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福州茶園山小學操場下挖出兩具屍體,男屍脊椎斷裂,女屍下身殷紅,沉重的棺材不僅險些壓垮4噸的起重機,還流出神秘液體……開棺後,專家做出驚人推測:屍身不腐,且來自700多年前!
如今,提起考古,人們常說「考古跟着盜墓走」。這是因為,吸收了明陵發掘的教訓後,考古界長期秉持「不主動發掘」的原則。所以很多時候,一些墓葬在被盜後,考古隊才進行後續的保護性發掘。
但實際上,比起盜墓賊們,中國各種包工頭才是接觸古墓最多的那群人。例如上文提到的不腐古屍,就是在一所小學修操場時發現的。
這小學位於福州茶園山東麓,1986年暑期,學校趁着假期翻修操場,結果挖塌了一處深坑,仔細一看,兩具棺材影影綽綽,讓人背後發涼。
接到報告後,當地博物館派出考古隊進駐現場,這時,古墓已幾乎被揭頂,棺木也在施工中產生了破損,原地保護已不可能。
這一處古墓雖然被破壞,但依舊可以看出夯實的三合土和齊整的青磚,約12平方米的墓坑內分為兩個墓室,各有一具棺槨,中間一堵青磚牆隔開。
從形制看像是南宋古墓,仔細辨認,棺槨外還灌注松香,傳來陣陣的神秘的氣息。
是現場開棺還是運回實驗室?考慮到天氣炎熱,如果棺內有屍體,當場開棺很可能造成棺內屍變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而且現場人多雜亂,不容易控制,於是,考古人員決定將棺槨運回博物棺。
為了將棺槨離工地,考古隊特意調來吊車將棺槨整體搬遷。結果,吊車緩緩起鉤,竟發生了傾斜。
棺材沒動!
這可是能吊起4噸重的工程機器,竟然吊不起棺材?難道這有什麼詭異事件?
但很快,人們就發現了端倪,這棺材裏應充滿了神秘的液體,在吊裝時,有「水」滲出,這也解釋了這棺槨比一般古棺更重的原因。
後來,考古人員對吊裝器械進行了調整,這才將兩口沉重的棺槨運了回去,等到萬事停當,人們打開棺槨,眼前的情形令人瞠目結舌!
棺木里盛滿透明棺液,一男一女分別靜靜躺在棺槨中,男子身高體壯,女子嬌小卻被大量的絲綢衣衫層層包裹,最令人吃驚的是,這兩具古屍保存完好,甚至皮膚還有光澤和彈性,血管依稀可見。
要知道,根據葬具和隨葬的服裝樣式推斷,這兩具屍體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福州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天氣潮熱,因為年降水量可高達2100毫米,這造成了當地土地成酸性,這樣的環境下,屍體保存十分困難,是什麼讓這一男一女的屍體歷經700年仍舊栩栩如生呢?
不腐古屍吸引了當地解剖學、外科學、寄生蟲學等方面的專家前來探秘。
首先接受檢驗的,就是這位男性的屍體,經過專業醫學解剖,更多細節浮出水面。
這位男子約莫50多歲,體型魁梧,內臟完整,但脊椎斷裂。結合男子腰腹部滲透出來的大量屍脂,專家們推測,這男屍很可能是因為脊椎斷裂而暴死。
隨後,人們在男子的腹部發現了一粒粒米粒大小的金屬,經化驗這竟是水銀。
難道屍體不腐的原因是水銀注身?
人們都知道,水銀是有防腐作用的,灌注水銀,也是古代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的常見方法。
但很快,女性屍體的解剖結果,推翻了水銀防腐的觀點。
檢驗報告顯示,這女屍完好,死時約40歲,無外傷,無毒物反映,但胸膜粘連,而且對肺部進行檢測後,確定女子生前患有肺病。
但就在專家們認為女子是因為肺病殞命的時候,人們在整理女子大量隨葬衣物時,發現了女子下身殷紅一片。難道女子患有婦科隱疾?
文物保護者將這些衣物進行初步清洗,發現這些紅色物質很快就隨水而化開了。專家分析,這極有可能是屍體內部腐爛導致了腹部腫脹,擠壓了體內的屍液。而屍液和血紅蛋白混合體通過女子下體排出,因為這種混合液是紅色的,所以就被誤認為是血跡。
而對女屍進行檢驗後,人們發現女子身體里並沒有水銀,這也就說明,男子身體內的水銀,並不是兩具屍體近千年不腐的關鍵。
就在專家們陷入疑團的時候,女子隨葬的一柄團扇提供了新思路。
這一柄團扇製作精良,全長27.5厘米,由扇骨以及細的竹絲製成,扇面薄紙。開棺時,團扇一半泡在棺液體中,一半在水面上,而露在棺液外的這一半已腐朽了。
這說明,兩具棺材中的棺液是屍體防腐的關鍵。
當然,除了浸泡屍身造成「濕萬年」環境的棺液,墓室和棺槨內良好的密封環境也十分重要。墓室由三合土和條石壘成,而且棺和槨中間因為灌輸了松香,造成了相對密封,這也讓分解屍體的細菌沒有滋生環境,這讓屍體有了完好保存的基本條件。
屍體不腐的秘密揭開了,新的問題出現了。這兩具走過了700年歲月的屍體,到底是誰呢?
可惜的是,在墓室內並沒有發現墓志銘,而且棺內雖然發現了精美的衣衫、銀盒、棱花鏡等女子閨房珍物和男子隨身的玉帶,證明這一對夫妻身份高貴,但並沒有像樣的文字證明兩人的身份。
最後,考古人員還是在一堆不起眼的破布中,找到了線索。
這破布是墨書帛幡,也就是墓主人下葬時的輓聯,經過拼湊,一首輓詞重見天日:
銅竹昔時膺鳳詔,風雲他日趣鰲頭。
軍民上下咸思德,賞罰分明善用人。
正直忠良摩萬姓,寬仁骨鯁勞三軍。
軍民搵淚持杯送,無福登消好帥君。
而相比這一首抒發對「好官良帥」的悼念,而另一件拼湊出來的在字裡行間顯露出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愛與思念:夔門日日望君來,鄂渚人懷去後思。
此外留着時間:端平乙未年(公元1235年),正是南宋末年皇帝宋理宗年間。
夔門又名瞿塘關,如今是三峽要地,位於重慶和襄陽之間,也是當年南宋抗蒙的西線戰場。
端平年間,夔門究竟發生了什麼?原來這年蒙古集結騎兵,向南宋發動洪水般的猛擊。當時蒙古大軍主要沿長江向東南大舉侵入宋土,就在川蜀淪陷之後,夔門成了生死攸關的命門,敗退的南宋大軍咬緊夔門死守,與蒙古大軍展開殊死搏鬥。
但最終,這一戰宋軍戰敗,從此蒙古騎兵順流而下撲向臨安,沒幾年便攻下這座南宋皇都,宋朝繁華如煙消雲散。
由此一來,根據墓中葬具形制、隨葬品品級以及兩具屍身的情況的綜合判定,再加上這「輓聯」的佐證,專家們推測出了一段大膽卻又纏綿悱惻的故事。
男子生前是一名品級不低的武將,金戈鐵馬間,兩軍廝殺中被斬斷脊椎,血涌沙場暴死於夔門一帶。
軍士將他屍體運送故鄉安葬,路途遙遠為防腐壞,便在他體內灌入水銀。妻子在得知丈夫死訊後備受打擊,加之原本就有肺病困擾,於是隨之而去。
這一對恩愛夫妻在墓中相伴700年直到因為一次施工重見天日,向人們講述了當年金戈鐵馬的殘酷壯烈和夫妻恩愛的纏綿悱惻。
當然,因為尚未在史書中找到明確的記載,這一段故事只是推測,同樣,還有更多疑團沒有揭開,例如棺液的成因,墓志銘的所在,墓主人的身份等等。
但有疑團也有解謎,這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對此,您怎麼看呢?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