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雖然他已經離開我們46年了,但他的笑容和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他的歷史功績永遠被後人傳頌。
周恩來擔任總理時,曾兼任外交部長近9年的時間,在26年的總理生涯中,他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和智慧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全面的貢獻。
關於周總理的外交能力,曾經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在《領導人》中曾這樣描述:
斯大林執掌蘇聯期間,有個很難對付的外交部長莫洛托夫,他曾向一個談判代表說:如果你認為我比較難打交道,那等你遇到中國的周恩來再說吧。
雖然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卻反映了周總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聲望,可以說在剛建國的那幾年,無人不知周恩來。
面對記者的故意刁難,周總理盡顯智慧
周總理在外交事業上的風采早已經家喻戶曉,我們舉出兩個例子說一說周總理的外交智慧。
在一次記者外事採訪的過程中,一個美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周總理:「請問你們中國,為什麼要把人走的路叫馬路呢?」
這個問題如果是小朋友問自己的爸爸,或許就再平常不過,但這個問題出自外國記者的口中,意思明顯不一樣,甚至還帶有一定的攻擊性。
其實周總理很明白,在外國人眼中,這個「馬路」的「馬」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名字,言外之意就是:為什麼你們要和動物走的路一樣。
實際上,中國的「馬路」一詞起源很久,最早是一個英國人約翰·勞登·馬卡丹在原來的工業革命中發明了一種用碎石鋪成的路,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叫這種路為馬卡丹路,經過簡化,最後被稱為是「馬路」。
後來這個詞被西方客人傳入了中國,因此我們也習慣上稱之為馬路。
周總理很明白,如果強行解釋不僅很費力氣,反而讓我們在國際上沒有面子。記者剛問完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盯着周總理,甚至打算看笑話。
但周總理不慌不忙地喝了一口水說:「你連這個也不懂嗎?我們叫馬路,是因為我們中國人堅定不移地走馬克思主義道路。」
一句話讓外國記者都驚住了,可以說周總理的這句話相當有水平,既回答了問題,又讓外國人對我們刮目相看。
當然,外國記者向來言辭刁鑽,他們接踵而來的是另一個問題,記者問:「請問周總理,我發現你們中國人在路上走,總是喜歡低着頭,而我們美國人總是抬頭挺胸的,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相比上面的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更具有攻擊性,在古代奴隸社會,勞動人民被繁重的勞動壓彎了腰,所以低着頭走路是常有的事情,外國記者的這個問題滿滿的嘲諷。
周總理笑着說:「這個很好解釋,因為我們中國人走的是上坡路,當然是弓着背,你們美國人走的是下坡路,自然是挺着胸。」
聽完周總理的回答,在場的所有人都笑了,這個記者一想,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自己尷尬地笑起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外國記者的問題實際上帶有一種偏見,她用別樣的眼光去評價兩個國家的人走路,其實就違背了常理,因為每個人走路的方式不一樣。
如果是一般的人,可能會尷尬回答人家:「你的問題帶有巨大的偏見,其實中國人走路也是抬着頭的,不信你多觀察觀察。」
但周總理並沒有這樣說,而是巧妙地做了個比喻,讓「敵人」甘拜下風。周總理的這句話不僅反擊了不懷好意的記者,也讓中國代表在記者招待會上揚眉吐氣。
實際上,在周總理長達9年的外交生涯中,這種事情只是冰山一角,這些記者向來是刁鑽古怪,甚至刻意刁難,如果沒有遠見的眼光和急中生智的敏捷,很難應付這些人。
還有一次,周總理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個記者突然看到周總理桌子上放着的一支鋼筆,然後當著大夥的面,甚至打斷周總理的話問:「總理閣下,我想問個問題,你們中國人難道造不出鋼筆嗎?為什麼要用我們美國的鋼筆。」
這群記者都拿起照相機對準了周總理,甚至還把焦點放在了那支鋼筆上,那確實是一支美產鋼筆,但並不是記者說的那樣,因為中國早已經可以自己製造鋼筆了,很明顯這個問題具有地挑釁的味道,甚至故意刁難。
如果換做一般人,估計很快就把這支筆藏起來了,但周總理不慌不忙,他拿起來專門伸到攝影機前,讓記者特寫,幾個外國人交頭接耳:「看看他會說什麼。」
不料,周總理笑着說:「這個鋼筆確實是美國產的,但這是我們的戰利品。」
聽完「戰利品」三個字,幾個美國記者啞口無言,戰利品指的是打了勝仗,從敵人那裡繳獲的東西,誰不知道美國在朝鮮戰爭吃了敗仗呢。
周總理說:「這是我一個朝鮮朋友送給我的,是他們在戰場上的戰利品,原本我是無功不受祿,但是這有很大的紀念意義,我就留下了。」
說完,那幾個記者突然面紅耳赤,一句話也不敢說了,尷尬地退回了人群。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毛主席的部署下,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最後取得了勝利,可以說這枝鋼筆就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美國侵略者發動戰爭的罪證。
周總理這一番話,讓全場安靜,隨後馬上響起來熱烈的掌聲,外國記者對周總理再一次刮目相看。
高瞻遠矚,妥善處理意外事件
比起來外國記者的故意刁難,其實處理應急事件,更可以顯示出周總理的睿智和細心。
1952年勞動節,全國總工會邀請全國工會代表團參加會議,並且出席全國生產者代表大會,當時澳大利亞的代表團也來參加,成為了一次外交場合。
當時負責接待外國友人的是中聯部的齊錫玉,開會那天,毛主席和周總理都在主席台上,當時中國代表團看到毛主席後,都在呼喊着「毛主席萬歲」,場面頓時沸騰起來。
其實這幾個字毛主席是不喜歡的,他向來不喜歡大家喊他萬歲,但大家太激動太高興了,呼聲一聲高過一聲。
這時候澳大利亞的代表團團長問齊錫玉:「你們為什麼只喊毛主席萬歲,不喊周恩來萬歲?」
這個問題來的過於唐突,齊錫玉也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很明顯是外國友人不懂中國的情況,但是又不能不回答,所以他想了很久後告訴這位外國友人:「在中國,主席是領袖,是一把手,和總理是有區別的。」
這位外國友人點點頭,但是他仍然感覺到很奇怪,畢竟在他們國家是不一樣的,所以這位外國友人就講起來了當年在抗日戰爭的時候,他們曾經和周總理打過交道,所以對周總理十分尊敬。
齊錫玉一聽,終於明白了他的意思,便笑着說:「我替周總理謝謝你,但我們的很多領導人你還不熟悉,他們都是新中國的功臣,都一樣受人敬愛。」
這時候,主席台下的呼聲還是一聲高過一聲。但是突然間,這個外國友人竟然用英文大喊了一聲:「Maozhuxi Long live,Zhouenlai Long live。」中文意思是,毛主席萬歲,周恩來萬歲。
齊錫玉一聽,心裏驚了一下,這個外國代表團的友人還是團長,他一呼喊,他的人都會跟着喊,而且齊錫玉這邊還要翻譯。
齊錫玉咳嗽了一聲,心裏想,幸虧他不會中文啊,周總理在一邊聽到後,也意識到不對勁,怎麼突然喊他的名字了。
周總理英語很好,馬上就聽出來了,趕緊朝着齊錫玉揮手,讓他不要翻譯。
事實上,這個外國友人可能是把「萬歲」當成了一種敬重別人的一種美好的祝願,但他不了解中國的情況,周總理幸虧及時制止了齊錫玉翻譯,不然會引起了外交上的麻煩,周總理的隨機應變讓人敬佩。
陳毅元帥擔任外交部長,和周總理珠聯璧合
自從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在外交上沒有專門的人擔任部長,所以一直是周總理兼任,一直到1958年,考慮到我國外交事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毛主席決定讓陳毅元帥擔任外交部長,分擔周總理的工作量。
陳毅元帥是老革命家,曾經為革命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新中國成立前,毛主席批准陳毅擔任上海市市長,與此同時,他還擔任華東軍區司令員,也是十分辛苦。
1958年2月,陳毅元帥正式兼任外交部部長,在任期間,多次和周總理一起外出參加活動,幾十年的外交生涯,可以說乾的相當出色。
1965年9月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的陳毅在北京舉行了一場記者招待會,當時在場的外國記者很多,就現在的國際環境可以提任何問題。
在將近四個小時的記者招待會上,陳毅一直是談笑風生,氣氛十分活躍,但是突然間,陳毅的臉色突變,源於一個記者提出的一個問題。
原來,就在陳毅剛回答了一個問題後,另一個記者補充道:「中國怎麼看待美國利用香港作為侵越戰爭據點」,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了中國的主權問題,陳毅聽到後,神情馬上嚴肅起來,他把墨鏡一摘,狠狠地丟在了桌子上。
陳毅說:「中國不只看到一個台灣問題,一個香港問題,其實還有美國的全球戰略問題,中國人民在反對帝國主義的道路上願意做出一切必要的犧牲,如果美國想要把戰爭強加於我們,那就歡迎他早點來,歡迎他明天就來!」
陳毅這一番話,豪氣干雲,擲地有聲,在場的所有記者都不敢說話,都在靜靜聽着翻譯員的翻譯聲。
接着陳毅突然站起來,拿起話筒鄭重地說:「我等待美帝國主義打進來,等了16年了,頭髮都等白了,或許我沒有機會看到了,但我的孩子會看到,他也會跟着我的步伐堅決打下去,不要以為我陳毅是個好戰分子,實在是他美國人欺人太甚。」
說完這些話,陳毅怒沖沖地端起茶杯摔在了桌子上,陳毅的講話聲若洪鐘,在場所有記者鴉雀無聲,都在內心感嘆陳毅元帥的氣場。
其實,這並不是陳毅個人的豪言壯語,在舉行記者招待會前,陳毅是和周總理他們是交換過意見的。陳毅和毛主席周總理等人,都是從革命戰火中走出來的老革命家,他的這一番話,不僅代表他個人,而且代表所有的開國元勛,甚至全中國人民。
在外交場合,陳毅元帥向來是雷厲風行,他和周總理每次外出可以說都是「滿載而歸」,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1958年開始,一直到1972年病重,陳毅在外交部長的崗位上幹得相當出色,但病魔無情,1972年1月6日陳毅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在陳毅的追悼會前,毛主席突然決定要去親自參加,據說是有人送來了陳毅的訃告,上面介紹了陳毅元帥的一生,毛主席和陳毅從井岡山時期就風雨兼程,想到老戰友為新中國的立下的赫赫戰功,毛主席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淚水了。
追悼會上,周總理站在台上讀着悼詞,僅僅600餘字的悼詞,周總理幾度哽咽,甚至讀不下去。毛主席哭着對陳毅的夫人張茜說:「陳毅是個好同志啊。」
後記
光陰似水,陳毅元帥逝世後四年,周總理在1976年1月8日離開了人世,在周總理生前,他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共有107個國家和我國建交,其中還包括美國和日本。
他曾經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在指導着我國的外交工作。
聯合國前秘書長哈馬哈爾德於 1955 年在北京會見周總理後,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與周恩來相比,我們簡直就是野蠻人。」肯尼迪夫人傑奎琳也說過:「全世界我只崇拜一個人,那就是周恩來。」
如今,中國在全世界面前已經成為了人人尊重的大國,這些成果都是老一輩革命家辛辛苦苦留給我們的,時隔多年,周總理的精神和形象依然在我們心中存留。
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周總理雖然沒有保留骨灰,沒有建立墓碑,但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裏。
我們懷念他,是因為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無私奉獻」里沒有一句空話,他的人格風範將永遠被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