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三年(1864)六月初六,圍城兩年的湘軍終於攻破天京,此時距天王洪秀全病死已近兩個月。實際主持太平天國軍政的忠王李秀成率領飢腸轆轆的守軍拒戰失利,不得已攜幼天王洪天貴福乘亂突圍而出,剛出天京城沒多遠,突圍部隊再次遭到湘軍狙擊,混戰中幼天王與李秀成走散,從此兩人天各一方。
李秀成邊戰邊退,他慣用的坐騎良駒突圍前給了幼天王,自己則騎着劣馬指揮衝鋒,親兵皆力戰而死,隻身一人流落到江寧附近的方山。方山前身名為牛首山,中有一座山峰突兀而起,猶如牛角,後來被曾國荃的湘軍大炮轟平,更名為方山,附近駐紮湘軍蕭孚泗的部隊,既沒有太平軍接應,又陷身於敵圍,李秀成的命運可想而知了。就在天京城破後第五天,李秀成被分贓不均的當地民團扭送至蕭孚泗大營中,走了狗屎運的蕭孚泗以此大功得封「男爵」。
李秀成被俘後,湘軍上下欣喜若狂,他是太平天國後期最為重要的柱石,亦是湘軍最為頭疼的勁敵,因此曾國藩根據李秀成的自述上奏清廷說,洪福瑱自焚,李秀成被擒,長江南北雖有數十萬太平軍,卻從此失去憑依,不戰自潰。也就是說按照湘軍大佬的看法,只要抓住李秀成,那麼洪、楊之亂就算平定了,再無後患。
曾國藩的想法只能算一廂情願,遠在北京的清廷或許能夠勉強接受,其他身在前線沒撈到好處的各路統兵大帥卻都不以為然,他們得到的內部消息說幼天王洪天貴福並沒有自焚,而是由湖州逃到了皖南,至於李秀成供述說幼天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不辨菽麥,完全是為了迷惑湘軍,為幼天王南逃創造時間。所以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沈葆楨管轄的江西湘軍都日夜兼程的往皖南開拔,希望抓住幼天王,再立奇功。
這一年的九月份,江西湘軍營官蘇元春在廣昌與石城交界處設伏,擒獲一支太平軍,細細審訊後先喜後懼,原來這其中竟然有干王洪仁玕和幼天王洪天貴福。那麼,蘇元春獲此大功為何又會懼怕呢?因為他思前想後,覺得這幫太平軍實在是燙手山芋,此前曾國藩已大張其詞的上報幼天王自焚而死,如今冒出一個大活人,那豈不是把湘軍上下都得罪了嗎?以自己這樣的小角色而言,不僅前途堪憂,說不定小命都不保。但是抓住幼天王這件大事早已傳播出去,蘇元春想有所隱瞞都難,索性做個人情,將擒獲的太平軍都送給頂頭上司席寶田,條件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希望席寶田向上彙報時把自己排除在外。
蘇元春
席寶田此前因延誤軍機,被楊岳斌彈劾由按察使銜降為候補知府,心裏一直不痛快,而且他屬於湘軍劉長佑集團,與曾國藩沒有直接交集,所以心一橫決定貪下這奇功,由與曾國藩不大對付的江西巡撫沈葆楨向清廷請功。然而,那些想看曾氏兄弟笑話的人卻失望了,清廷下旨命令沈葆楨將洪仁玕和幼天王在江西就地處決,原本準備大張旗鼓獻俘進京的沈葆楨大為泄氣,差一點撂擔子辭官不幹。熟悉內情的人都知道,這樣的結果對各方都有利,畢竟幼天王本身沒有李秀成那樣的號召力,即使逃了也掀不起大浪,如果藉此大做文章,只會激化以曾氏兄弟為首的湘軍系統與清廷之間的矛盾。
那麼,沈葆楨在江西處死的是不是幼天王洪天貴福呢,當時官方口徑自然確認無疑。但是大約四十年後,有位自稱曾是席寶田幕僚的陳某喝醉後對朋友說,當初蘇元春擒獲的那隊太平軍中其實只有干王洪仁玕,昭王黃文英等人,其中並沒有幼天王。大約過了半個月後,席寶田的部隊在附近荒谷中抓住一名年輕人,被俘的太平軍指證此人就是幼天王。表面上看沒有問題,但是有一點值得懷疑,對外界事務幾乎一無所知的幼天王是如何在數萬大軍環圍,兼有無數探諜搜尋中獨自生存半個月呢?
席寶田
因此,陳某解釋說,這一切都是席寶田策劃的結果。席寶田通過對洪仁玕等人的審訊中得知幼天王已經奔赴海外,基本不可能再回中國,但是數萬大軍大張旗鼓的圍剿幼天王,最後得出這麼個結果,無論對上對下都可能引起不滿,於是授意被俘的太平軍推出一位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假冒幼天王,以了結這樁公案。不久,清廷從側面也獲知實情,但是如果不按照席寶田的辦法實行,則太平天國起義就不能算徹底被鎮壓,又或者其它地方的太平軍打起幼天王旗號,就會引出無窮後患。經過一番權衡後,清廷默認了席寶田的做法,但最後論功行賞時,主持江西軍事的沈葆楨得了正三品的輕車都尉,而席寶田只給了一個幾乎算是最末等的爵位——世襲雲騎尉(正五品),與差不多同時賜爵的左宗棠的伯爵(超品)、鮑超的子爵(正一品),幾乎無法相提並論。
關於幼天王在海外的經歷,又有一位清末廣東的留學生做了補充,他說在美洲舊金山時,聽聞當地有華人幫會三合會,第一代始祖名叫齊福天,隱稱三水共合,主要以反清為己任,創始人就是幼天王洪天貴福。據說,幼天王自天京城破後逃至湖州堵王黃文金處,清軍尾隨而至,以干王洪仁玕,輔王楊輔清等殘存的太平天國王爺們皆一致認為,把幼天王送到安全地方隱藏起來,既保留了老天王洪秀全的血脈,又可為他日東山再起保留火苗,但中國之大卻無容身之所。因為洪仁玕參加太平天國前有海外遊歷經驗,所以建議將幼天王送往美洲,得到了眾王的贊成。同時,洪仁玕考慮到美洲認識自己的人太多,恐怕暴露幼天王,因此安排有勇有謀的輔王楊輔清陪伴出洋。洪仁玕被殺後,他的日記落到了沈葆楨手中,被視為外交秘本。
歷史上關於農民起義領袖失敗後的下落皆有多種說法,比如黃巢、李自成,或許他們確實就是在某一時刻戰死在某一處,但是民間百姓對從最底層走出的「大人物」始終保持足夠大的興趣,進而衍生出各種逃出生天的傳說,可能幼天王洪天貴福的遭遇也和他們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