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逢朝代更迭之時,總有人轉換陣營,原因也是多種多樣,有人是為了為了求生,有人是為了求財,有人是為了求榮。明清交替時期,便有很多明朝的文武大臣轉投到了滿清陣營,比如吳三桂、尚可喜、祖大壽和洪承疇等人。
這些人為滿清的大業貢獻良多,如果說誰的貢獻最大,很多人會說是吳三桂,第一,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第二,吳三桂被滿清封為平西王。其實不然,洪承疇才是出力最多的那一個,別看他沒被封王就小瞧了他,如果沒有他,滿清斷難平定定下,即使平定了,也難保長久。
洪承疇長着一副正氣臉,卻沒做出正氣的事
一、洪承疇的個人能力選非吳三桂等人可比
1、能文
洪承疇是福建泉州人,家境較差,為了維持生計,11歲便輟學幫母親賣豆乾,家窮未能泯其志,他常常利用課餘時間到村學「偷聽」老師上課,此舉有鑿壁偷光、囊螢映雪之美,殊為勵志。一來二去,老師看他是個讀書的料,便讓他免費上學。此後,他一心只讀聖賢書,科舉路上連戰連捷,23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二甲第十四名)。
拿到進士學位後,他被安排到刑部擔任主事(正六品),這一待就待了六年,不過期間因他表現優異,幾乎是每兩年升一級,升員外郎(從五品),升郎中(正五品)。後又因政績斐然,被提拔為浙江提學僉事(職權為正四品,職級為正五品),接着繼續一路高升,先升兩浙布政使司左參議(從四品),再升陝西督糧參政(正四品)。就他這個升遷速度,12年到正四品,足以證明他在文治方面的能力,要知道就連張居正當年到正四品都用了17年。
這麼難的通關之路,洪承疇以極差的條件通關了
2、能武
洪承疇初到陝西就職,陝西便大亂,當時以王左桂等人為首的農民軍圍攻韓城,總督楊鶴手中是兵少將寡,情急之下便派他一個文官帶兵救援韓城,誰也沒想到他會打贏,而且還贏得那叫一個漂亮,這下名聲可就大了,誰都知道陝西有個能文能武的洪承疇。很快他便被再次提拔為巡撫(從二品),巡撫歸總督節制,可他已看清農民軍的本質,並不贊成楊總督的「邊剿邊撫」政策,他認為只有「以剿堅撫」才行。
事實證明他的思路是對的,李自成、張獻忠之流不都搞過降而復叛的事情嗎?朝廷也認為他的主張才是對的,便讓他頂替了楊總督,這時他才38歲。在他的統一部署下,陝西的匪患得以遏制,可陝西以外的地方卻愈演愈烈,朝廷乾脆讓他直接統管了四川、陝西、河南、山西和湖廣五個省的軍務,在他的持續高壓打擊下,農民軍不是投降就是逃入大山之中,勢力最大的李自成部被他打的只剩18騎而逃。
崇禎七年形勢圖
二、洪承疇降清
1、戰敗被俘
農民軍剛一消停,皇太極那邊又搞事情,清軍繞道蒙古,入寇關內,兵鋒直逼京城,崇禎急忙調洪承疇戍衛京城,他當時給崇禎建議的是攘外必先安內,趁着關內形勢好的時候,一鼓作氣,把農民軍徹底解決,可崇禎不聽他的。京城之危解除後,皇太極又謀奪錦州,崇禎便趕緊讓他去當薊遼總督,這活生生就是個救火隊。當時的遼東邊防形勢很不樂觀,皇太極那邊是團結向上,明軍這邊是各自為政,兵源極為複雜。
崇禎十四年,朝廷讓洪承疇統領各部軍隊,合計14萬大軍與清軍會戰,洪承疇計劃的是穩紮穩打,發揮明軍的防禦優勢,可以兵部尚書陳新甲為首的激進派不斷給他施壓,逼着他速戰速決,結果被清軍繞後包圍,他想的是背水一戰,可各部總兵卻想着跑,這麼一來,明軍只有吃敗仗的份。他突圍後靠着少量兵馬困守松山半年之久,外無援軍,內無糧草,他麾下一個副將耐不住求生的慾望,引清軍入城,他由此被清軍俘虜。
各自為政,也是難為洪承疇了
2、艱難選擇
洪承疇深受皇恩,且他從小受到的教育也是要他當忠臣。他在被俘虜之後,想做文天祥,想做陸秀夫,為此還絕食了很多天。縱使皇太極派多少人來勸他歸順滿清,縱使這些人給他畫多大的餅子,他都表現出寧死不降的姿態。可當他冷靜下來後,又覺得螻蟻尚且偷生,他滿腹經綸,文武兼備,怎麼能就這麼死了,生與死始終在他腦袋中碰撞,越碰撞,他越不想死。
皇太極拿不定洪承疇是怎麼想的,便把范文程這個老傢伙派去試一試,畢竟讀書人更了解讀書人,結果這一試,便讓皇太極心裏有底了,因為范文程告訴他,洪承疇雖然嘴巴上厲害,可心裏有求生的念頭。皇太極心想這就好辦了,便親自出馬,效仿劉備的三顧茅廬,對其呵護備至,看他衣服單薄,便脫下自己的衣服為其披上。洪承疇這下可就穩不住了,心中既有感動,又有怨憎,感皇太極之厚待,怨崇禎之無能,最後便選擇了投降。
范仲淹要是自己自己有范文程這個子孫,不知道會做些什麼
二、洪承疇為滿清入主中原做出的貢獻
1、帶頭作用
明朝比較是享國兩百多年,民心基礎還是有的,再加上儒家思想的作用,沒有多少人真的可以義無反顧地歸順滿清,可一旦有人帶了頭,那就不一樣了,榜樣的作用是具體而形象的,大家都能或多或少地放下心裏的包袱,向榜樣學習。比如有的大臣覺得崇禎對自己還不錯,自己不能對不起崇禎,這個時候便能夠想一想洪承疇,他可是崇禎的親信,這麼個位高權重的人都能投降,自己為何不能?
有的人會覺得自己飽讀詩書,不可做不忠之事,這個時候便能夠想一想洪承疇,他可是天子門生,他都可以,自己為何不能?當大家都能從洪承疇身上找到理由來卸下包袱時,那便有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一個帶一個。洪承疇投降之前,歸順滿清的文武大臣並不多,洪承疇投降之後,嘩的一下,好傢夥,都來了,祖大壽、耿仲明、尚可喜、王錫袞、吳三桂等等,甚至他還主動幫滿清招收了很多明朝大臣。
吳三桂也是罪人
2、定鼎天下
李自成大軍逼近京城時,滿清貴族紛紛想入關、搶佔先機,多爾袞覺得李自成不會那麼順利,自己還可以再觀望下,這時洪承疇便給多爾袞提供了很多滿清難以掌握的信息,促使多爾袞能夠在李自成立足未穩時入關。滿清入關之後找不到北,對手太多,不知道先打誰,後打誰,這時洪承疇建議多爾袞先集中兵力打擊李自成,只要李自成垮了,其他對手都是小菜一碟,這就讓滿清有了清晰的戰略方向。
滿清在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勢力時,洪承疇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給了滿清很多及時而有效的建議,讓滿清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李自成主力。多鐸攻打江南不利時,洪承疇奉命南下,他憑藉著自己對明朝各級階層的了解,採取了「收心為上」的策略,很快便幫助滿清穩定了局勢,後又直接率軍平定湖廣、兩廣和雲貴五省,滅了永曆政權。
滿清入關之初的形勢
三、洪承疇為滿清長治久安做出的貢獻
1、治國方略
俗話說,打天下易,治天下難。滿清能夠憑藉武力打下江山,卻無法靠武力來治理天下。滿清原本只是關外一部族,突然一下要管理如此地大物博、人口繁盛的明朝故地,短時間內是找不到方向的,一旦時間長了,各種危機必然接踵而至。大方向上,洪承疇為滿清謀劃的是尊孔、尊儒,以文教治國,他建議滿清貴族學習漢字漢語,漢人禮儀,拉近滿漢之間的距離。
小方向上,他為滿清謀劃的是沿襲明朝的行政制度,不要做過多的改動,提高滿清的行政效率,包括讓明朝原有官員原職留任,原官治原民,減少百姓的陌生感,還有減免稅收、興修水利、撤銷明朝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增加百姓的認同感等等。
洪承疇確實強,可惜把一身本領奉獻給滿清了
2、建立綠營制度
滿清入關之後,八旗兵迅速被中原的繁華迷住了雙眼,眼睛不知道往哪裡看,手不知道往哪裡伸,戰力急劇下滑。另外,滿清的兵力也就在二十萬左右,想用這麼點兵力來維繫他們的統治,無疑是極為困難的。洪承疇及時地給滿清提出了建立綠營的建議,以招降、俘虜的明軍為核心,按照明軍原來的機制繼續運轉,獨立於八旗兵體系之外,最大限度地保證綠營兵的戰力。
八旗兵戰力的下滑,僅從順治九年,李定國部大敗八旗兵,兩蹶名王便可以看出,要不是洪承疇帶着綠營兵緊急出馬,滿清早在那個時候就要出大事了。此外,三藩之亂爆發的時候,八旗兵壓根不頂用,被吳三桂打得潰不成軍,半壁江山都沒了,要不是後面讓綠營兵出馬,哪裡還有滿清的下文,比如平三藩的河西四漢將,都是洪承疇帶出來的。就連乾隆那所謂的「十全武功」,也是綠營兵出的大力。
最終打敗吳三桂的竟然還是洪承疇弄出來的綠營兵
結語
洪承疇於滿清,比許攸於曹操而言更加重要。洪承疇如果不歸順滿清,滿清即使能入關,充其量也只是佔個北方,最後和南明分治天下;洪承疇如果不歸順滿清,滿清即使能入主中原,也不會那麼快就站穩腳跟。
洪承疇雖為滿清付出良多,可滿清卻把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回過頭來用在他身上。乾隆時期,天下形勢已然穩定,乾隆為了進一步實現思想層面上的統一,將洪承疇列入了《貳臣傳》,讓其臭名遠揚。如果洪承疇早前知道是這麼個結果,他還會不會做此抉擇?
參考文獻:
《明史》
《清朝通史》
《明清史講義》
本文為文史寫手鄂G游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大家的關注與轉發!