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若沒人打更會怎樣?沒人打更後果很嚴重,古人智慧讓人嘆服

2022年11月02日11:25:24 歷史 1031

如何看待古代的打更人?

在人們的印象中,古代打更人的主要工作是整時整點的巡街報時。當然也會兼職記錄夜間遇到的人和事,若發現小偷等違法犯罪的行為要及時上報等。

不過從報時的角度來看,古代有句成語是「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不僅描繪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質樸生活,也體現了古人生活起居的規律性。此外古代家家戶戶都喜歡餵雞,公雞打鳴就代表天快亮了。

既然如此,古代為什麼還要設立打更這個職業,若沒人打更會怎樣?其實古代打更主要有三大職能,每一個都極其重要,若沒人打更後果將會很嚴重。

古代若沒人打更會怎樣?沒人打更後果很嚴重,古人智慧讓人嘆服 - 天天要聞

第一職能

打更人古稱更夫,一般由男人擔當,極少出現女更夫的情況。因為古代打更報時只是基礎,巡夜才是主要的職責。一座城市很大,這就意味着更夫需要很好的體力和耐力。

古代的夜晚分為一更到五更這五個時段,每個時段更夫會打着梆子或者敲鑼巡夜,口中還會喊一些口號,這些口號是古人總結了千百年的經驗而來。同時我們可以根據口號的內容來分析打更人的職能。

古代夜晚七到九點為一更,這時更夫就會喊出「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口號。注意,古代的房子大多是木質結構,一旦有小火苗出現,會在極短的時間裏發展成大型的火災。

而古代一更是火災最容易發生的時候,要知道古代做飯使用的都是燒木頭的灶台。而一更時分人們要麼剛入睡,要麼準備入睡,灶台雖然已經熄滅,但經常會出現熄滅不徹底的情況。

古代若沒人打更會怎樣?沒人打更後果很嚴重,古人智慧讓人嘆服 - 天天要聞

明史》記載,明代萬曆三年的夏天,江西安義縣的一戶人家因為吃完晚飯後沒有把灶台的火滅乾淨,最終引發了大型火災。這次火災死傷上百人,是萬曆年間較大的一次火災。

而當時當班的更夫因為失職被判死刑。

巧的是同年的南京城裡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而更夫發現及時急忙敲鑼警告,隨後周圍的街坊鄰居聞訊後全都出來參與救火。事後清點,除了失火民戶家的廚房被燒毀之外,沒有任何損失和人員傷亡。

這樣的案例翻開古代史書以及各地的縣誌等古籍都可以看到很多。可見若沒有打更人,古代會有多少人死於火災。

古代若沒人打更會怎樣?沒人打更後果很嚴重,古人智慧讓人嘆服 - 天天要聞

第二職能

火災雖然可怕,可過了一更人們相繼入睡,灶台的火也徹底熄滅之後,基本上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然而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那就是盜賊。

前面說過一更時有很多人還沒有入睡,可到了二更天,也就是如今的九點到十一點時,各家各戶基本上都已經休息。

古人睡得早,所以沉睡的時間和現代人不同。

按照現代人睡覺最沉的凌晨12點-凌晨3點來計算。古代二更天就是人們睡得最沉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成了盜賊最佳的作案時機。所以這個時候打更人就會一邊打梆子一邊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這麼喊一來是提醒那些還沒有睡覺的人要做好防盜的措施,二來可以起到警告盜賊的效果。當然,若是慣盜,肯定早就摸清了更夫的舉動,即便更夫巡街也很難避免盜賊的問題。

古代若沒人打更會怎樣?沒人打更後果很嚴重,古人智慧讓人嘆服 - 天天要聞

不過一旦出現盜賊被家主發現的情況,盜賊肯定要逃跑,這個時候失竊的家主只要大叫呼喊,更夫聽到後就會追趕盜賊。

古代的城市並非都像都城那樣龐大,許多城市都很小,發現盜賊只要一路追趕,那麼這個盜賊基本上是逃不掉的。

當然一般的盜賊還好,若是遇到了一些殺人的兇犯,那麼更夫就成為第一人證和抓兇犯的主力。還記得《九品芝麻官》中的更夫嗎,他就是常威殺害戚家十三口的第一人證。雖然更夫被收買,但後來還是說出了實情,使得常威沒有了反駁的餘地。

可見若沒有打更人的存在,古代盜賊就沒有了任何顧忌,那將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

古代若沒人打更會怎樣?沒人打更後果很嚴重,古人智慧讓人嘆服 - 天天要聞

第三職能

時間慢慢來到了凌晨1點到3點,古代將其稱之為三更天。這個時候更夫不會提醒火災,也不會提醒盜賊,而「平安無事」這四個字。這簡單的四個字看似平常,背後卻透露着巨大的兇險。尤其是在一些軍事重鎮,這四個字會讓所有人都安心。

這麼說或許很難體會,那麼就用一個真實歷史事件來體現這四個字的重要性吧。這個事件就是左宗棠聽更逃亡。

事件發生在1876年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當時左宗棠的大軍已經抵達肅州某個軍事重鎮。因為連日趕路士兵們早已人困馬乏,於是早早躺下休息。

左宗棠雖然疲累,但他還要制定進攻的計劃和路線,因此一直到三更天才準備睡覺。可就在他準備睡覺的時候,外面打更的聲音引起了他的警覺。按照軍隊的規定,更夫都是隨軍同行的。所以更夫打更的聲音左宗棠非常熟悉。可這次打更的梆子聲卻有些不同,似乎不是同一個人打出來的。

古代若沒人打更會怎樣?沒人打更後果很嚴重,古人智慧讓人嘆服 - 天天要聞

左宗棠馬上穿上剛脫下的衣服外出查看,果然發現更夫是個陌生人,於是下令將其捉拿。這才得知原來的更夫已經被殺,而他則是混進來的細作,城外也已經集結了軍隊馬上就可以攻打進來。

左宗棠得知後馬上下令夜行軍。儘管士兵們非常不情願,但軍令難違,在極短的時間裏撤出了小鎮。沒想到軍隊剛撤走,就聽到一陣震天的聲響,一股敵軍朝着小鎮撲去。

大夥都很慶幸,若更夫裡應外合打開小鎮城門,他們都會成為敵人的刀下鬼。

其實歷史上通過打更發現和抵禦敵人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在軍事重鎮,比如宋朝時期的馮瓚亂更驅盜匪,以及唐朝李靖聽更辨敵等等。

所以每當三更天更夫的一聲「平安無事」,是一種多麼心安的存在。

後面四更的「天寒地凍」,和五更的「早睡早起」等口號則沒有太多的含義,最多也就是一句很好的提醒。

古代若沒人打更會怎樣?沒人打更後果很嚴重,古人智慧讓人嘆服 - 天天要聞

小結,背後思考

通過以上更夫的前三句口號可以看出,更夫的身上有着非常沉重的責任,若沒有打更人,那麼後果將非常嚴重。

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崗位,卻擔負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守衛城鎮,守衛國家的責任。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 天天要聞

誰能想到,一次無禮竟為秦國的崛起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眾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禮制則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時候講的「禮」,跟現在的「禮」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理解周「禮」為現在的「禮貌」,周朝貴族才講「禮貌」,普通國人、野人、蠻夷戎狄是不講的,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東
什麼是勝利? - 天天要聞

什麼是勝利?

戰爭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取得勝利。 人們總是期望看到勝利的場景:扛着紅旗,將旗幟插到對方陣地上,歡呼雀躍,國與國開戰,誰都希望勝利。 但是,近年來的三場戰爭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