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至1944年,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高潮時,一場可怕的饑荒席捲了孟加拉和英屬印度的其他幾個省份。英國政府故意置這場形勢於不顧,不採取充分的救濟措施,使局勢持續惡化。最終,有超過300萬人死於這場主要由人為造成的饑荒所引起的飢餓、疾病和其他原因。
1943年的孟加拉饑荒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印度在其漫長的歷史中一直面臨著饑荒的問題。你會在許多古老的民間故事、史詩和其他文化案例中,發現關於這些內容的記載。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饑荒的發生都是由於自然原因——缺乏充足的降雨、遲來的季風、蟲害等。當然,戰爭和流行病也常常造成饑荒。
地方統治者通常也會想方設法防止事態失控。他們制定了很多饑荒的救濟措施,防止了大規模的饑荒蔓延和死亡。農民還可以依靠統治者的支持,比如稅收的降低,並獲得國家糧倉供應種子。
舉個例子,在莫卧兒時代,莫卧兒皇帝向農民徵收10-15%的稅。並且他們從百姓那裡拿走的糧食,一直儲存在莫卧兒的糧倉里,在困難時期,政府用這些糧食養活了人口。因此,如果農作物歉收,農民總是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安全網。
不過在英國人從莫卧兒王朝手中奪取政權後,他們就失去了這張安全網。首先,英國人將稅率提高到50%,並主要關心自己的財富積累。農民或其他人口的狀況,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困擾。隨着1769-1773年孟加拉饑荒的發生,政府完全沒有提供任何救濟措施,而是袖手旁觀,眼睜睜看着大約1000萬人死亡。事實上,後來英國人為了彌補農民死亡造成的稅收損失,一再增加稅收。因此簡單來說,那些倖存的實際上會因為自己生存下來而受到了懲罰,他們必須加倍努力地工作,以承擔他們死去的兄弟本應支付的稅。
儘管時間後來來到了1943年,但情況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
印度仍然是一個農業經濟大國,大多數人口繼續生活在農村地區。孟加拉省尤其依賴農業,大片土地上種植着水稻。水稻是孟加拉的主要作物——正如政府後來在饑荒報告中所說,孟加拉是一個種植水稻和食用水稻的省份。農民們每年種植三季水稻,冬季的水稻通常會特別豐收。
然而在1942年,受到了廣泛爆發的褐斑真菌病的破壞,冬季作物歉收。那一年的大量降雨,伴隨着氣旋和風暴,促進了真菌的傳播。農作物歉收無疑是導致1943年孟加拉饑荒的主要因素。
此外,土壤肥力下降,也導致作物產量下降。
導致1943年孟加拉饑荒的其他因素
除了自然原因,接下來再讓我們看看導致饑荒的其他一些因素:
- 社會經濟因素
1943年,孟加拉還是半封建的土地,但嚴格劃定的社會邊界開始瓦解。傳統上處於頂端的柴明達爾(Zamindars)印度地主,正在失去他們的權力,而西孟加拉邦的Jotedars地主,正在成為土地所有者和高利貸者。與此同時,農民在他們那貧瘠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始終處於社會階級的最底層。事實上,他們中的許多人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處境進一步惡化。
極度的貧困開始讓他們向佃農貸款,甚至只為滿足基本的日常需要。後來對這些貸款收取的高額利息,基本上確保了農民將永遠無法償還這些貸款,並將永遠處於貧困和債務的束縛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不得不在別人的農場里做勞工。
在1943年的孟加拉饑荒中,農民階層受到的打擊最嚴重,遭受的損失自然也最大。
- 第二次世界大戰
持續的戰爭中斷了通訊和運輸。英國人沒收了可以用來運輸食物的船隻和駁船,並將其燒毀。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這些船隻被前進的日本人佔領。然而,該政策也阻礙了印度農民運輸他們的收成,導致了經濟損失。它還阻止了食物到達飢餓的人手中。
此外,戰時的投機和囤積大米,也助長了饑荒嚴重性。
- 日本進攻緬甸
在正常情況下,英國政府本可以從鄰國緬甸進口大米,供應孟加拉飢餓的人口。然而,日本的進攻和對緬甸的佔領,阻止了這一切的發生。
- 退出印度運動
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國民大會於1942年發起了「退出印度運動」。雖然這是一場針對英國人的非暴力大規模抵抗,但逮捕國大黨領導人,也導致了全國各地的暴力事件。由於印度人通過破壞橋樑、工廠、火車等破壞英國的戰爭努力,英國人對印第安人採取了更加強硬和暴力的立場。
- 政府的失敗
就像十八世紀的情況一樣,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種冷漠無情的政策。
政府本來有可能減輕飢餓人民的困境,防止數百萬人死亡。畢竟當時全國其他地區的收成都很好,有可能向孟加拉運送足夠的大米來養活它的人口。然而,英國人更感興趣的是支持他們的戰爭努力,而不是向遭受饑荒的省份提供救濟。
原本可以餵飽飢餓的印度民眾的食物被轉移,轉而餵飽了英國的平民和在世界其他地方參戰的英國士兵。
在英國議會中,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無視或拒絕了所有向孟加拉進口食品的官方請求。他不喜歡印度人,有一次還宣稱,就算印度人死了也沒關係,因為他們看起來就像兔子一樣可以快速繁殖。他甚至還問道,如果饑荒像大家說得那麼嚴重,那麼甘地為什麼還活着?
英國政府還拒絕了加拿大和美國向孟加拉提供食物的提議。
當政府最終付諸行動時,他們實施的救濟政策是完全不夠的,也太遲了。政府隨後任命了一個饑荒調查委員會,調查饑荒發生的原因,並提出預防未來饑荒的建議。
1943年孟加拉饑荒造成的影響
三百多萬人死於饑荒。人們失去了他們的家庭、家園和生計。傷寒、霍亂和瘧疾等疾病進一步奪去了更多人口的生命。農田被遺棄,變成了荒地。這場悲劇撕裂了整個孟加拉的社會結構,以至於這個國家後來花了很長時間才恢復經濟。不過由於英國政府鐵石心腸的政策,印度人的自由鬥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最後的觀點
最後,讓我們來弄清楚這場饑荒的原因。雖然自然因素髮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主要還是一場人為造成的饑荒。要不是英國政府無情到犯罪的地步,他本來是有可能延緩饑荒的發生,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的。不幸的是,在現代印度,很少有人還記得這場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