重見光明!」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