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睜睜看着二王、一妃、四宰相被殺 堂堂大唐天子竟比漢獻帝更窩囊

2022年11月02日11:58:28 歷史 1415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其主角漢獻帝劉協,自小便是個苦命的孩子。其母王美人懷孕時遭何皇后嫉妒,被投墮胎藥而險些流產,劉協幸運出生後母親還是被何皇后毒死。沒娘的孩子劉協好不容易長大,又逢國變,董卓廢掉了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當時劉協才9歲。

眼睜睜看着二王、一妃、四宰相被殺 堂堂大唐天子竟比漢獻帝更窩囊 - 天天要聞


自此漢獻帝劉協先後為董卓、李傕郭汜以及曹操所挾持,做了三十多年的傀儡皇帝。


曹操死後,漢獻帝又被逼禪讓皇位給曹丕,做了亡國之君。

漢獻帝一生,可謂至慘至絕,從小父母雙亡,一生都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時刻有不測之虞,甚至連自己的伏皇后和兩個皇子,皆為曹操殺死而不得救護。

眼睜睜看着二王、一妃、四宰相被殺 堂堂大唐天子竟比漢獻帝更窩囊 - 天天要聞

伏皇后懷有身孕仍被


即便如此不堪,竟有位天子,而且是堂堂大唐天子,較之漢獻帝猶有不及。


大漢盛極一時,論王霸業績,大唐亦不遑多讓。然而祖宗英雄兒孫混蛋,李世民留下的錦繡河山竟被不爭氣的後代折騰得不成樣子。


玄宗安史之亂,僖宗朝黃巢、王仙芝起義,雖然最後均告平定,但糜餉千萬,社會動蕩,國力為之大衰,天下之事漸漸不可挽回。


但是帝國最大的隱患不是外族侵辱,亦非藩鎮內亂,而是宦豎寺人,也就是太監


不過,太監們依仗最大的勢力不是影視劇中的東廠和錦衣衛,而是拱衛京師的中央禁軍左右神策軍。


宦寺掌控神策軍,始於魚朝恩。魚朝恩因安史之亂時護送唐玄宗出逃,後護衛肅宗回京而得寵信,開始統率神策軍。自穆宗以後,天子多受制於宦官,皆因宦官掌握了神策軍。


穆宗以後唐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其餘竟均為宦官所立。其中憲宗、敬宗二位天子更是直接為宦官所殺,真是奇絕亘古。


到帝國的晚期,天子們最大、最直接的威脅,由割據的藩鎮節度使變成了皇宮內庭身邊的太監們了。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年少氣盛,意圖振作的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秘密聯合宰相李訓和御史大夫鄭注,圖謀消滅宦官勢力,先是設計秘密杖殺了宦官「四貴」之一的王守澄。但是神策軍仍在內侍首領仇士良和魚弘志手中掌控。


文宗沉不住氣,急於將宦官掃除一凈。遂與李訓、鄭注策划了「甘露之變」,企圖畢其功於一役。是日假稱左金吾衛中庭後面的石榴樹上夜裡降下甘露,宣揚此是國家的祥兆,文宗就自然而然地要帶百官到左金吾衛中庭觀看。剛到含元殿,文宗要李訓先去查看是否真有其事。李訓去後回來說:「甘露不一定是真的,不可立即宣布。以免訛舛,徒損聖威。」然後順勢提出再派仇士良等宦官去仔細觀察。實際上他們在中庭埋伏了士兵,準備將仇士良和魚弘志等人當場誅滅。


仇士良和魚弘志到了中庭,不料進門前伏兵露出破綻過早暴露,令二宦識破,兩人急忙跑回含元殿,在追兵趕來前挾持文宗退入後宮。


眼睜睜看着二王、一妃、四宰相被殺 堂堂大唐天子竟比漢獻帝更窩囊 - 天天要聞

細節決定成敗


仇士良怒罵文宗後,隨即調動神策軍予以反擊,關閉各個宮門,闖入各司衙門搜捕帝黨。各司當值的朝官吏員數百人,不論參與與否一律被殺,屍體狼藉,流血遍地。各司的印信、庫籍文書、辦公傢具乃至卧具都被搗毀。


兩天後,百官才開始上朝。由於沒有了宰相和御史大夫領班率領,與以往相比百官隊伍稍顯凌亂,不成班列。文宗明知故問:「宰相如何沒有來?」仇士良厲聲回答:「李訓、王涯等人謀反,已經被逮捕下獄。」唐文宗功虧一簣,悲憤交加,幾乎不能自已。


眼睜睜看着二王、一妃、四宰相被殺 堂堂大唐天子竟比漢獻帝更窩囊 - 天天要聞

最後還是宦官奪取了勝利


「甘露之變」失敗之後,文宗被禁閉深宮,軍政大權一概由仇士良為首的宦官集團牢牢地掌握,不僅朝政大小事務,就連君主的廢立、生殺也都掌握在宦官手中。「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仇士良自此專權擅政20餘年,橫行不法,為所欲為,竟先後殺死二王、一妃、四宰相。


事敗之後的文宗徹底絕望了,所謂的「天子」只是一個名分,每天機械地上朝退朝,麻木地聽大臣奏事而已。而這走過場的奏事,時日一久大臣們竟也偷工減料糊弄起來。有時連日所奏內容竟系同一事項,連語句都懶得稍作酌改。


文宗自然備受煎熬,心中泣血,只有借酒澆愁,沉溺聲色以求麻醉。文宗精通音律,還善於用「小管」吹奏,即古代稱為"篳篥"的的一種樂器,類似民間的"蘆管"。


然而,這些只可以一時消解哀傷,酒醒曲終之後,文宗仍要面對冰冷殘酷的現實。回想本朝祖輩何等英明神武,成此霸業傳於子孫,如今這蓋世功業到了自己手中,不僅不能延續國祚,連宗室尚幾不保,有何面目見先帝祖於九泉,心中萬般苦楚自不必說。


偶有一日,翰林學士周墀入宮見駕,由於周墀直言敢諫,向為文宗雅重之。文宗賜酒三杯,突然動問:「朕與前代哪位君主可以比較?」


此時周墀再敢言也不敢說出實話來,但究竟是飽學之士,離座敬答:「小臣不足以知大君之德。凡百臣庶,皆稱陛下有堯之聖,舜之明,商湯之仁,夏禹之儉。」


文宗何嘗不知這是言不由衷的溫慰之語,強忍心酸,苦笑着說:「賢卿此乃愛君赤誠之心,朕豈不知。朕實暗弱之主,怎敢追較堯舜湯禹,上古明主?朕其實想問愛卿,朕比諸周赧、漢獻二帝而當如何?」


周墀大為震驚,周赧王、漢獻帝乃昏聵亡國之君,安能與我大唐聖明天子一概而論?不過雖然如此,但周墀卻無法說出一句足以寬懷勉慰萬歲的話來,只好把稱頌聖德的白話翻來覆去說個不停。


文宗顫抖不已,終於自己說了出來:「朕實以為比諸周赧、漢獻二帝猶有不及。雖是同樣受制於人,但周赧、漢獻皆是受制於強藩諸侯,勢非得以,朕卻是受制於家奴,所以朕比起他們其實還差得遠哩!」


眼睜睜看着二王、一妃、四宰相被殺 堂堂大唐天子竟比漢獻帝更窩囊 - 天天要聞


話說到這份兒上,周墀實在無言以對,想到天子受辱乃人臣之過,頓時心如刀絞,拜伏於地,哽咽不止。


文宗說完這句心裏話,再也無法保持平靜,也俯首失聲痛哭。君臣二人相對淚如雨下,涕泗併流,嗚嗚咽咽誰都說不出話來。


自此之後,文宗再也沒有登殿上朝,這戲碼實在是演不下去了。僅一個月後,文宗遽然逝於太和殿,享年三十二歲。


為閹人隨意操縱,文宗心中的屈辱可想而知,曾經的滿腔抱負化作憤懣痛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連漢獻帝都還差得遠呢。


受夠了日復一日的折磨和精神凌遲之後,文宗撒手人寰,也算得到解脫。


本文參考的資料有:

《舊唐書》

《新唐書》

《唐人軼事彙編》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着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