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68年,川端康成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名震世界。僅僅三年後,73歲的他便服下安眠藥吞煤氣自殺。被發現時,他口中銜着煤氣管,臉被憋得通紅,已經奄奄一息,被緊急送往醫院。
當司機一路狂奔,趕到醫院門口時,呼吸微弱的川端康成,掙扎着靠向司機,吃力地說道:路這麼擠,辛苦你了。
這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成了不是遺言的遺言。
川端康成生前一向對自殺持否定態度,曾說:無論怎樣厭世,自殺不是開悟的方法。
並留下了激勵無數人的名句: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既然如此,為什麼川端康成會在榮獲諾獎,達到人生巔峰的時候,一反常態地選擇自殺呢?中國人忌諱談論死亡,自殺更是被視為恥辱和晦氣。
但是一旦了解過川端康成的人生,就會發現他的自殺不僅不恥辱,反而更顯悲壯和和震撼。
如他生前所說:死亡等於拒絕一切解釋,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普通人如果也擁有他那樣悲慘至極的人生,活下來便是萬幸,而像他一般成為享譽世界的一代文豪,那簡直如同天方夜譚。
【坎坷至極的人生】
如果把川端康成的人生比喻成一首樂曲的話,那麼他的人生在他兩歲時就已經定下了悲涼的基調,縱使歌曲的高潮部分如何壯懷激蕩,末尾的部分如何餘音繞梁,死亡和悲涼的氣息卻始終如影相隨,讓他無處可逃。
川端康成2歲的時候,父親病逝。3歲的時候,母親病逝。7歲的時候,祖母去世。10歲的時候,姐姐早逝。15歲的時候,和他相依為命的盲人祖父也撒手人寰,他瞬間成了孤兒。
因為不斷參加葬禮,他被人戲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說他「像殯儀館的人」,甚至「連衣服也凈是墳墓的味兒」。
他成了不祥之人,好在,母親娘家的族人收養了他,讓他得以繼續上學和生活。但他卻形成了孤獨自卑,絕望虛無的憂鬱性格,終其餘生,揮之不去。
身世坎坷的川端康成,感情之路同樣曲折,他曾先後愛上四個名為千代的女子,都以失敗告終,飽受愛情的折磨。
第一個千代名叫山本千代,這只是川端康成的單相思,對方毫無戀愛的意思。
第二個千代是伊豆舞女千代,18歲那年,他獨自前往伊豆度假,結識了名為千代的舞女。兩人互生情愫,可惜有緣無分,分別後失去音訊。
後來川端康成根據這段經歷,把千代改為薰子,寫出了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把這段美好的回憶永久地保存在了文字里。
在經歷了前兩次失敗的感情之後,川端康成後來愛上了酒館的女招待,結果他驚訝地發現那人也叫千代。知道對方有未婚夫後,他只能及時止損,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
第四個千代名叫伊藤千代,兩人互相喜歡,並定下婚約,誰知結婚前夕,千代卻突然撕毀婚約。川端康成痛苦不已,卻也無可奈何。情路坎坷的川端康成,直到最後和松林秀子相戀結婚,才終於打破了自己的「千代魔咒」,收穫了美好的婚姻和家庭。
【相當順利的作家之路】
親情和愛情皆不順遂的川端康成,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卻相當順利,自14歲立志成為作家那天起,他就沒有停止過前進的步伐。
1920年,川端康成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因為不喜歡老師講的英文課,他無心課業,一個學分都沒拿到。不得已留級一年轉入國文科。
期間,他熱心文藝事業,受到前輩作家菊池寬賞識,並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正式步入文壇。
大學畢業以後,川端康成開啟了職業作家的生涯,此後58年,他先後發表了《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千紙鶴》和《睡美人》等100多部小說。以及各種散文,詩歌和書信等等。
先後擔任過芥川獎的評委以及國際筆會的副會長,斬獲國內外各種文化大獎,成為日本的文化功臣。
直到1968年,他終於把諾貝爾文學獎收入囊中,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人,聲譽已達人生頂峰。誰知三年之後,他便服下安眠藥口吞煤氣自殺,享年73歲。噩耗傳出,舉世震驚,沒人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雖然他沒有留下任何隻言片語的遺書,但在我看來,他的人生和文字就是他的遺書,他想說的其實早就明白無誤地告訴過世人了。
【無言的死亡之路】
開頭我提到過,川端康成的人生籠罩在了死亡的陰影之下。其實這種陰影不僅表現在他15歲之前,便相繼失去了5位親人,是葬禮的名人,更表現在他自己糟糕的身體上。
川端康成是早產兒,才七個月便呱呱墜地,自小身體孱弱,清瘦多病。
到了晚年,他更是疾病纏身,腦神經衰弱讓他生不如死,長期濫用鎮定葯讓他長期處於精神恍惚的狀態,肝炎和盲腸炎更是不停擊打着他殘弱的病體。
死亡不僅帶走了川端康成的身邊的人,更是一刻不停地再向他招手。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川端康成,認為人生是一場虛無,生存本是一種徒勞,這種虛無思想抵消了他對死亡的恐懼,他同等看待生和死,沒有分別心。
川端康成的這種虛無思想,實際上來源於佛教的虛空概念,他十分推崇僧人良寬的絕命詩:試問何物堪留塵世間,唯此春花秋葉山杜鵑。
在這種人生觀下,與其說川端康成選擇了自殺,不如說更像是他終於完成一場從出生就開始準備的葬禮,不是死亡召喚他,而是他擁抱死亡,主宰了自己的生命。
這些思想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就使得他的文字自然而然呈現出了一種虛幻和虛空美,讓人不寒而慄的死亡,在他筆下也就不再意味着生命的終結。死亡變得寧靜自然,甚至安詳美好。生與死同在,死是生的延續。二者合二為一,是為生命的真諦。
在《雪國》的開頭,川端康成這樣寫道: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了北境雪國風光之美,讓人穿越時空,身臨其境。一句你連指尖都泛出好看的顏色,又把美人的絕色寫得如在目前。
當描寫葉子在大火中喪生時,他寫道「待島村站穩了腳跟,抬頭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泄了下來。葉子由於失去生命而顯得自由了。在這瞬間,生與死彷彿都停歇了」。
個人的生死一瞬被比喻成銀河從心上宣洩下來,個體弱小的生命被無垠的宇宙吞噬,死亡通向自由和解脫,轉瞬之間,香消玉殞,一切又歸於虛無。
在川端康成的文字中,最令我震撼的便是這種對死亡的寧靜虛無描寫。類似的還有《禽獸》中,當寫道母親凝視死去的女兒感受的時候,他寫道:女兒的臉生平第一次化妝,真像一位出嫁的新娘。
把逝者的遺容比作新娘妝,把死放在美旁邊,把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寫得寧靜如水,卻又迸發出擊穿一切,震顫人心的力量,無怪乎余華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也遭受到了到極大的震撼和衝擊。什麼是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和藝術珍品,川端康成其人其文即是。
如果只讓我推薦一位日本作家的書,那麼我只會推薦川端康成。
就在今年,川端康成的書已經成了公版書,沒有版權限制,各大出版社推出了十幾種譯本,層次不一,讓人眼花繚亂。我個人推薦的是磨鐵出版的,由日本文學翻譯泰斗,葉渭渠,唐月梅夫婦翻譯的,川端康成經典九冊經套裝。
兩位譯者相知相伴,研究翻譯日本文學五十載,多次訪學日本,和川端康成的遺孀秀子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他們的翻譯精細考究,功力紮實過硬,有大家風範。此外,新版本還增加了川端康成年譜和譯者的深度解讀,並且設計唯美經典,顏值很高,用來閱讀和收藏都可以,想要的可以抓緊入了。
【參考文獻】
《川端康成傳:雙面之人》/小谷野敦
《新民周刊》川端康成: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周潔
《人物》「不滅的美」——談川端康成之死/宋玲玲
川端康成自殺成因淺探/管三元
川端康成:世事無常,人為什麼要善良/紅妝
日本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周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